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雨量遥感野外比测实验分析
2018-09-21,
,
(甘肃张掖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 张掖 734000)
1 区域概况及实验监测站网
1.1 自然地理分布
黑河流域位于东经96°42′~ 102°04′、北纬39°45′~ 42°40′之间,处于青藏和蒙新高原交接地带,地跨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总流域面积12.83万 km2。自上游而下,流域内断续分布着高山高原、平原绿洲及沙漠戈壁。
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黑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地带性和区域性较为明显。上游祁连山区为高寒半干旱区,中段河西走廊为冷温带干旱区,下游北部山地和戈壁沙漠为温带干旱区。
祁连山地为黑河的发源地,降水多集中于主汛期;流域中、下游降水较为稀少,蒸发能力相应增加。
1.2 降水监测站网
张掖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黑河干流及其支流上共设有10个国家基本水文站,勘测区域涉及甘肃、青海两省,与14个雨量站及若干在建雨量监测点共同组成降水监测网络系统。
本次实验选取不同气候区控制站共7站。黑河干流黄藏寺峡以上分为东西两岔,高山峡谷起伏变化较大,有大片森林、草甸分布,因此本次实验选取上游两岔控制站札马什克、祁连站;黑河二级支流梨园河控制站肃南站,梨园河出山口控制站鹦鸽咀站;浅山区选取黑河三级支流洪水河控制站双树寺站,二级支流山丹河(白石崖河)控制站李桥站;黑河中游降水量较少,为双向不对称倾斜平原区,选取控制站高崖站;下游降水稀少,难以形成较大洪水,因此没有选用。
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由祁连山区札马什克站444.9 mm向中游高崖站124.8 mm递减,而多年平均蒸发能力却由札马什克站752.0 mm向高崖站1 554.8 mm递增。
2 野外比测场地及仪器状况
野外实验场为气象观测场,仪器安放均符合《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降水量能代表水平地面上的天然雨深。
遥感监测使用的雨量传感器为翻斗式JEZ雨雪量计,分辨力为0.2 mm,安装高度1.2 m,其工作原理为器口汇集的降水流经翻斗时,翻斗翻转就会发出通断脉冲,据脉冲信号测得降水量,由计算机完成数据分析、显示、汇总、报警等,从而实现雨量的远程自动遥测。同步比测的是人工雨量器,安装高度0.7 m,记录精度0.1 mm。
JEZ系列雨雪量计适用于年均降水小于800 mm的地区,降雨强度范围为≤4 mm/min,自身排水法误差为不超过±4%。
3 实验数据计算整编
尽管JEZ系列雨雪量计在JDZ雨量传感器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加热膜、温度传感器及其控制器件等,但在降雪期间,由于气温较低,降雪不能完全融化,或耗于蒸发,或融化后有累积滞后现象,因此按5 min滑动提取了5月至9月的汛期降雨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摘录段制为24段,记起讫时间输出,使用南方片水文资料整编系统编制成果。
人工雨量数据按4段制记录,数据不按起时间录入,不得跨越的段制为4段,数据及成果经相关部门校核认定,符合规范要求。
由于比测站网自我国地势第一阶梯跨第二阶梯,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各站比测时间长短不同,比测实验时间见表1。
4 野外实验数据分析
4.1 测验精度分析
由于实验站点地处河西内陆,经历年资料考证,暴雨均发生于5月至9月之间,各站实验期降水占年降水总量比例见表2,其中产流区各站达80%以上, 浅山区双树寺站及中游高崖站达75%以上,因此本次实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雨量遥感在流域产汇流研究及减灾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
我国颁布的SL21-2006《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记录日降水量与自然排水量之差为±2.0 mm时,应进行记录量的订正,因此认为误差小于±2.0 mm的日降水量无需进行订正,符合观测精度。与注水法检测仪器不同,野外受各种因素影响,落入承雨器中的天然降雨量并不知道,因此假定人工测记降水量为真值,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7站的日降水量绝对误差均在±1.5 mm以内;其中仅李桥站出现一次3.1 mm的最大绝对误差(相对误差12%)。因此即使假定人工测记降水量为真值,遥感监测的日降水量也完全符合规范要求,不合格样本仅一例,占样本总数的0.2%。
对7站实验期降雨总量进行统计,最大累积误差为札马什克站的-19.2 mm,相对误差-4.9%,占全年降水总量的-4.3%;最小累积误差为祁连站-2.7 mm,相对误差-0.7%,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0.6%,可完全忽略不计。统计见表1。
对7站的降水日数进行对比,当降水量很小时,各站比测的降水日数都不相同,是由于两仪器的分辨力记录不同,达不到分辨力要求的降水不予记录,符合规范要求,并无一例漏测现象。统计见表1。
表1 各站比测时间及比测误差统计表
表2 各站比测降雨量占年降水量比例统计表
4.2 实验数据相关性分析
由于实验数据较多,选取祁连、肃南、鹦鸽咀、高崖四站,分别代表深山区、浅山区、出山口、中游区进行分析,其相对误差分别为-0.7%、-1.6%、-6.3%、2.4%。在实验室,JEZ雨雪量计采用排水法测量误差为不超过±4%,在野外状态下,与人工记录量相比,祁连、肃南、高崖站三站的测量误差仍小于±4%,相对于年降水量可以忽略不计。鹦鸽咀站比4%小2.3%,但实验期内并没有超过±2.0 mm 的日量误差,且相对于年降水量仅偏小5.2%,因此无需对计量值进行订正。
分别点绘四站降水量相关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站点据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相关程度极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1.007 4、0.988 2、0.968 2、1.075 1,判定系数除高崖站为0.996 7外,其它三站均大于0.998,样本点据与回归直线非常接近,显示比测结果良好。
同理对札马什克、李桥、双树寺三站做回归分析,结果一致,札马什克、双树寺站判定系数均为0.997 9,李桥站为0.988 5,点据关系密切。
对7站资料做总体分析,JEZ雨雪量计偏小的样本远大于偏大的样本,说明当降水量小且过程较长时, JEZ雨雪量计记录量系统偏小0.1 mm,属正常器差,并不影响年降水量或暴雨的计量和采集。
图1 祁连、肃南、高崖、鹦鸽咀站降水量比测实验相关图
5 比测实验误差分析
5.1 仪器分辨力误差
JEZ雨雪量计传感器最小分辨力为0.2 mm,达不到0.2 mm翻斗则不翻转,雨量累积到下一时段,或耗于蒸发。一场降雨的误差较小,然而野外实验时,降水多为间歇性,日降水量一般由多场间歇性降水构成,则两仪器测记误差变大。对实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总体误差偏小的原因是由仪器的分辨力不同造成。
SL21-2006《降水量观测规范》条文说明1.0.4规定了降水观测的最小量,在黑河流域使用分辨力为0.2 mm的仪器,符合规范的规定。
5.2 人工测量误差
在人工雨量器计量中,量杯的最小刻度为0.1 mm,但不同的人观读习惯不同,会造成一定的人为误差,有可能并不固定。
5.3 障碍物遮挡误差
野外实验场设在水文站院内,四周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障外物,对气流运动有阻碍作用,场地不同,仪器安装高度不同,对降水量观测精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5.4 风力损失
河西走廊常年风力较为强劲,降水受风力阻碍,空气流动引起风场变形,在器口形成涡流和上升气流,两仪器安装高度不同,因而器口以上的风速也不同,常引起降水迹线偏离而导致误差,一般认为安装高度越低,误差会越小。
5.5 降水量值误差
在野外,天然降水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雨滴的密度与质量都不相同,因而滴落在每个承雨器内的降水量不同,比测时只是把人工记录量做为假定真值来对比,会造成一定的人为误差。
5.6 计量仪器误差
计量仪器本身都会有一定的误差,在出厂及实验前,都对仪器进行了注水检验和调试,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产生误差,不同计量仪器产生的误差也不相同,可能是系统性的,也可能是随机性的。
5.7 湿润误差
JEZ雨雪量计与人工雨量器构件不同,承雨及计量部件都要粘滞一些降水。在仪器结构上,人工雨量器的接触面要略大于翻斗的接触面。另外,由于仪器安装区域不同,湿润误差受气温、湿度、风力的影响也较大。
5.8 蒸发误差
人工降水观测时,降雨停止后随时测量,而翻斗中达不分辨力的降水则会耗于蒸发。 在本次实验中,受蒸发影响较大的为中游站。
6 结语
本次野外实验布设在黑河流域,各站所辖集水区为重点产流区或调水控制区域,使用一体化雨量遥感监测降水量,不仅仅是对仪器设备的革新,更是起到暴雨预警的作用。经过实验比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目前,在黑河流域使用的降水监测设备为人工雨量器或虹吸式自记雨量计,人工雨量器记录的是4段制量,无法监测到连续的降水强度;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能记录连续的降水,但受人工干预,构件老化,记录线需人工摘录、校核及挑选,两仪器都需人员常年驻守。使用一体化雨量遥感监测,既可以监测到连续的降水,又可使用程序提取数据直接整编,并实现准确快捷的查询降雨情况。
(2)经黑河流域野外实验,雨量遥感一体化监测可以在水文测站日常测验中使用,且实用性明显,降水量观测符合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
(3)由于冬季气温低,降水稀少,传感器无法检测出微小的降雪强度;降雪融化有滞后现象,因此降雪仍以人工为准,以遥感测量为辅,整编成果为共同编制的逐日表、摘录表及最大降水量表,并辅助说明。
(4)应用自动化遥感监测,使传统的水文测报方式向技术性、知识性的领域转变,一些老旧的水文仪器已不适应现代化自动测报系统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扩大站网,从面上提高区域总降水量的观测精度。
(5)使用自动化遥感监测降水,能与其它设备共同构成水文自动监测系统,为防汛、度汛、预警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