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天使王虎琴
2018-09-2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活跃在农业一线的王虎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沃土,用自己的真心温暖农户,以实际行动争当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者。
初出茅庐,与茶结缘
“病虫害情况怎么样?”“茶树发芽率如何?”每个月,王虎琴都要到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抽样调查,每次要跑七八家单位,采集30多个样品进行检测。此外,她还要了解农产品的生产、用药等情况。
从田里回来,王虎琴又开始忙碌。检测工作看似简单,但每个环节都讲究技巧。“摇匀是检测的一个步骤,一天就要摇几千下,下班回家吃饭时,拿筷子的手都是抖的。”为此,她的手腕上常年贴着膏药。而每逢节假日和高温季节,王虎琴就更加忙碌,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1994年秋天,20岁的王虎琴第一次走进金坛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成为了一名茶叶技术指导员。她天天在茅麓茶场的茶山上跑上跑下,手里捧着一个笔记本写写画画,跟人说话总是一脸微笑,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亲切地喊她“小王”。
那时茶农炒茶全凭手工和体力,高峰季节每天要炒到夜里两三点,一天最多炒十多斤茶叶。王虎琴反复琢磨,想从科研部门引进多功能炒茶机。
然而,茶农们不相信炒茶机这种新鲜事物,何况买一台还要花四千多元。有茶农反问她:“既然机器这么好,你咋不买一台呀?”当时,王虎琴每月的工资才六百多元,为了让茶农们接受炒茶机,她自掏腰包买了一台炒茶机放在村头,让父亲演示给茶农们看。
经过一年多的现场演示,茶农们渐渐了解了炒茶机的好处,陆陆续续地都接受了。接着,周边的花山、罗村、方麓等600余户茶农也开始使用炒茶机。先进设备的引入,不仅大大减轻了茶农的劳动强度,而且使茶叶成品的质量更加稳定,产量也提高了三分之一。
埋头苦干,一心为农
炒茶问题解决了,可新问题又出现了:茶树老化、发芽迟、病虫多、产量低的情况逐年增加。减产减质意味着直接减少茶农的收成,为此,王虎琴陷入深深的焦虑。
经过反复调查,在江苏省农茶专家的支持下,王虎琴准备大面积推广适应性好、产量高的无性系良种茶树。要引进新茶树,就得扒掉老茶树,而新栽的茶树第三年才能开采,这就意味着茶农们至少两年没有收益。
为了说服乡亲们,王虎琴走东家,跑西家,苦口婆心地讲知识。后来,她以开辟试验田的方式,让大家尝试新品种,循序渐进,让各家农户先改一亩茶田尝试。大家被她的诚心打动,逐渐接受了新的茶树品种。
新茶树发芽早,如果遇上倒春寒,芽头就会被冻死。怎么办?王虎琴扑在田间地头,和茶农们一起动脑筋,最终采用了竹架式塑料大棚和草帘覆盖防寒,以及烟熏等办法,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为了减少新茶树成长周期的效益成本,王虎琴还创新技术,推广新茶树第二年打顶采芽头的做法,弥补了茶农们周转期的收益,把茶树换代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一个个难题出现,又一个个解决。当时的王虎琴身怀六甲,她挺着大肚子,没早没晚地在茶园里跑。一次,她被茶树绊了脚,一个跟头跌倒在沟里,把身旁的同事吓懵了,可她爬起来笑了笑,又没事似的查看茶芽去了。
王虎琴的执著,终于让茶农们迈进了科技兴茶的崭新天地。两万多亩改良后的茶园,收入由原先的每亩一千多元提高到了三四千元。
硕果累累,不忘初心
现在的王虎琴,是金坛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这些年,她参与起草了金坛雀舌等省、市地方标准,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无害化、绿色化;引进国际最先进的QuEchERS样品前处理技术,用于农产品快速检测,大大提高了工效且降低了检测成本。
王虎琴还先后承担、主持或参与实施各类科学试验40余项,多次获得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她入选江苏现代茶人、省333工程培养人才、常州市优秀女性专业人才等人才库,获得江苏省优秀巾帼志愿者、科教兴农带头人等荣誉称号。2018年1月,她当选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为金坛区唯一的女性代表。
虽然荣誉满满,但王虎琴还是坚持每月到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抽样调查,在用科技甘露浇灌的每一块茶园里,依然有她忙碌的身影。她说:“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检测技术,为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常州市妇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