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刊物《观象丛报》中的文学书写
2018-09-19巨传友杨蝉鸿
巨传友?杨蝉鸿
【摘 要】 文章以《观象丛报》原始期刊文献为第一手材料,整理其中的文学内容,分析其连载的《晓窗随笔》,以小见大,观察文学书写在气象刊物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影响。
【关 键 词】《观象丛报》;民国;气象刊物;科普文学
【作者单位】巨传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蝉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51017)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5.026
民国时期气象刊物的涌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传教士将西方先进的天文气象理论与思想传入中国,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西方先进的天文气象知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由气象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创办的专业科普刊物。1915年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创办的《观象丛报》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学术型气象刊物。《晓窗随笔》是《观象丛报》长期连载的气象科普文艺作品,由高鲁撰写,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天文气象知识,较之其他专业性科普文章,具有鲜明特点。
目前关于《观象丛报》的研究,有一些通史性的著作对其做过简要介绍,也有一些文献对该刊涉及的天文气象学内容进行了整理与研究。笔者整理《观象丛报》原始期刊文献,梳理其中的文学内容,分析其连载的《晓窗随笔》,以小见大,观察文学书写在气象刊物中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影响。
一、高鲁与《观象丛报》的创刊
高鲁字曙青,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早年被清政府选派到比利时留学,学习工科知识。高鲁作为近代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西方天文气象学,推动我国气象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912年,高鲁被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任命为中央观象台台长。1913年,高鲁在中央观象台设立气象科,刊行《气象月刊》,倡议组织中国天文学会,并以天文学会名义于1915年将其扩充为《观象丛报》,借以号召同好者[1],向大众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发展民族天文和气象事业,为国内研究者提供一个发表天文、气象等学术研究的平台,同时为天文学会的成立开展舆论宣传。
《观象丛报》作为学术型气象刊物,主要以传播西方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为主。1915年7月15日出版发行,至1921年10月,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发行75期。《观象丛报》的内容与栏目比较固定,第1卷第1期有《论说》《学说》《乾象》《历象》《气象》《文苑》《科学小说》《附刊》8个栏目,第1卷第2期简化固定为《图画》《著译》《报告》《附刊》4个栏目。其中《图画》栏目刊登天文仪器、天文学家、天文观象方面的图片。《报告》栏目每月固定刊登全国各地气象测候表。《附刊》栏目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主要连载国内天文气象方面的著作。 《著译》栏目除了刊登学术论文、翻译与连载国外的天文学理论著作,还刊登科普文艺作品内容,如国外科学小说、科学家传记、科学散文随笔等。
二、《晓窗随笔》的内容与特色
《晓窗随笔》是《观象丛报》著译栏目下由高鲁以笔名曙青署名、撰稿,以散文的形式连载的通俗天文学作品。《观象丛报》作为一本主要介绍西方天文气象学的科普刊物,《晓窗随笔》是其中一个特色连载部分。与《观象丛报》中其他类型的科普文艺作品相比,《晓窗随笔》可以说是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大成。高鲁秉承着普及天文气象科学知识,吸引民众兴趣的初衷,在《晓窗随笔》中夹杂了大量的文学书写。高鲁将科学知识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引经据典,通过散文随笔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統天文气象知识,同时以西方理论知识破除中国传统气象中充满迷信色彩之处,使中西方气象文化知识相融合,使得文章通俗易懂,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
1. 《晓窗随笔》的分类
(1)天文气象知识
《晓窗随笔》中介绍古代中国传统天文气象知识的篇幅占据近一半的比例,几乎每期都会介绍不同的天文气象常识与理论。风雨雷电、节气、干支、历法、日月交食、行星运动等都包括在内。高鲁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倾向于查找古人学者所写的学术札记,并引用大量古籍,如多次摘录《日知录》中的章节,分别介绍了古人年号改换与干支的利用,以及观星、古代陨石流星记载等;引《陔余丛考》介绍干支记日记年法,考证二十四节气;又有从散文随笔、文言小说中摘录内容,如《随园随笔》中的天星分野之说,《丁晋公谈录》中的古代候气之法;或引用史书、类书如《梦溪笔谈》《汉书律历志》《史记天官书》等中关于天文气象的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西方天文学中的历法、占星等内容,以及汤若望《天文实用》中的部分内容也在《晓窗随笔》中被提及。
(2)天文气象观测仪器与相关器物
高鲁在《晓窗随笔》中提及的天文气象观测仪器主要为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国家所制。有商代的璇玑玉衡、东汉铜制浑天仪和地动仪、唐朝水运浑天仪、后梁浑天象,以及《五杂俎》中所记载元顺帝自制的宫漏等一些古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天文气象观测仪器,还有印度水时计、雾中航信所用指示器、通天塔等西方国家所制仪器。高鲁摘录史书或古人文集,介绍中西方仪器的造型结构、材料、功能用途,进行简单的对比,并借此阐发了对民国时期中国机械学无专科设置,较西方而言不够精专,逐渐失传,少有人问津现象的感叹与惋惜。如介绍古代观测仪器时高鲁写道:“古来绝学,精于机械者,故不乏人,其一失于秘而不传,既无专科之设置,其一失于保存无术,又罕无提倡之完人,吁可慨已。”[2] 此外,古人小说、文集中记录的与天文气象相关的器物也包含在内。如牙牌,宋以来有之,牙牌三十二扇,共计二百二十七点,按星辰之位布列[2]。又有香炉,炉上十二孔,应时出香[2]。这些物件虽无观测之用,但或多或少与天文气象相对应,多为古代文人或宫廷收藏。
(3)气象诗词谚语
《晓窗随笔》中涉及气象的诗词、谚语记载是其内容分类里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高鲁从各朝古人的诗画集、散文集、读书笔记、类书中摘录涉及天文气象的诗词或谚语供读者欣赏,并解释其中涉及的天文气象知识。如林仰的《少年游早行》(1卷1期):“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逼云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这首词原为写景抒情,表现早行愉悦的心情。但高鲁借“霁霞散晓月犹明”指出天已晓,月犹明,应当为既望之后。
高鲁曾提到哈雷彗星的出现,他摘录诗人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记载秋岳所作的《四月十五日对日》(1卷10期):“长星劝汝酒千杯,酩酊千春去不回。欲掬肺肝洗香碧,可迥霄汉接楼台。”高鲁推测秋岳此诗为当时所作, 长星即为哈雷彗星。
高鲁所选取的诗词风格各异,除了专门描写不同时令的天气现象、物候变化,涵盖天文知识的诗歌,如各朝代的十二时辰、十二属相诗、干支歌谣等,余下多为诗人将幽思寄情于明星皓月、云霞、雷电,抒发当下感慨的诗词。
(4)天文气象故事
《晓窗随笔》中记载了很多与天文气象有关的故事、传说。包括地震、雪灾、海市蜃楼、月华之说等自然天气现象记录,还有占星算命之说、气象谜语、神话传说等。这些内容多选自明清时期的游记、随笔、文言轶事小说,较之其他内容更加吸引读者,其中又不失浅显易懂的气象知识,加上高鲁附带的点评与解说,两者相结合,趣味无穷。
(5)高鲁随笔
《晓窗随笔》连载的大部分内容是高鲁从古籍中有针对性地挑选、引用、摘录的内容,再经过编写而成。《晓窗随笔》所载高鲁自己写的随笔虽然只有几篇,但多为高鲁对中西方天文学发展、民国时期科学教育思想的评论与看法,从这些随笔可以深入了解高鲁对民国时期天文学发展的态度与期望。
2. 《晓窗随笔》的特色
民国时期不乏《观象丛报》这样的学术型气象刊物,如《中国天文学会会刊》《宇宙》《气象年报》等。科技类期刊里的综合性刊物如《科学》《格致汇编》等也有涉及天文气象的栏目。以上刊物中的文章多为专业的学术论文,或理论常识类的普及教育文章,少有像《晓窗随笔》这样以文学与科学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的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事业也不断发展,当代气象刊物定位明确,多为专业刊物与研究论文集,以刊载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学术性交流为主。目前,省级气象刊物学术内容增加,以核心期刊为发展方向,但气象科普类的文章多是老生常談,很难写出新意。相较之下,《晓窗随笔》作为民国时期的气象科普作品,特点突出。
(1)通俗易懂
《观象丛报》以刊登学术论文、西方理论著译为主,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对于没有相关学识基础的普通民众而言,深奥难懂。《观象丛报》刊载的《晓窗随笔》,以科学散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传统天文气象知识,这些内容多为高鲁翻阅史书,查找古代文人学者的笔记、日记、诗词集、小说集中与天文气象有关的知识或故事,辑录、撰写而成。考虑到普通大众的文化程度,《晓窗随笔》在内容上有倾向性,定位明确,主题集中,关于节气、年岁、历法、日月食、信风等的介绍与历代百姓生活、农事息息相关,具有极强的文学性、故事性与可读性。《晓窗随笔》的科普方式相比传统的理论说教方式更加引人入胜,其将气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民众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与普及。
(2)趣味性
《晓窗随笔》中所摘录的与气象知识相关的故事、传说为其内容增加了趣味性。如谈论与气象相关的器物时,高鲁引用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介绍唐朝有十二玉棋子,置于水中,逐时浮出(2卷2期)。引《清异录》介绍唐内库有十二时盘,“色正黄,圆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觉逐时物象变更,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转巳则为蛇,转午则为马。”(2卷12期)诸如此类器物,高鲁都有介绍。有的器物虽无法考证,却能引起读者阅读与了解的欲望。
故事一类如讲述古代与气象有关的神话人物与神兽,十二生肖与天文星相,各风类名称由来,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生动。除此之外,还有气象谜语的选录。高鲁引用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介绍有关天文与算数类灯谜的知识,科普之余,寓教于乐,让民众参与其中,意识到这些科学知识不是晦涩难懂,而是充满趣味。
(3)警示性
近代以来,中国天文气象事业无人问津,缺少专业研究学者与专业学科,与西方相比发展缓慢。高鲁在《晓窗随笔》中多次在文章最后或开头谈论对于中西方天文气象学发展的看法,并揭示了当时中国天文学发展的种种落后之处,足以令众多学者与民众反思。
高鲁曾谈到空中现象如日月食、陨石流星最容易被社会民众注意。当时金星与木星同经之前后几天,民众恐慌,频繁致电中央观象台咨询,中央观象台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对此,高鲁指出“社会人民须移其迷信之思想,致力于真正之天文学,中小之专门各学校皆当极力提倡,轮进其真正天文学之知识……立高尚之根基进习专门,以文明之理解,一洗从前痼弊之风。”[2]
同样,高鲁曾列出崇祯时期的八次日食记录,民国五年(1916年)以来的日月食记录以示民众,并引用《日知录》中对日食解释的片段,讨论“日食为一定之数,无关与人事。”只因高鲁谈到“社会思想之不能发达,其责任实系教育家……今日社会百人之中,求其不迷信者,不能得一二,推其原因,由来甚远,有清三百余年,士夫妇儒,为词章占验所束缚……以占验家为天文家……”[2]社会民众将占验迷信与天文学混为一谈,此种思想根深蒂固,不仅阻碍了社会发展,更阻碍了天文学的发展。
谈及中西方天文学,高鲁指出过去中国天文学“上穷羲和,不仅历法本源各有著述,即如日食陨星各式,亦历历可稽”。而近两百年来,西方学术发达,由天体力学而扩及天体物理学,又因天体物理学发达,而增设研究机构。18世纪全球成立的观象台有百三十所,而“中华民国幅员之广,仅有首都之内,虚具其名”。对于此种现象,高鲁写道“抑专司之无其人欤,而令斯学发源之地,寂然无闻,吁可慨已。”[2]
三、结语
《观象丛报》中的文学书写以《晓窗随笔》为代表,特点鲜明,是当时科普文学作品的典范,此外还有由国外科学小说、科学家传记翻译而成的科普作品。在当时的创刊背景与社会背景下,《观象丛报》中文学书写形式的运用是科学家及知识分子进行气象科普、吸引青年天文爱好者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普及天文知识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晓窗随笔》随笔类型的书写能够直观地体现撰稿者的态度与观点,对于研究高鲁而言是一份有用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陈遵妫. 中国近代天文事业创始人——高鲁[J]. 中国科技史料杂志,1983(3):67.
[2]高鲁. 晓窗随笔[J]. 观象丛报,191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