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之电商扶贫研究
2018-09-19张国防姚星星
张国防 姚星星
摘要:自精准扶贫提出以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脱贫效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我国依然存在大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各种扶贫方式中,电商扶贫的减贫效果非常显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电商扶贫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推进电商扶贫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营造电商扶贫的社会氛围,促进电商扶贫顺利开展,推动电商扶贫有效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精准脱贫;电商扶贫;实践模式
电商扶贫以信息化手段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电商扶贫的作用日益突出,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更是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将其纳入了扶贫开发工作体系。贫困地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电商村”“淘宝村”等,正是电商扶贫旺盛生命力的充分体现。
一、 电商扶贫基本内容
開展电商扶贫目的在于通过在贫困地区开展电子商务,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贫困人口整体上可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类型,因此,电商扶贫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于生产者的“卖”和对于消费者的“买”。此外,基本内容还表现为电商扶贫开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其他方面。
第一,生产者的“卖”表现为土特农产品网上销售。以往农产品传统的交易方式多是集市或偶尔面对面的钱货交易,规模较小,极易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交易效率低,极大制约了贫困地区市场繁荣和经济活力。电商扶贫避免了上述不利因素,为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交易不再受时空限制,并实现了网上宣传、网上销售。
第二,消费者的“买”表现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贫困人口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自行购买,或通过代购方式从网上商城挑选并购买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用品。此外,贫困人口还可从网上购买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等农资农具,方便了农业生产,还可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送货上门服务。
第三,电商扶贫基本内容还表现为贫困人口自主就业创业。贫困人口接受电商相关知识培训之后,可以通过开办网店等方式进行创业,并通过创业给贫困地区其他无业人口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真正做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局面。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共享性,贫困地区可以把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农家乐等信息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使游客及时了解相关的餐饮、住宿、娱乐等信息,既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又为当地贫困人口带来了增收致富机会。
二、 电商扶贫典型模式
1. 电商扶贫的若干实践模式。
一是甘肃陇南模式。2015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的陇南,属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贫困程度深。陇南干部群众把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探索出“陇南模式”,即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陇南成功把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通过电商扶贫转化为明显的经济效益,成功走出“果贱伤农”的困局。
二是吉林通榆模式。通榆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然有产业特色和种植优势,但却由于受区位、物流、信息等因素制约,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难度较大。通榆县在开展电商扶贫过程中,采用“原产地直供”的方式,严格遵循“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的理念,“通榆模式”主要特征是“政府背书+基地化种植+科技支撑+营销创新”。
三是黑龙江明水模式。明水既是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也是黑龙江“互联网+精准扶贫”第一个试点县。明水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农业”活动载体,大力实施电商扶贫,打造电商扶贫新模式。明水模式的特征是通过建平台、降成本、促创业等,实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除了以上几种电商扶贫典型模式,全国贫困地区还有其他较为成功的典型模式,已经帮助当地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增收致富。
2. 电商扶贫典型模式的启示。
第一,电商扶贫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开展电商扶贫,如果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电商扶贫模式,形成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竞争局面,即同样产品、同样品牌,甚至同样的营销手段,没有任何特色,注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电商扶贫开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生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并注重产品异质化营销,形成独特卖点,创立品牌,不断提升本地农产品竞争力,获得较好农业效益。
第二,使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使“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由于市场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克服和弥补市场这种局限性。同样开展电商扶贫,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同时需要政府要行使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大力推动电商扶贫,从财税、金融等各个方面对电商扶贫给予政策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不断强化监管。
第三,电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电商扶贫不仅涉及第一产业,还涉及第二、三产业;不仅涉及生产者、消费者,还包括政府、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电信企业、各级电商协会等社会力量。各支力量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就可能带来较大问题。因此,电商扶贫顺利开展就要广泛动员这些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相互配合,形成电商扶贫合力,实现多方共赢。
第四,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微媒体进行宣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3.2%,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因此,通过微媒体宣传,不仅受众面广,而且费用低,具有较大的宣传优势。如陇南成县坚持“微媒体营销”,借助多个微博和微信群的力量,广泛宣传当地特色资源和优质农产品,获得了巨大成功。利用微媒体营销手段,可复制性强,在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应加大推广力度。
三、 电商扶贫制约因素
一是观念因素。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有所欠缺。部分贫困地区仍然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模式,而把近些年来异军突起的电子商务拒之门外,对支付宝等电子化支付方式认可度较低。电商扶贫本身是一个新事物,尚处于不断摸索和创新阶段。相关部门没有充分意识到电商扶贫的重要性,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还没有真正被广大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熟知和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商扶贫的顺利开展。
二是产品因素。由于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生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农产品生产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和加工流程,在产品包装、物流运输、冷藏保鲜等环节,问题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进行有效监管;而且生产规模小,分布过于分散,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农产品生产产业化水平低。在电商扶贫开展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严重的小农意识,眼光狭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等相关环节缺乏创新观念。虽然电商规模不断扩大,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沒有独特的卖点,呈现随波逐流之势;而且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水平差强人意,难以使消费者满意。这不仅难以树立独有品牌,而且对当地极其宝贵的生产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三是电商人才因素。不少人认为会上网、能开网店就可以进行电商创业,这是一种较为偏颇的看法。会上网、能开网店当然是电商创业必备的要求;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更专业的网页设计、营销推广等高级技术人才来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教育程度低,对电商知识一知半解,也没有意愿去接受电商知识培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了对上级推行电商的依赖性。贫困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贫困人口懂农业生产但不懂电商,电商专业人才懂电商但不懂农业生产,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太少。贫困地区电商人才的缺乏成为开展电商扶贫的重大瓶颈,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商扶贫的顺利开展。
四是电商交易行为因素。贫困地区开展电商扶贫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具体政策条例没有出台或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电商扶贫标准化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难以对电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电商行为存在不规范之处。随着电商扶贫日益深入人心,电商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受到了消费者普遍欢迎。但各种仿冒、山寨产品甚嚣尘上,鱼目混珠。与电商相伴而生的刷信誉等网络乱象,更是混淆了消费者的视听,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正常判断,降低了产品的可信度。电商交易过程一旦出现质量、物流等纠纷,就难以界定责任方,消费者正当利益就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侵害,从长期来看,必然影响到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四、 开展电商扶贫的路径选择
1. 进一步加大电商扶贫支持力度。
(1)政策支持。为了扎实推进电商扶贫,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到电商扶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进一步完善电商扶贫的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来规范和约束电商扶贫行为,保护电商和消费者正当、合法权益,以政策的有效供给推动电商有序、稳步发展。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按照由县到乡、由乡到村的顺序,自上而下逐级传达电商扶贫政策规定,使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政策内涵,在电商交易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除此之外,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电商企业,政府部门应给予税收、信贷等政策倾斜,使之不断开创有影响力的电商品牌,使电商扶贫效果最大化,从政策层面发力,不断促进电商扶贫健康、可持续发展。
(2)资金支持。电商扶贫是一项涉及交通、电力、物流等多个方面和环节的系统工程,顺利开展电商扶贫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设立电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用于鼓励和扶持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开展。搭建多种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和电商之间深度沟通与交流,促使金融机构为电商扶贫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条件和完善的贷款服务。此外,合理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进入电商扶贫事业,形成财政投入、公益支持、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以解决电商扶贫资金短缺问题。
(3)营造良好氛围。针对部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落后的观念,以及对于电商扶贫认识的不到位,政府部门应加大电商扶贫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的电商扶贫社会氛围。在此过程中,应使贫困人口切实感受到开展电商扶贫对于增收致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到电商扶贫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召开多种形式的电商扶贫论坛,对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成功的电商扶贫模式进行积极推广,对先进个人进行隆重表彰等。
2. 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物流体系建设。
(1)形成城乡物流之间良好互动局面。相关部门应结合中国贫困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突出城镇物流对农村贫困地区物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根据贫困地区区位、人口密度和物流量大小等因素,合理布局贫困地区物流服务中心,支持流通和货运服务供给企业延伸运输业务至农村地区,支持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在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着重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
(2)注重贫困地区物流设施建设。除对贫困地区道路升级改造以外,还应逐步改善农产品仓储设备条件,减少储存过程中的损失。重视农产品包装环节,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强冷链运输设施建设,以满足电商扶贫对于鲜活农产品运输的需求。加强贫困地区物流信息化建设,使贫困人口共享物流信息,减少货运汽车返程空运现象,实现物流供应链的最大效益。
(3)积极培育贫困地区物流运营主体。物流运营主体是影响物流运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健全的物流主体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满足农产品运输多元化需求,也应该形成国有、私营、外商独资等多元化的物流运营主体。贫困地区还要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多个物流运营主体间形成有序、公平竞争,以竞争带动物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3. 加大贫困地区电商人才培训力度。
(1)做好电商人才培养规划。贫困地区应从地区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电商发展程度和水平,及本地对电商管理型、技术型、创业型等不同人才类型的实际需求,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和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培训重点,注重电商人才培养规划的动态调整。
(2)对有意愿从事电商行业的贫困地区人员进行电商知识及技能培训,普及电子商务知识,鼓励有意愿的贫困家庭或个人通过电商创业,对其开设网店等项目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并评选经营规范、业绩好的品牌网店,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对于贫困残疾人,应因地制宜发展、积极推广适合残疾人从事的电商扶贫增收项目。对电商贫困学员进行重点培训,及时了解贫困学员通过电商就业和创业的情况,提供完善帮扶服务。
(3)注重与相关职业院校等联合培养电商人才。职业院校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电商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电商培训课程的质量。因地制宜建立电商实训基地,注重电商业务实践锻炼,做到电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提高电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能够满足贫困地区实际需要的电商人才。
4. 大力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
在开展电商扶贫过程中,要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推动“名特优新”“一村一品”等农产品生产。重视创新在电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农产品异质化营销,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注重推进品牌战略,逐步推进扶贫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明确产品质量等级及标准,严格产品包装、标识使用规范,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产地认证、质量追溯等环节,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社会,互聯网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注重把互联网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电商扶贫在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带动当地经济活力,逐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使更多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充分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早日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办等十六部门.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6]40号)[R],2016年11月.
[2] 石巍.“通榆模式”:县域电商追“+”样板[N].吉林日报,2015-07-29.
[3] 高松.电商扶贫之路如何走得更顺畅[J].人民论坛,2017,(32).
[4] 李晶玲,张双英,谢瑞芬.电商扶贫调查[J].中国金融,2015,(22).
[5] 张岩,王小志.农村贫困地区实施电商扶贫的模式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0).
[6] 陈晓琴,王钊.“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实施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7,(5).
作者简介:张国防(1982-),男,汉族,河南省濮阳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姚星星(1984-),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