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从“天然”到“必然”
2018-09-20季思
季思
2018年9月4日,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下帷幕,为新时代中非合作谋划了新蓝图,开启了新篇章。事实证明,中非确实是“天然同盟军”。这种“天然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中非都经历过黑暗的西方殖民统治,也都经历过反帝、反霸、反殖民的艰苦卓绝斗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深重灾难和痛苦。与此同时,始于1415年的欧洲列强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顶峰,约有95%的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被掠夺。基于共同的被压迫、受屈辱经历,中非始终内在地、自主地追求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国际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中非产生天然亲近感、信任感的重要历史基础。
二是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古老的非洲孕育了“黑人传统精神”,非洲人民长期形成的“自然、和谐、人道、共有、共享”传统价值观与中国在5000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和合包容”“和衷共济”“利己达人”传统文化精髓高度契合。正如习近平主席2018年7月20日访问塞内加尔时指出的,“有句沃洛夫谚语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慰藉,这同中国人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同样的意思”。现代中非社会也都普遍重视家庭亲情, 并注重自身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形成和谐共融关系,这与西方社会存在的“他人即地狱”等思想理念和思维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中非相通相近的家庭情感伦理和社会道德范式为双方民心相通、民心相亲奠定了基础,使中非民间交流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目前,中国在39个非洲国家开设了83个孔子学院和课堂,双方建立起130多对友好城市关系,中非青年大联欢、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等人文交流活动非常活跃。这是中非形成“真、实、亲、诚”特殊关系的社会文化基础。
三是有着相似的梦想和追求。中非同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加快实现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共同追求自强复兴的伟大梦想。双方经历了相似的探索发展道路历程:在完成民族解放战争后,中非建设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初期,都急于向西方和外界寻求发展答案,在理论和实践上走了不少弯路,甚至遭遇重大挫折,最终找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一唯一正确的发展真谛和宝贵启示。在此过程中,中非始终互帮互助、互学互鉴。中国发展起来后,对非洲国家的发展念念不忘,注重帮助非洲增强自主发展能力;非洲国家也把中国视为自己的患难之交,无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并在中国人民遭遇汶川、玉树等严重地震灾害后及时伸出援手。进入新时代,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追求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因共同寻求民族复兴、完全符合人类发展进步方向而相融相通。为加速推进双方实现梦想,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国家对此高度认可,并积极探索将倡议与非洲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接,从而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梦想寻找更多机遇。这是中非产生相互信任感、依赖感的现实基礎。
正是由于中非有诸多天然的联系,双方才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不仅守望相助,而且拥有只有“天然同盟军”才具备的紧密团结、精诚合作的底色和直面挑战、共同奋斗的勇气。但是,我们深知:“天然”并不意味“必然”。面对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非作为“天然同盟军”不仅要维护好、巩固好既有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现实基础,更要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崭新旗帜下,不断开辟好、发展好新时期更加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纽带,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全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维护中非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带领25亿中非人民共创美好幸福生活,完成从“天然”到“必然”的全新跨越!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