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促改革更深入

2018-09-21周文彰薛博

中国报道 2018年9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文化

周文彰 薛博

40年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温饱,让人民获得便利,让人民获得公平正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实现共享。

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解决人民问题为导向,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最突出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0年改革开放,解决了人民温饱,让人民获得便利,让人民获得公平正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实现共享。

为解决人民温饱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审时度势,及时鼓励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经营、允许干部兼职下海经商、推动所有制改革等举措,一举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尝试,不仅引发了农村所有权的变革,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经济显现空前的增长活力,因而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彻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对个体经济予以充分肯定,彻底扫除了城乡居民从事个体经营的社会认同障碍。当时个体户致富的情况比较普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从事个体经营,个体户发展进入迅速成长的阶段,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在經济上的最大受益者。

经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视野也得以开拓。“下海”成了这个时代职业变化的主题。当时,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一批约束经商的文件,全社会掀起了“下海”经商的风潮。“停薪留职”鼓励创业政策的出台,激发了一大批主流精英下海创业,开创了现代企业发展和经济变革的新篇章,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这些“富起来”的人们从改革开放中不断受益,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拥护者。

党的十四大以后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冲破了建国以来根深蒂固的“所有制崇拜”,一步步地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再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直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思想逐步解放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起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为让人民便利而改革

为群众办事和生活增添便利,是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的方向,也是近年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通过行政审批制度和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改革成为社会管理的亮点。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一场重大改革,是政府行政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一场自我变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早期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不断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要是搞活企业。逐步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把分配权和生产经营管理权放给企业,同时调动地方积极性。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主要任务是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客观上要求政府明确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角色定位。第三阶段,从1998年到2001年,改革重点是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公开审批内容,建立一套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务体系。第四阶段,从2001年至今,主要体现在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管服”改革重点进一步突出,审批项目数量大大削减,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我国文化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对旧的文化体制进行扬弃,恢复传统优秀文化发展体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展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转向培育文化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文化体制建设上升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综合国力的提升;进一步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发展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进一步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让人民获得公平正义而改革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犹如阳光和空气,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意涵;标注着人民内心的价值坐标,影响着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教育、司法、分配等领域的改革,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

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关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大发展。40年来,我国的教育观念有了转变,教育事业极大发展,教育法制逐步完善,教育科学欣欣向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司法享有“人民的权力”之美誉。司法是捍卫法治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线,司法是否公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护。改革开放40年,人民司法制度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而不断进步,始终秉持“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宗旨,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不断创新来体现司法公正,努力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分配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40年,党和政府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引导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从主张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建立起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制度,努力实现分配公平。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党和政府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加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也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统筹推进的。在經济建设中,改革开放坚持做到科学发展,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增长。在政治建设中,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文化建设中,改革开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社会建设中,改革开放直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为让人民实现共享而改革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改革开放的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

改革开放成功与否,关键看人民有没有共享改革成果,有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一是改革开放有效改善了民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GDP,而是改善民生。改革开放40年,做到了实现人民福祉,改善民生。二是改革开放走的是共同富裕道路。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就是让所有的民众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走共同富裕道路。三是改革开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改革开放初步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了社会治理体制,强化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保护了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志士惜日短,勇者常为新。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始终牢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关键还是要真抓实干”“一定要有求实精神,真刀真枪干”“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进入新时代后,全面深化改革呈现许多新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一定会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谁远谁近?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