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捣碎器”
2018-09-20
德国球形弹
德国人是日俄战争观察者之一。相比英国人和法国人,德国人对于战场新形态和新技术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旅顺攻防战唤醒了德军对手榴弹这种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武器的记忆。其结果是当一战爆发时,威廉二世的军队在手榴弹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优于其对手。
一战的第一年,德国士兵配发的主要是M1913型延时触发手榴弹。这是一种球形手握手榴弹,堪称数个世纪以来这种传统的手榴弹在20世纪(1913年)的第一个直系血亲后代。
作为一战早期手榴弹的典型代表,M1913型手榴弹采用直径约75毫米的球形铸铁弹体,外壳经过横竖凹槽加工构成预制破片(表面划分为70-80块),自重1千克,内装45克炸药。铜制信管经弹体顶部的螺纹开口插入,信管顶端装有金属圆环拉手。当使用者拉掉拉环后,导火索在5秒钟至7秒钟后触发内装的炸药,投掷距离约为15米至20米。
为确保安全,运输状态下的M1913型手榴弹的弹体顶端开口配有帽塞。信管分开运输,在使用前或在战地上由士兵自行安装。M1913型球形手榴弹具有预制破片设计和可靠的起爆装置,显得颇为可靠和实用。
虽然设计不错,但供应量远远跟不上前线的消耗,所以一批战地发明和“壕沟制造”应运而生。在1914年至1915年冬天出现的几种德国非制式手榴弹体现了战地发明者的智慧,其中有三款被英军称为“带弹簧点火装置的梳子手榴弹”、“带弹簧点火装置的手榴弹”和“小罐头手榴弹”。所谓的弹簧点火装置,其实就是金属管内置弹簧和由锁扣固定的撞针,一旦移开锁扣,撞针就会触发导火索。“小罐头”的引爆装置更加简单,金属管的一端由包着油纸的红磷小丸封闭,撕掉油纸,用火柴点着红磷,然后把手榴弹扔出去就行了。
战地发明手榴弹在前线大行其道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德军,在协约国军队中也是如此。这也证明各国军队对于大规模堑壕战准备不足,后勤体系跟不上对包括手榴弹在内的各类弹种的巨大消耗。
整个1915年,德国军工部门都在为填补战场上的消耗黑洞而不断努力推出新品,数种新款手榴弹被送到了前线德军士兵手中,其中数量较大的2种是以现有型号改良而成的“廉价产品”。
M1915型球形手榴弹在结构上和M1913型非常接近,但采用了新型引信,同时改进了工艺以提高产能。两者在外观上的唯一区别就是弹体外壳上的预制凹槽了。M1915型的凹槽更为简洁,目的是易于快速制造。但它比M1913还要重,普通的士兵最多只能投掷15米远。一战后期,在改用威力更大的装药后,M1915型被改成反坦克手榴弹“发挥余热”。
“乌龟”和“鸡蛋”
1915年,德國发明了另一种手榴弹,称为“乌龟”,也就是M1915型铁饼手榴弹。这是一种圆盘状的撞击触发武器,直径105毫米,厚30毫米,外形奇特,犹如一只铁乌龟。
弹体内装两具圆形袋装炸药以及引爆装置。后者由三根交叉的信管组成,表现在弹体外壳就是6处突起,任何一处突起触碰到目标或地面都能触发装药。
“乌龟”有2种。一是进攻型铁饼手榴弹。它在爆炸时不产生大量金属破片,而主要靠冲击波伤人。其弹体外壳由薄钢制成,自重420克,内含130克装药,较易投掷。士兵们被要求以竖直状态掷出铁饼手榴弹,以便让信管的6处突起获得更好的撞击引爆机会。另外一种是防御型铁饼手榴弹。弹体改用铸铁材料,自重360克,装药 20克,靠爆炸所产生的大量铸铁破片来杀伤进攻者。防御型“乌龟”还可以当作饵雷,比如放在门上,掉到地上就会引爆。还可以由胆子足够大的士兵塞进英国坦克的观察孔狭缝里。
德军在1916年又配备了一种新式的“异形”手榴弹。那就是体形较小、总产量也较少的M1916型卵形铸铁手榴弹。士兵们直接把这种重量为360克的手榴弹称作“鸡蛋”。
“鸡蛋”的装备数量虽然无法和德军其它主流手榴弹型号相比,但为德军的手榴弹战术注入了新的内容。“鸡蛋”的弹体是通体光滑、遍涂黑漆的卵形铸铁外壳,自重仅约310克,是所有德国手榴弹中最轻的,非常适合用于近距离交战和狭窄复杂的空间中。
“鸡蛋”的弹体底部开有螺纹开口,在那里插入含有5秒延时导火索和摩擦点火器的金属信管。信管末端装有拉索,使用时拉开拉索即可抛掷出去。在运输状态下,金属信管和弹体采取分装运输。弹体上的螺纹开口会插入一个金属插销。
卵形手榴弹的规格决定了它只能投出至多15米远。为了适当扩大其作用范围,德国军工厂在1917年又推出了M1917型“鸡蛋”。它的体形比M1915型有所加大,弹体长60毫米、直径46毫米,自重相应提高到380克,装药量为32克。新式“鸡蛋”改用钢质弹体,而且增加了突起的横竖槽线,从而有效提高了使用者的握持能力。
手榴弹“代名词”
1915年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属M1915型棍式手榴弹。它不仅迅速成为一战德军单兵装备中的标配,更成为20世纪战争的一个标志物,在世界轻武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都被认为是手榴弹这种武器的代名词。
最初型号的德国棍式手榴弹出现于1915年,是由一个薄钢板(厚1毫米)围成的圆柱状弹头(长度105毫米至120毫米,直径72毫米),加上一个240毫米至260毫米的木制手柄而成。弹头底部有螺纹开口用来安装木制手柄,在弹头一侧装有挂钩,可以把手榴弹挂在武装带上。
引爆装置由一根纵向穿过木制手柄的导火索、雷管和点火器组成。出自不同制造商的棍式手榴弹规格不尽一致,引爆装置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通常引信延时在5.5秒-7秒之间,弹重在800克至820克之间,装药在250克至270克之间。
和许多具有清晰发明归属权的武器不同,人们并不清楚德国棍式手榴弹的发明人是谁,只知道德意志帝国的多家军工厂在1915年普遍开始生产这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单兵武器。英国情报部门对其的最初描述是:“带有延时引信的圆柱形手榴弹,前线标配。”而协约国的士兵们则给它取了个形象的绰号叫“马铃薯捣碎器”。鉴于马铃薯在欧洲国家餐饮体系中的地位,这个绰号并没有贬义。
棍式手榴弹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投掷距离,这也正是德国人采用木制手柄的设计出发点。普通德国步兵都能把这种手榴弹扔出25米至40米远,而一战中其它手榴弹的平均投掷距离只在15米至30米左右。那些球形或卵形手榴弹还存在落地后乱滚的问题,棍式手榴弹则几乎没有这个麻烦。
“马铃薯捣碎器”不仅非常适用于田地、战壕间的无人地带这样的开阔地,在普通的战壕和城市街道等环境中同样适用。而且,它在对付暗堡等封闭工事以及敌方坦克的战斗中亦非常有效。
然而,棍式手榴弹的长度和外形意味着单兵的携带量显著减少,而且携带不便。此外,使用时所需花费的时间也比别的手榴弹要长。它的弹体相对较大,容易让敌人及早发现飞来的手榴弹,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甚至抢在它爆炸之前捡起来掷还回去。
除了上述缺点,M1915型棍式手榴弹在设计上还有一个可怕的缺陷,那就是手柄底部的拉火绳很容易会被战场上的杂物勾住拉开,从而导致手榴弹在完全不知情的步兵腰带上意外爆炸。
M1916型和M1917型棍式手榴弹对此加以改进,在木制手柄的底部安装金属护盖。它通过螺纹拧在手柄上,里面精巧地安排了连接着拉火绳的陶瓷珠。一旦拧开护盖,瓷珠就会带着拉绳坠出以方便使用。另外的变化是把弹头装药由硝酸铵炸药改为更高效的三硝基甲苯炸药,还取消了弹头上的挂钩。
专家小队
德军在手榴弹的使用上同样形成了套路。德国人的手榴弹训练科目分为两个阶段:理论阶段和实践阶段。理论阶段的内容是由教官向受训者讲解各型号手榴弹的构造、原理、使用要点,完成相关书面测试后就进入实践阶段,也即严格的使用训练阶段。
训练用弹通体涂成红色,和实弹相区别。有的训练弹还会在弹体上钻上几个孔洞来表明里面没有装药。根据德军的训练操典,普通士兵要接受包括站姿、单膝跪姿和卧姿等多种投弹姿势在内的综合训练。在此过程中还要伴以在不同形态战壕间灵活进出的相关科目。
德国陆军在国内各大补充兵站专门建有模拟战场条件的投弹训练场。里面战壕、碉堡、铁丝网、弹坑等一应俱全。一些反映德军手榴弹训练的历史照片和实际战场几乎没有区别。
围绕着有效使用手榴弹的中心问题,尤其是手榴弹在进攻作战中的作用,一战中的德军有着丰富的战术和技巧。同时他们也广泛地从协约国那里汲取经验。德国人最初的手榴弹战术其实是相当原始的。在残酷的堑壕攻坚战中,德军步兵分队使用了包括手榴弹在内的各种作战手段,甚至包括工兵铲、砍刀和木棒这样的“武器”在内。
但是这一情形到1915年时就已经大为不同。德军系统地梳理了手榴弹的战术,并于当年晚些时候开始组建专门使用手榴弹的小分队,也就是由6到9名军官或士兵组成的手榴弹分队。分队的士兵都佩戴一枚特殊的徽章,以此表明与普通步兵的不同身份。徽章有好几种不同图案和样式。最常见的是佩于左袖上方的棍式手榴弹盾形徽,底色分为黄、红、黑三种。得以加入这种分队的官兵都是从步兵连队中挑选出来的,臂力过人、精于掷弹,同时要求“兼具勇气和献身精神”——这种分队的伤亡率可想而知。
◎防御战术
手榴弹分队在进攻或防御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防御战时,分队置于每个步兵排阵地的中央,随时准备对渗透进己方战壕的敌军发动反击。分队的手榴弹全部在运输箱里处于待用状态,并置于整条防线上几处最重要的地段上,通常是在战壕内壁挖出专门空间来储放手榴弹。
一旦小股敌军在本方战壕上实现局部突破,而且该地段的守军无法用白刃战等作战手段击退敌人,那么手榴弹分队无须等待上级下达指令,便应立即以手榴弹对敌发起反击。在分队指挥官发出反击信号后,已配齐手榴弹的分队士兵应跟随行动。
队列最前端是2名带队者,他们不携带步枪,只是携带尽可能多的手榴弹,在条件允许时会配备手枪。带队者在战壕里屈身前进,以便在他们身后的分队指挥官可以随时在他们头顶上用手枪射击。如果没有手枪可用,那么指挥官就要手握上膛的步枪掩护这两个带队者。指挥官身后是分队的另外3名成员,他们配备手榴弹和装上刺刀的步枪,与指挥官保持目视接触距离,随时投入交战。
一旦大队敌人突破战壕,而且预期还会有后续进攻,手榴弹分队的首要任务不是立即反击,而是马上布置好隔断桩。分队本身应保持在隔断桩或胸墙后面的位置上,手榴弹和步枪都处于待发状态。指挥官、带队者和普通分队士兵分散配置,彼此保持目力接触以为呼应。
◎进攻战术
和据守战壕相比,手榴弹分队在冲击敌军战壕时的战术内容更加丰富。投入进攻时,手榴弹分队通常由9人组成。其中1人为指挥官,另外8人分为前后配置的两个四人小组,采用棍式手榴弹和其它手榴弹混用的方式。位置靠前的第一个四人小组全部配备棍式手榴弹,2人负责投掷手榴弹开路,2人配备步枪、手枪和短剑跟进掩护。每个人都配备不少于6枚手榴弹。
跟在他们身后的第二个四人小组定位为发动第二波攻击的预备人员。每个人携带6枚至8枚球形或卵形手榴弹,还携带上了刺刀的步枪。帆布背包里装有25个空的沙袋备用。当需要后方四人组比前面的战友掷得更远时,则会选用弹头装药量稍微减少一些的棍式手榴弹。
发起进攻时,手榴弹小队将沿着堑壕行进,成员适度拉开距离以减少在敌火下的伤亡。成员要对敌战壕内的散兵坑进行反复攻击,直到带队者宣称“清除”时为止,然后指挥官下令继续前进。有时,分队的指挥官会把随身携带的小白旗插在已经“清除”的地段上,以防友军误击自己人。
假如手榴弹分队的进攻被顽强的敌军彻底阻止,就需要马上竖起本方的堑壕障碍以确保已经夺得的地段。这时指挥官会高喊“沙包上前”。于是后面那个四人小组便会从自己的背包里取出沙袋填入沙土,配合现场可以找到的板材等,一起建立起一道隔离带。
如果需要攻占的是单一机枪据点,则手榴弹分队中的一到两人会首先占据狙击位置,用步枪火力尽力压制敌人的射击孔。分队中的其他人设法包抄至机枪据点的侧面或后方,充分利用地面弹坑等作为掩护,然后从各个角度向目标投掷手榴弹,直到将其彻底轰掉为止。
◎手榴弹的携行与输送
无论攻与防,手榴弹分队的作战能力都取决于持续获得手榴弹的能力。德军采取的方式乃是从后向前的接力式传输。在理想情况下,突击在前的手榴弹分队应该总是能从跟在他们身后的步兵那里获得手榴弹补充。根据自身情况不同,跟在手榴弹分队身后的步兵们每人携带不同数量的帆布袋,每个内装6枚棍式手榴弹或更多其它各类手榴弹。
在手榴彈分队中,居于后排的士兵往往会携带一些手榴弹箱,或者数个装满手榴弹的帆布袋。位置最靠前的掷弹兵,其携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佩有挂钩的M1915型棍式手榴弹可以方便地挂在使用者身上(有时采用专门配发的挂弹皮带)。另外较常见的方法是在颈部或肩部挂着装有手榴弹的帆布袋。较小也较轻的球形或卵形手榴弹可以塞入行军背包或者制服的口袋里。另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是,德军的不少部队配备了训练有素的军犬,专事在战场上运送手榴弹的危险任务,当从事这种特殊“工作”时,军犬会套上一种插满手榴弹的紧束服上阵。
和攻击尖兵相比,手榴弹运送人员似乎更加容易受到攻击。德军少尉波雷利曾经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战场上从事过这种“服务”。他回忆道:“我的人伤亡惨重,因为英国人躲在正对我们的掩体里,我们打不到他们,他们则可以不受惩罚地扔出手榴弹……我们自己的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供应不足……士兵们披着插满手榴弹的武装带上前,一旦被子弹打中,就会发生骇人的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