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水湖水质评价及改善措施探讨

2018-09-21

地下水 2018年5期
关键词:冀州水质评价衡水

(河北省衡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 衡水 053000)

1 衡水湖概况

河北衡水湖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区两区境内,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蓄洪防涝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为衡水及周边地区提供工农业用水,而且对调解周边乃至京津地区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衡水湖水质现状

2.1 衡水湖不同水域水质状况

衡水湖水域宽广,水域内有大片蒲草、芦苇等植物群落生长。根据衡水湖最新调查资料,对衡水湖不同水域水质状况进行详细评价。选取深水区、荷花区、芦苇区、蒲草区、沉水植物区5个有代表性的检测站进行分析。

表1 衡水湖不同水域水质监测结果表

由表1可知,影响衡水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钾指数,也正是他的影响,使衡水湖整体水质级别偏高。深水区水质尚好,超《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级标准的污染物仅高锰酸钾指数一项,污染程度属尚清洁,是衡水湖水质最好的水域。衡水湖水质最差的水域是芦苇区,主要影响因素为溶解氧含量过低,超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V级标准,污染程度属重污染。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受易氧化的有机物和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无机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含量越高,说明水体污染越严重。

2.2 水质空间变化

为了反映水体水质的空间变化,对湖中心水质进行了分析,在衡水湖湖中心设一条垂线,在表层(水面下0.5 m)、中层(水深1/2处)和底层(水底以上0.5 m)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取样。

表2 衡水湖分层水质评价

图1 衡水湖综合污染物指数变化趋势图

表2结果显示,影响湖新水质的主要因素为高锰酸钾指数、氟化物和总磷;从分层上看,中下层水质污染重于上层,主要是受总磷影响,中、下层总磷含量明显高于上层,分析原因是上层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磷首先为富有植物吸收所致。总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中总磷含量偏高,可能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最终促成水体富营养化。

3 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水质趋势分析是水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水质变化规律。为了摸清衡水湖水质变化趋势、选取了衡水湖内资料完整的洼内、小库、冀州三断面十年水质实测资料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

由综合污染变化指数趋势图可见,洼内近年来变化指数平缓,多年均为轻污染。小库前期污染变化平缓,自2010年开始污染呈加重趋势、主要原因为小库是一个独立库区,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增大,冀州多年来污染程度多属于重污染且变化较大,主要受洪水及各类污染物排放有关。近几年治理力度加大,水质略有好转。从三个断面的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冀州站污染较严重,原因是冀州站地处冀州市南关,受冀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严重,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污染较重,造成附近水域水质恶化,到洼内站,景观混合、稀释、沉降及水体自净作用,再加上引蓄黄河水,因黄河水质较好,入湖水量较大,使湖内污染物得到稀释,使洼内站水质污染程度好于其它观测站。

4 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4.1 加强水资源检测

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目前针对衡水湖水环境检测监督体系虽已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检测技术与设备还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检测的基础上,配备现金仪器设备。大力提高水环境检测系统的激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防范水平,了解水质发展变化趋势,有效做好水污染预报措施。

4.2 衡水湖入湖河道管理

衡水湖入湖河道均为平原河道,接纳大量的废污水,由于没有净水补充,许多河流已成为污水河,河道淤积严重。河道淤积不近降低河道行洪能力,而且对水体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应在这些河道修建截污导流工程,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对河道进行清淤,减少和消除内在污染,使入湖水体水质得到改善。

4.3 完善引水线路建设

衡水湖水环境质量恶化,一方面由于污染物质排放量多造成,另一方面水量减少,自净能力丧失,同时加重了水污染的程度。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强自身治理的同时,海英依靠外流域调水,完善引水建设,改变我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局面。

猜你喜欢

冀州水质评价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冀州中意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冀州国昊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衡水专场(二)
On Humanisi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rough Uncle Tom’s Cabin
滻灞河水质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概率统计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以拉萨河水质评价为例
基于SPAM的河流水质评价模型
冀州帮京津地区影响力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