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也有“干”的
2018-09-19庄寅
庄寅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在湿疹的众多分类中,有一种叫“干性湿疹”。干性湿疹又名乏脂性湿疹,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于四肢。老年人和儿童常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很多读者会有疑问:既然是“干性”,为何称“湿疹”?这还需从“湿疹”名字的历史由来谈起。“湿疹”这一名词已沿用很久。“湿疹”的英文名“eczema”源于公元543年,从希腊词ekzein而来,意为“沸腾”( boiling out ) 。历史上,皮肤病学家是从形态学的描述来命名并认识皮肤病的,而且绝大部分命名仍沿用至今,“湿疹”就是其中之一。
干,缘于脱水
干性湿疹最重要的原因是皮肤水分脱失,可由外源性及内源性原因共同导致,如气候干燥,过度暴露于水、碱及洗涤剂,消耗及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如寻常性鱼鳞病等。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老化,常于60岁后出现。皮肤水分脱失导致的干性皮肤可能见于所有60岁以上的个体,但程度不同,而且常被忽略。其严重度与外源性因素强烈相关,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冬季淋浴或洗澡过于频繁的个体,也见于无法或不愿进行适当皮肤护理的个体。目前发现,干性湿疹不仅是由于皮肤皮脂产量不足,同时也是由于角质层的复杂的功能缺陷所致皮肤屏障破坏引起。
痒,且伴裂纹
干性湿疹的皮肤表现为淡红色斑疹,裂纹处红色更明显,类似“碎瓷”。可发生于身体多处,但多见于四肢,特别是小腿伸侧,瘙痒明显。轻度干性湿疹可以没有症状,较重的干性湿疹会引发瘙痒及刺痛。干性湿疹的皮肤表现为干燥、黯淡,有细小糠样鳞屑;进一步发展,皮肤会出现纵横交叉的浅表皲裂及裂隙,皮肤颜色由粉色到淡红色,皮肤变得粗糙;再进一步发展,出现暗红斑及渗出、结痂、大量的表皮剥脱。
防,保湿为重
对付干性湿疹,关键还得保湿。对于保温环境好的家庭,可以坚持每天洗澡,但要注意水温不要太高。一周使用1~2次浴液,平时用清水冲洗即可,也不要搓澡。正确洗澡的频率与季节息息相关。夏天湿度大,皮肤出汗多,天天洗澡也无妨。冬季天冷,室内外温差大,尤其北方到了供暖季,更加剧了空气的干燥,孩子的皮脂腺本就未发育成熟,老年人的皮肤水分流失严重,天天洗澡会使皮肤越来越干燥,水分流失后便可誘发干性湿疹。同时,户外活动时尽量到避风的地方,秋冬季节的干燥冷风容易加重病情。
其次,合理的饮食有助于保持皮肤水分,多喝水,多吃些蛋黄、胡萝卜、绿叶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食物。
对于较严重的干性湿疹,通常外用中、弱效皮质激素软膏,数天后干性湿疹即可消退。但预防复发必须注意皮肤的护理,建议规律使用润肤剂,尤其是含甘油、角鲨烷、尿囊素、透明质酸钠、神经酰胺酶3等成分的具有皮肤屏障修复功效物质的合格润肤剂。尤其在洗手、洗澡后,要给脸颊、四肢伸侧、肩背部等容易干燥的部位多涂抹一些,保持肌肤的滋润,促进皮肤屏障的修复,减少水分的流失,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干性湿疹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