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政策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几点建议

2018-09-20王成仁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政策发展

王成仁

长期以来,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推动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确保经济活力,实现跨跃式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周期长、程序化的特点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政策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亟待做出改变。

一、政策支持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驱动力

政策支持有效推动我国经济规模和质量的提升。2017年,我国GDP达到82.71万亿元,较2010年翻一番,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8836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1.5倍。同时,经济增长单位能耗持续下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逐渐形成,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政策支持直接推动部分产业“从无到有”,建立了完备的工业发展体系。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夯实中国制造实力。我国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产业的发展已引领世界潮流。政策支持不断促进产业发展“从有到精”,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力度,切实提高国产化率,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在政策决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需正确看待政策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政策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經济发展实际。

(一)政策缺乏一致性问题

政策缺乏一致性,既指前后出台的政策精神不相一致,又指不同部门、央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措施理念不相一致。政策缺乏一致性,直接影响就是社会主体对政策的预期失调,政策引导力有所下降,社会主体对投资收益和权利保障缺乏信心。同时,政策的重置成本、沉没成本很高。

(二)政策滞后性问题

表现为政策出台滞后于市场发展和社会主体的行为。比如某些产业的中央规划刚确定,地方规划却提前实现,全国超前完成目标,政策还来不及调整,市场已过剩。再如,政策出台节奏赶不上市场步伐。市场主体受利益驱使,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快、准、狠,而政策出台历程较久,涉及多种利益调和,政策点位往往在出台时已不符合实际。

(三)政策功利性问题

政策支持主要通过资金直接支持的方式,过快催生、催大某个产业,追求规模和速度,但效果难以保证。以可再生能源补贴为例,虽然在补贴支持下,我国风电、光伏等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二者上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却很难突破10%。究其原因,除受电网垄断因素影响外,政策支持下的基地式大发展与下游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也是重要因素。政策补贴虽快速扩大了产业规模,但日益增大的补贴缺口对中央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四)政策支持存在“租金”效应

政策支持往往圈定一定条件的群体,给予支持。制定条件有“设租”性质,围绕条件的制定、入围等有“寻租”性质。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政策寻租中去,减少创新投入,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现有政策在选择支持对象时,一般通过地方筛选申报、专家评审、部委审核后确定。看似“严进”,但在评审过程中,由于项目多、时间短、专家知识面有限,所选择项目并不一定具备很好前景,难免出现“关系型”项目。在资金下发后,监督薄弱,缺乏惩罚措施,政策效果不佳。

(五)政策支持存在“指挥棒”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相结合。然而,一旦政府过多干预市场,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就容易造成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趋同,出现重复建设。同时,为争取好的项目,各地竞相出台更为优惠的支持政策,导致无序竞争。

三、提升政策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看待政策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政策问题,要客观看待,不能矫枉过正,一棒子打死。首先,政策支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需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合理性。为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我们快速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其次,政策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夯实了我国综合实力,奠定了规模基础,形成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格局。第三,当前政策存在的问题有些属于执行层面的问题,表现为好政策、落实得不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过度或曲解政策的现象仍然存在。最后,转变政策支持方式,提升政策供给质量要充分考虑既有体制的粘性。政府宏观治理体系、手段和方式的改变涉及人、财、物几条线,还有多部门和多元利益主体,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妥善解决政策一致性问题

一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确保政策在出台前的预期效果统一、目标统一和政策体系的协同,打破部门利益壁垒,形成合力。二是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将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沿着统一的政策目标,修正当期政策,确保效果统一。三是强化人民中心的立场。以人民利益为衡量标准,杜绝政绩政策、门面政策、独断政策、弹簧政策和摇摆政策。

(三)解决政策滞后性问题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缩短政策制定周期。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形成扎实的政策执行、效果信息采集体系,建立部门之间、央地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平台。加强对政策反馈信息的收集,加强政策执行效果评估,不断提炼经验、总结启示,完善新一轮政策制定。

(四)聚焦基础性、公共性和关键性领域

转变政策支持重心,不过多干预具体经济运行,重在定规则、定标准、定原则,聚焦公共领域,出根本性、基础性、制度建设性、长远性政策。一是与人的生存、生活需求相关的产业。包括水资源供给、大气治理、垃圾循环利用、粮食种植、生物医药等。二是保障国民经济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性产业。包括关键能源通道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源资源基地、交通要道、重要港口设施等。三是有助于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高地的产业。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储能设施等,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五)政策要点重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降低对企业注册资本、资产规模、人员、经营场所等的限制,杜绝为国有企业“量体裁衣”,切实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进一步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获取和使用土地、水、电、油、气、通信等要素的成本和物流成本。减少资源要素流动限制。二是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制度,简化环节,降低成本,为小企业提供无偿、公益性的专利保护服务。加大对基础性、共性技术、关键环节和公共基础知识领域的投入。加大基础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力度,提供公益性技能培训。建设面向社会的公共实验室,鼓励大企业向社会开放研发资源。三是完善市场规则和标准。杜绝歧视性政策,打破“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等新“三重门”。制定与国际接轨、客观的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竞争行为监督,加强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顺畅消费者反馈渠道,建立产品质量监督平台,实现商品实时追踪和质量问题追溯。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政策发展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青岛政策通平台一期上线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