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富有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09-19郭丁文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湘江新区人才

郭丁文

湖南湘江新区集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功能,覆盖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等国家级园区,拥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湖南金融中心、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湖南省检验检测产业示范基地等优质产业平台,具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湖南湘江新区要以优质产业平台为引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富有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科学把握建设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新要求

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湘江新区成立以来,以高于全省全市3个百分点左右的经济增速保持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增市场主体3万余个,注册企业1.8万余个,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雄厚,具备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新区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在全省全市的支撑引领作用尚待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短板明显,开放通道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缺失、外向型产业体量较小;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导向惯性较强,土地财政依赖性强、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過小、财税结构不够合理;体制机制不畅,统筹融合发展活力不足、城乡统筹和产城融合质量不高。推进湘江新区建设,构建富有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基础是将《湖南湘江新区总体方案》和《湖南湘江新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确定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到实处,重点是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主题和“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落到实处,关键是结合新区实际将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一是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湘江新区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创新。新区范围汇集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园区、创新人才等创新资源富集要素,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具备良好的创新基础和创业生态。新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管理创新、开放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加快高新技术、高端设备、高级人才、创新企业、创新品牌和高水平服务等创新要素的培育和聚集,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级新区典范和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二是要不断彰显绿色发展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湘江新区最鲜明的特色是“两型”绿色发展。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生态条件良好,人居环境优美,是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湘江新区要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建设、倡导绿色生活、弘扬生态文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要着力补齐开放突出短板。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是湘江新区最突出的短板。新区处于内陆腹地,开放通道先天不足,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缺乏高能级的对外基础设施,外向型产业规模小,开放通道、开放平台缺失。新区在正视困难和问题,主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积极借力综保区、口岸等全省现有开放平台,着力提升科技、人才、产业等特色领域的开放合作能力,加大外向型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构建开放大格局、畅通开放大通道、打造开放大平台、营造开放大环境、做强开放大产业,建设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和全省对外开放新引擎。

二、充分发挥高端产业平台集聚集群新优势

湖南湘江新区地理单元中涵盖农村、城市、城镇和生态涵养区,在经济单元中涵盖行政区、国家级园区、省级园区和城市功能片区,产业单元中一、二、三产业类别较为齐全,具备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完善产业链条的条件。要围绕产业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突出高端、智能、融合发展,按照“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的要求,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有效需求与提升有效供给两端发力,强力推动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着力构建以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重点产业平台的集聚作用,紧盯先进储能材料、高端装备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生命技术、信息终端、增材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以及移动互联网、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在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建设湖南金融中心。按照立足中部、辐射西部的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推进湘江财富金融中心、广发银行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交通优化、景观美化及公用设施等配套工程,推进湘江基金小镇建设,加快平安银行、华融资产等金融机构的入驻。在加快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的同时,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推动综合金融改革,在绿色金融、金融开放、科技金融等方面率先试点,推动湖南金融中心尽快出形象、成规模、树品牌。

二是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化支持,建设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全面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示范区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瞄准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聚集创新资源和建设平台载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三是以提升科创合作水平为目标,推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坚持校区、城区、景区、园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双修,提升城区品质;着力改善校园环境、打造精美校园;全面实施社区改造、创建宜居环境;促进大学科技城核心区内整体的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体系改善和环境品质提升。坚持“系统、融合、共贏、创新”思维,按照“市场主导、政策支持、高校主体、多方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完善“高校+平台”“企业+市场”和“政策+环境”的政产学研链条,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激发高校院所创新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四是坚持文化旅游融合为特色,抓好旅游度假区建设。挖掘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历史资源,发挥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引领作用。有序推进湘江欢乐城、恒大童世界、华谊电影小镇、巴溪洲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坪塘通用机场、游客集散中心、社会公共停车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片区整体形象包装和对外营销宣传,将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锦绣湖南和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

三、积极营造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创业新生态

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着力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区域性领军企业、扶持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塑造,创新拓展营销渠道方式,鼓励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突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要扶优做强企业。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精准发力。通过政府采购、直接投资、税收以及财政优惠政策等,有选择、有重点的支持企业的科技投入以及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为企业搭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科研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合作机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探索多种政企合作创新形式,优先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技术改造、科技金融和知识服务业等科技创新服务业。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推动分布式、网络化的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

二是培育引进人才。推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研发中心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联合研发单元,支持企业对接新区内各研究院所,对接园区内高校海内外校友会,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搭建湖南湘江新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落实长沙市人才新政2条,加大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优秀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设高层次服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启动特殊岗位人才全球招聘规划,引进全国、全球的高端和紧缺人才。运用联合聘用、合作单位选派、聘用企业指导导师等多种柔性引才方式汇聚科教创新高端人才。

三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新区内省管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依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长沙留学生创业园、长沙侨梦苑,通过国家、湖南省、长沙市各类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新区创业创新;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深度开展区校合作,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研究。加强新区内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创新培训;紧抓军民融合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国防科大军民融合人才优势,鼓励国防科大军民融合领域高端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带技术、项目、工作团队入区创业。加大掌握先进管理理念、创业经验的军民融合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吸引力度。注重引进大型军工集团、央企的高层管理者或企业家人才;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推广“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新模式、新业态,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擎”动力,大力支持湘商回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退役军人开展创业,落实贷款、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帮扶力度,提升创业能力。

(作者为湖南湘江新区经济发展局改革发展处处长,长沙市委党校第53期中青班学员)

猜你喜欢

湘江新区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湘江魂
国家级新区西部发展新引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湘江渡
美丽岳麓,我的家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