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字理助力识字教学
2018-09-20陈涛铮
陈涛铮
汉字博大精深,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灿烂文化的瑰宝。但汉字常常一音多字,一字多音,形状复杂,又缺乏明确的读音信息,对于初学汉字的低年级学生来说,难认,难读,难记。如何突破这三大难题,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这第一学段识字目标呢?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地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字理,让他们轻松、快乐地走进汉字王国,把学习汉字当成欣赏一幅幅画、聆听一个个故事。那么,如何巧借字理,助力低年级识字教学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融字理于画面之中,提高识字教学的直观性
有道是,书画同源。象形是最早期的汉字造字法,它是通过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造字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帮助,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将字理融于可知可感的画面之中,能有效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这节识字课,正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象形字的造字法,以“图画—甲骨文汉字—楷书汉字”一一对应的方式呈现,如:“ — —火”“ — —水”。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从图文对应呈现的画面中,很快发现了三者之间的相似点,非常轻松地记住了本课的生字。生动形象的实物图片和如画一般的甲骨文汉字,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巧妙地为他们打开了识字的大门。从以上这个识字教学的小案例,可以看出字理识字的魅力所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加深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藏字理于想象之中,增强识字教学的形象性
人们常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来描述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特质,它自然、灵动、睿智,给人们带来直观形象的刺激,激发人们的想象,极易唤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知。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立”字的教学中,笔者先出示“立”字,再出示小篆的“ ”,指着它描述道:“这是古人写的‘立字,这种字体名叫小篆。它多么像一个人站立在地上啊!第一笔像人的头;第二笔像人的肩膀。”笔者一边说一边在身上比划,并相机问道:“请你们想一想,第三笔和第四笔像什么?最后一笔又像什么?”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第三笔和第四笔就像人的两条腿,不用说,最后一笔就是大地了。插上了想象翅膀的学生,在阵阵笑声中,把“立”这个汉字变成了一幅画,牢牢地定格在自己的心中。
三、隐字理于比较之中,提升识字教学的可辨性
有些汉字笔画非常多,在古文字阶段,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笔画都可以找到它的来历和出处。但是,现代汉语中使用的简体汉字,笔画简化了,字形上有很大变化,学生无法透过笔画了解这一横、那一竖代表的含义,常常写错别字。笔者认为,运用字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对古今汉字进行比较,明白那些笔画组合而成的符号,其实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历经几千年的时间逐步演变而成的,就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字义,加强对汉字的记忆。比如“寒”字的书写,不少成年人都会出现少一横多一竖的错误,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轻松识记“寒”字呢?笔者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写错的部件,通过字理识字教学帮助他们领悟汉字“寒”中每个部件的代表意义,让学生记得更牢、寫得更好。笔者一前一后出示楷书“寒”和金文“ ”,像画画一样一边书写金文,一边描述:“北风呼呼地吹着,这个人想赶紧躲进屋子里,在屋子的四周堆了很多很多稻草想挡住风,可是两脚仍然感觉好像踩在冰上面一样冷。”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金文的屋顶演变成“宀”,两块冰演变成“ ”,然后质疑:“你们猜猜,金文里的‘人和‘一堆堆稻草变成什么笔画了?”学生一下子有了精神,像黑猫警长一样仔细观察,比较后惊喜地发现:“那一堆堆稻草变成了‘ ,‘人藏在‘ 的下面。”
四、寓书写规律于故事之中,增添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由于低年级孩子在认知事物时只能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态,不会对事物作细致的分析,往往会忽略了事物中某些重要的细节。借助故事识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在此,笔者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中汉字“竹”的教学,来说说自己是如何根据字理巧编故事,帮助学生辨别形近笔画或部件,加深印象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竹”的第三笔和第六笔是竖还是竖钩常常混淆不清。如何赋予这两个笔画精彩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把两者区分开呢?教学中,笔者为黑板上的汉字“竹”和它的图片配上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可爱的熊猫非常喜欢吃竹子,但是它们觉得自己光吃不种,总有一天,竹子会被吃光的。到那时候,小熊猫,小小熊猫,小小小熊猫……它们吃什么呢?忽然,熊猫一拍脑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后吃竹子,吃一棵,再种下一棵;吃一棵,再种下一棵……后来,熊猫们就有吃不完的竹子啦!”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或说或演,描绘出熊猫吃竹子、种竹子的画面。在笔者的引导下,心思细腻的学生感觉第三笔“ ”是已经被拔掉的竹子,而第六笔“ ”则是刚刚种下的竹子,那“钩”就是藏在汉字“竹”里面的根啦!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流畅的思维啊!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发现了汉字笔画之间的细微差异,这样,“竹”字的书写难点不攻自破。
总之,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识字教学中,通过观察图画、展开想象、创编故事等方法,如春雨润物,无声地将汉字的构字原理或规律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只有这样合理、“讲”理的识字教学,才会让识字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