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家都爱陶渊明?
2018-09-21
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陶渊明。一提到他,就是归隐田园,潇潇洒洒,特立独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爱甩手不干的人多了去了,就他陶渊明一人亘古不朽,成了“归隐”的代名词。
老子开山立派,其后下落不明;张良帮刘邦平定天下后,找了个山头躲起来;梁羽生写完许多侠士故事,自己退出了江湖……但他们隐居的名声都不如陶渊明大。他“隐”了,反倒因“隐”而火了。
陶渊明之于中华儿女,就像梭罗和《瓦尔登湖》之于西方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约等于一种形容词。尤其当人加班头疼、信用卡还款日逼近、一天要开八个会时,人人想当陶渊明。
他的影响力可不是最近才有的。历史上,仰慕陶渊明的人可以组成一本厚厚的名人录,贯穿每朝每代。孟浩然说“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说“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陶渊明的粉丝团里还有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韩愈、黄庭坚、王安石、朱熹、辛弃疾、归有光、曹雪芹、鲁迅、朱光潜、梁启超……几乎承包了整个语文课本。
要说陶家的名人不少,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绝不算最耀眼的那个。他的爷爷陶侃才是大人物,从县城小公务员一路升到郡守、刺史、侍中、太尉,最后封长沙郡公,那真是逆风翻盘的底层奋斗青年。陶侃的母亲湛女士也是位奇女子。发迹前,大雪天家里来了朋友,没有酒肉招待,湛女士二话不说把青丝剪下卖掉,换来酒菜,又把房柱子砍了当柴火,来招待朋友。
遗憾的是,这两位的名声都没有超过他们的后人陶渊明。有人说,这说明文学成就可以碾轧一切。陶渊明太有个性、才华太高了。不管人世间多么势利,大众多么追慕庸常的生活,骨子里究竟都向往特立独行。
陶渊明放着大官不做,老百姓们觉得很“飒”。陶渊明早年做过江州祭酒,但因为“不堪吏职”辞官了。他当时三十岁不到,升到厅局级,说不干就不干了。
不当官了,只能回家种地,可见当时择业之狭窄。若是当今,这么优质的内容生产者,随随便便拿版税、写公号开打赏都能闯进福布斯富豪榜。
在那个读书人稀少的时代,读完书去种地,就像北大毕业卖猪肉一样引起讨论。山下小村庄,景色美滋滋,院里有桃树、李树、榆树、柳树……当然还有菊花。可是种田实在累人,陶渊明的身板受不住,在家躺了一阵,饿得不行,又去当官了。
年底专员来查,要考核,让他穿得体面点,于是有了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才的人溢价太多了,能定义历史,也能因才华“任性”。有一次,陶渊明正在制作酿熟的酒,找不到滤网,正巧有官员跑去拜访他,他顺手把那人纱帽摘下来,过滤酒糟,用完还给他:“多谢了。”
因为他是陶渊明,所以这些轶事被后人反复吟诵。连他喜欢什么样的花,也会被引申。这些喜恶和生平我们是从作品里读到的,文字成为唯一的媒介,连接了晋朝和二十一世纪。如果不是有文字,谁还会记得两千年前的人呢?
陶渊明在去世前给自己写过祭奠的诗,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他想象自己死后,亲戚还会哭几声,等亲人也死了,就没人再记得自己了。那么忧伤,那么无可奈何。这或许真的是很多亡灵的宿命,但因为陶渊明留下了禁得住时间考验的文章和思想,于是,一个初中生也知道晋朝有个叫陶渊明的人,他写了很多诗,他归隐了,他爱喝酒也爱菊花。
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通过什么让后人知道呢?那些成天出现在微博上的响当当的名字,又通过什么让后人知道呢?
媒介发明了许多,文字已不再新鲜,千年之后,人们还能从声音、影像或是其他高科技手段中听到、看到我们这代人。除了要赞美文字、赞美科技进步连接今天和明天,那些集聚了天分、勤劳、运气和资源的人,总得留下些好东西让后人记住你。
到了那个时候,被历史筛选出来的真偶像,一定比电视上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