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在“云端”农业更智慧
2018-09-19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制种基地的信息实时采集,病虫的精准预防,促进自主制种业向更高水平跨越
近年来,制种基地信息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依靠数据的收集、整理、应用,可以实现制种基地的精准管理,进而对制种生产进行有效指导。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导入传统制种产业?如何平衡制种各要素的关系?近年来,一些老牌制种基地开始探索信息化升级。
“云上”制种 打造智能农业
得益于良好的光温水条件,贵州岑巩县在该省的水稻种植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全国水稻制种的典型代表。如今,岑巩的制种基地信息化建设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
“制种田的墒情怎么样,有没有病虫害,我们在屋里用手机便可以知道,比以前方便多了。”岑巩县农业局局长吴昌勇告诉记者。自2016年以来,岑巩县与中国电信展开合作,在全县主要制种基地建设检测网络,通过数据的实时上传,实现制种“云管理”。
在位于周坪村的制种基地核心区,只见工作人员用鼠标轻轻一点,涵盖环境监测、苗情监测、虫情检测、数据分析四大模块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分析系统就呈现在了大屏幕上。同时,包括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在内的具体数据实时更新,使用者想要了解任何地块的数据信息,在电脑或手机上就可以实现。“我们可以让专家对病虫害做到精准预测,以第一时间指导制种生产。”贵州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雷昊表示。
“一站式”制种 搭上信息化快车
近日,走进福建省建宁县种业科技中心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通过这个屏幕,可以实现对全县制种基地的直观呈现,无论是从事种子科研、生产还是管理,都能够在科技中心一站搞定。”建宁县种子站站长余添发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做到“一站式”,靠的是建宁县打造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的五大信息系统,对制种生产的全流程实现信息全覆盖。
基地资源信息系统方面,经过数据中心的加工处理,进而对制种主体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在基地监管系统方面,对涉及品种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许可等种子管理实现“云控制”;在基地生产管理系统方面,平台实现了制种数据的实时填报和更新,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程度;在基地社会化服务系统方面,平台主要从服务入手,请专家通过实时数据进行远程会诊;在种子交易系统方面,通过打造制种电商模式,帮助企业完善采销体系,减少中间流程,实现高效高质量运转。
(据《农民日报》)
农民发明“氦气球喷药机”
9月5日,连云港赣榆区青口农业投资公司大新农场工人在用“氦气球喷药机”给稻田喷药。大新农场工人祁明军酷爱发明创造,他制作的“氦气球喷药机”目前正式在稻田喷药中投入使用。这种“氦气球喷药机”3个人便可操作,避免了人工下田喷药伤苗等现象。据了解,每天可喷洒稻田600亩,大大提高了稻田治虫效率。
(王健民 邵世新)
珍稀植物大果藤黄实现人工繁育
大果藤黄是我国仅分布于云南德宏和西藏墨脱的珍稀狭域特有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来自德宏州瑞丽市林业局的消息,该局已成功实现大果藤黄的人工繁育,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瑞丽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赵见明介绍,目前种苗长势良好,植株平均高度已超过15厘米。他们从野外采集到大果藤黄种子后,于2017年7月开始播种育苗,经过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成活率达到80%以上。他们在繁育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由于前人从未进行过相关试验,他们参考了相似物种的育苗法进行培育,几经探索终于取得了成功。
据了解,大果藤黄别名奇尼昔,俗称减肥果、瘦瘦果,是一种喜暖但有一定耐寒性、喜潮湿且不耐旱的亚高温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250米至1500米的低山坡地潮湿密林中。经临床证实,大果藤黄可改善血液黏稠密度,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慢性肝炎、咽喉肿痛等有明显疗效,同时兼有消炎利尿、通便、减肥降脂的功效,因此被大量采伐,野生物种资源日渐稀少。由于此前对其缺乏深入考察,也尚未登上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但已属极为罕见的物种,研究人员在中缅边境的瑞丽境内仅找到过4株。
(赵汉斌)
乡村振兴装上“智慧芯”
“通过农业大数据融合工作的推进,我们发现大数据平台对农产品管好、卖好、利益机制链接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这是近日召开的贵州省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上,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农牧局局长马富良的发言。
如今,在贵州广大农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产业发展有了“新标准”、产品销售有了“快车道”、乡村景区有了“指挥部”……让农村发展有了“智慧眼”、乡村振兴有了“智慧芯”。
“大数据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之后,会变革农业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方式,让我们的决策部门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决策更有依据,让管理措施更科学合理和有效,改变过去依靠传统经验判断的管理模式,是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说。赵春江认为,大数据作为贵州省驱动发展战略,在农业领域也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与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贵安新区贵澳农业产业园利用 “云上农场”大数据推出“私人订制”服务,客户在家中可通过手机APP对选购的果蔬产品进行远程施肥、浇水操控,成熟后直接配送到家,足不出户就能吃到亲手种植的新鲜果蔬。
在贵州省的修文县,这里的每个猕猴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身份证”——二维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就可以显示出产地在哪儿、园主是谁、田间管理、采摘时间、出库时间等信息,全程跟踪,全程溯源,猕猴桃的“前世今生”尽显眼前。
大数据技术在农村应用带来的新业态,正积极推动农业经营由 “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的转变,用“要什么”倒逼“种什么”,催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标准”。
“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为乡村振兴的推进装上‘智慧芯’,用贵州在大数据产业上的优势,破解乡村建设中的困难和不足,推动两者在融合中发生巨变,实现贵州乡村振兴的提质加速。”贵州省农委主任袁家榆说。
(据《农民日报》)
农业机器人“总动员”今后种田不沾土
23层楼高的 “超级渔场”、各种采摘机器人、可以吃的菊花……从赤脚农民到插上“科技的翅膀”,在近日由农业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上,扑面而来的现代农业炫酷科技成果令人震撼。国内外大批高校院所和企业,展出了25个大类、1063项农业科技成果。展会上布满了各种庞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尤其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上演了农业机器人 “总动员”。从播种、种植、耕作、采摘、收割、除草、分选一直到包装,机器人都会做,种田也可 “手不沾土”。
苏州的一家企业展示了他们研发的 “果蔬采摘机器人”:当一个红色的西红柿出现在机器人眼前,机器手立刻上前,一把掐断了西红柿的绿蒂,并将红红的果子轻轻丢进了自己身前的大篓子里。原来,这一机器主要是通过传感器,自动识别作物果实和枝叶的颜色,来判别三维空间信息以及果实的成熟度。中船重工武昌船舶公司展示了世界首座大型智能渔场模型,这种“超级渔场”,2017年10月已在挪威深海投入使用。据悉,江苏连云港也将引进该项目,实现远海养鱼。
南京农业大学的展位则被菊花包围,而且这些花是可以直接吃的,味道格外清甜。据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王海滨介绍,从5000多种菊花里选出了100多种能食用的,又从中挑选出几种口感比较香甜的品种。今后,市民完全可以在家种一盆菊花,赏完还能品尝,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江苏大学沈跃副教授则带来一个 “无人驾驶高地隙自转向四轮独立电驱动智能喷雾机”,有效解决了南方水稻田耕作的难题,“水田里水深泥稀,最深的地方有30~50厘米,传统农机在里面转向都困难,而这台机器地隙达1.2米,配合两轮差速和转轴结构,用GPS定位可以无人作业。”沈跃说。
(张 晔)
杂食性鲨鱼食肉也吃草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鲨鱼是纯粹的食肉动物。但美国一支联合研究团队最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一种窄头双髻鲨不仅吃肉,也以海草为食。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获得确认的杂食性鲨鱼。窄头双髻鲨是一种常见的小型鲨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西大西洋以及墨西哥湾的浅海水域,主要捕食螃蟹、虾、贝类以及小鱼。此前有研究显示窄头双髻鲨会摄入海草,但大部分人认为,这是鲨鱼在捕猎隐藏于海草中的虾蟹时偶然误食的,并不会从中吸取营养。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和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人工干预方式喂养5条窄头双髻鲨,饲料中90%是添加了碳同位素C13的海草,其余10%为鱿鱼,连续喂食3周。试验结果显示,所有鲨鱼体重均有所增加。在窄头双髻鲨的血液和肝脏组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碳同位素标记,说明海草被充分消化吸收,而不是像废物一样被直接排出体外。纯粹的食肉动物通常没有消化植物的身体机制。研究人员发现,窄头双髻鲨的牙齿并不适合咀嚼海草,但它们胃里的强酸有助于削弱植物细胞,然后在酶的作用下可有效分解植物纤维素,这也是首次在鲨鱼肠道内发现专门消化植物的酶。
研究显示,窄头双髻鲨食用的全部海草中,至少有一半被肠道完全消化吸收。由此可以确认窄头双髻鲨为杂食性,海草可占其日常饮食的60%左右。
(据新华网)
鸟儿个头大小决定啄食顺序
动物界讲“弱肉强食”。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栖木鸟类的世界里,个头和体重决定鸟儿的啄食顺序,块头较大的鸟儿先吃食,而块头较小的鸟儿只能吃到品质较差的食物。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人员观察设在康沃尔林地和灌木丛里、由人类投喂葵花籽的6个喂食器,持续监测10种栖木鸟类的啄食行为29天,监测总时长110小时,其间共记录816次不同种类鸟儿为争食发生的竞争互动。10种鸟包括体重稍重的家麻雀、绿毛雀和五子雀,以及体重稍轻的蓝山雀和煤山雀。家麻雀、绿毛雀和五子雀每种鸟平均体重均为20多克,蓝山雀和煤山雀的平均体重仅10克左右。研究人员发现,在啄食顺序上,家麻雀、绿毛雀和五子雀占有绝对优势,不但进食时间长,还挑“好的”吃,而蓝山雀和煤山雀只能吃“剩饭”,在“大块头”进食时得躲远点。这种现象在日落时分尤为明显,因为研究涉及的鸟儿要在夜晚到来前储备能量。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