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更迭的新声
——记“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40 周年庆典音乐会”
2018-09-20李松霖
文/李松霖
2018年6 月16 日,对于整个西安音乐学院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40 周年庆典音乐会”在学院艺术中心交响大厅隆重举行,这是一场音乐盛典,是一场经典的演绎,是一场历史的回忆,更是一场精神的奉献。
在“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40 周年庆典音乐会”之前,有关本场音乐会的宣传信息并不多,但随着演出信息的公布,音乐会的票即被各方听众“抢订”,演出当晚的音乐厅人流如潮。40年历史,乐团更新换代,在风雨中成长,演出的经典作品从第一次演出的《奥伯龙》到今天的《唐·璜》《春之祭》,无论是作品还是整个乐团的演绎,这场音乐会都太值得期待了。
本场音乐会选取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及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两部作品虽相差二十余年,但却有时代性的差异——《唐·璜》于1889年完成,这部单乐章的交响作品,将“交响诗”这一标题音乐的体裁发展至新的高度,也可看作19 世纪末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巅峰巨作;《春之祭》完成于1913年,在首演时被视为异类音乐,但却开创了20 世纪现代音乐的先河。这两部作品演奏难度极高、音乐构思宏大、旋律深刻复杂,以这两部不同时代的作品作为音乐会演出曲目,既反映乐队的演奏水准,又体现本场“庆典音乐会”跨时代性。
随着宣告演出开始的钟声敲响,整个音乐厅的灯光汇聚在舞台中央,演奏员们伴随全场观众热情而期待的掌声出场,随后乐队首席、小提琴家田晖上场与乐团演奏员进行了试音,一切准备就绪,乐队指挥侯颉教授入场,现场掌声更加热烈,似乎表达了听众内心抑制不住的期待。音乐开始前,全场观众屏住呼吸,《唐·璜》旋律出现,主题坚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也许是受观众“紧张”心情的影响,乐队一开始并没有将音乐原有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表现出来,但随着指挥愈发深情,乐队首席的第一段solo,乐队演奏员找到了音乐原有的意境;这部以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相结合而作的交响诗,每一个插部中不同的乐器solo,从小提琴到木管,再到铜管,从浪漫到幻想,从隐秘到憧憬,与主部坚定而果敢的主题旋律产生强烈对比,将诗人莱瑙笔下《唐·璜》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戏剧性用声音来展现,振奋、感人、每一次从插部到主部的旋律都给予听者以期待;随着戏剧性冲突愈加激烈,全体演奏员激情流露,乐曲尾声部分,铜管的终止没能够与指挥及乐队形成统一,艺术往往没有完美,音乐需要真情流露,表演需要感性释放,这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是无法让一个用心的听众抑制内心冲动的,何况是演奏员。侯颉教授在指挥时全情投入,情感对比鲜明,热情洋溢,自然流畅的指挥风格仍深深打动了观众,现场的气氛被推向高潮。
在激动之余,我们可以感受到观众加深了对本场演出的期待,上半场的演出惊喜有余、激情热烈,但深刻而具有哲思的旋律还未出现,《春之祭》才是现场观众最期待的“声音”,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迎来了这部难度艰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在这部伟大的作品开始前,指挥略作稍长的沉思,开始了这部作品的演绎。《春之祭》的引子旋律,指挥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仿佛一位从容的智者,手腕轻轻一挥,音乐便从指挥棒中不断涌出;又仿佛是一位严谨的魔术师,用魔法棒指引着演奏员们奏出他心中最完美的斯特拉文斯基。“引子”部分巴松独奏的旋律神秘而沉思、内省而真诚,随着其他乐器组的进入,大地似乎要苏醒,人们要开始舞蹈;“春天的征兆”紧凑庄严的乐章宏伟激昂;“少女之舞”以怪异的音效和节奏透露出神秘与恐怖,舞蹈却火热有力;“春天的轮舞”是第一部分中一段很深刻的旋律,木管solo 的旋律略带抒情和随想,弦乐齐奏使音响更加厚重而深沉,随着“舞蹈”的进行,伴随着音乐更高的声浪,音响越来越沉重,打击乐的加入呈现了“自然在春天中舞蹈”;本部分最后一段“大地之舞”气氛热烈、力度强烈、音效激烈,如群魔乱舞一般,尾声在乐队的沉重切分与和弦中结束。管乐和弦乐彰显出具有对比性的音响色彩,打击乐以“一锤定音”的效果使得第一部分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师生间的合作果然和一般的配合不一样,默契的演绎赋予了这首乐曲高于演奏之上的另一层感情。
如果说乐曲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表现春天到来时人与自然“共舞”的场面,第二部分“祭祀”则用音乐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拜,以生命奉献给自然。指挥在这一部分似乎更注重音乐的戏剧性,力图使乐队通过更精密的音响强弱将“祭祀”前后的神秘感表现出来。“引子”旋律阴森隐秘,斯特拉文斯基曾命名为“异教徒之夜”,在这场“献祭”仪式中,少男少女和长者们要为仪式做准备,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牺牲者——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少年神秘的环舞”管弦乐的交替更加深了祭祀前神秘恐怖的气氛;“赞美被选中者”中,打击乐沉重的鼓点更加深了祭祀仪式中,舞者将死前的恐怖气氛,不论是精彩的配器还是错综复杂的节奏,再或是怪异的音响,都将祭祀仪式的神秘气氛模拟极佳,让人感受到“诡异”的氛围;最后“献祭的舞蹈”是全曲的最高潮,也将作品的戏剧性冲突推向最高点,弦乐“神秘”的音效,管乐怪异不规整的音响和节奏,恐怖神秘,打击乐的加入更预示了“死亡之舞”即将结束,舞到精疲力尽之时,短笛、长笛伴随着沉重的一声鼓响,“死亡之舞”结束,全场的掌声与喝彩声如暴风雨一般,观众激动的情绪不能自拔。在《春之祭》的演奏中,指挥如仪式的主持者,乐队在全力舞蹈,用生命向春天“献祭”。这是指挥与乐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演绎,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在演绎,这样的演出无法不使人感动,在指挥接连谢幕的过程中,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久久无法停止,热情的浪潮愈发高涨。
《春之祭》的演绎激发了听众激动的情绪,为了感谢现场听众的热情欢呼,指挥与乐队加演了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旋律激动而热情,指挥与乐队的情感表达已超越了音乐,乐章中既将柴可夫斯基热情、浓郁、亲切的情感表达出来,乐章末尾如此之快的节奏在我们平时的欣赏中都很难听到,而在侯颉教授和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演绎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似乎凝结成了一个整体,在快速的节奏、强烈的音响、热烈的气氛中没有错乱,指挥在最后已经不仅是一位指挥家,更像是一位舞者,将音乐的声浪引入制高点,最后一个和弦结束全场观众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绪了,侯颉教授那举手投足间都显示着一个用音乐“讲述”故事的指挥家的亲和力与风度,平日里他始终相信音乐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运用音乐方式来表达,从他的音乐里可以感受到真正属于历史的气度、胸怀和力量,我想,观看本场音乐会的音乐爱好者一定会爱上这位让人感动、尊敬的指挥家,这一晚的掌声是不可抑制的!
整场音乐会的演绎中,如果说《唐·璜》是一曲精彩的演绎,《春之祭》则是一曲真诚的奉献,最后返场加演的《第四交响曲》末乐章则烘托了“庆典”的主题,曲目的构思不论是从作品难度还是审美构思都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激发观众的热情,让这些经典在观众心中延续它们本有的魅力。通过这场音乐会,听众对晚期浪漫主义和20 世纪现代音乐有了更深层的感受和更新的认识。太多喜欢西方交响乐的听众总是觉得听不懂交响乐,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只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聆听,一定会感受到作曲家和演奏者那颗炽热的心,而在这寻求音乐的路途中,指挥家和演奏家就是我们最好的最直接的指引者。
音乐结束后,交响乐团特意为现场观众准备一道“家宴”——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40 周年庆典音乐会纪录片《阶梯》,这部10 分钟的片段,有前辈们对40年来交响乐团发展历程的回忆,也记录着本次庆典音乐会老师和同学们付出的点点滴滴——观众沉默不语,视频中有琴童背着琴上专业课的画面,有前辈们对乐团往昔的回忆,有乐队演奏员在烈日下穿梭于琴房、排练厅和音乐厅的背影……一幕幕画面让人感慨——40年的岁月是那么平凡,但却包含温度,音乐会开场至此,全场观众这一个多小时的体验已经超越了音乐、超越了艺术,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不仅是一支能演奏各个时代、各种风格音乐的艺术团队,他更是一支蕴藏深厚人文关怀的团体;在音乐背后,在这10 分钟的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40年来的历程,乐团成立至今每一场音乐会勾勒的美妙音符,背后是指挥席和乐队座椅上长年挥洒的汗水,日复一日,他们总会用辛勤为这个城市,为喜欢听他们声音的乐迷们带来期待。
感人的画面结束放映,灯光渐亮,掌声雷动,真挚的片段必须由真诚的掌声给予敬仰,这是对交响乐团的赞美,也是对这段历史的认同,这场音乐会体验到西音交响乐团最真挚的情怀,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文化由人创造,只有人的情感,才能赋予音乐灵魂!
40 年的历史过去了,每一个座椅也许每年都在更换演奏员,但是乐团还在、音乐还在、乐团的想法还在,40 年的精神传承至今,他因音乐而存,因精神而在,交响乐团所有成员的情感和精神,赋予这场音乐会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这是一场需要用全身心感受的音乐会,他们的演绎和最后的短片引领率性归真、返朴童心。
庆典音乐会上,音乐动人、画面感人,也许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当晚的热情和感动,这是一场需要用无言和敬仰去倾听和观看的盛典,交响乐团为观众而演,为历史而演,更是为传承前辈的精神而演。最后借侯颉教授在《团庆后记》最后的一段话——谨以此后记献给曾经的你们,将来的他们和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