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提速农村转型 助力乡村振兴

2018-09-19

今日农业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民农业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速推进“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发展,“加”出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农村业态、新的发展动能,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智慧农业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互联网+”正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不断开创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物联网加持 让农业生产更加智慧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互联网+”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作业方式,让农民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更加科学。

河北省饶阳县的现代农业园区,将自动滴灌、远程数据采集、智能电力温控等技术应用到日常的生产当中,园区的农民通过手机便可以操控降温水帘墙,可以精准的控制温度,有利于作物生长;通过手机,还能够精准地控制自动浇灌系统,不仅节约了用水量,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让收割变得更加轻松自如。浙江温岭农林局推出了装配有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收割机,农民可以利用卫星定位来进行收割作业,收割了多少面积、收割机有没有走“歪”,通过手机便可实时掌握。收割机上的摄像头可以将画面实时传送到手机上,让农民可以对收割机实时监控。

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农业变革,远不止这些。根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先后组织了9个省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共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今年还成功发射了首颗农业高分卫星。

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作业方式,快速推动着我国农业种植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电商进农村 农产品销售升级换挡

以往,由于农民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无法对市场进行预判,再加上流通环节比较复杂,使得农产品的价格不透明,市场的价格很高,但农民卖的价格却很低,无法赚到应有的利润。

电子商务正在逐渐改变这种困境,农产品的销售变得更加便捷。在各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国内大型的电商平台,构建了农产品的一站式商务平台,实现了农户与客户的无缝对接,不仅帮农民解决了销售、物流等问题,还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

根据农业农村部资料显示,2017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了756个县,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400亿元,同比增长53.3%。数据显示,过去3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仅在阿里平台就实现了超900亿元的网络销售额,其中,贫困县卖家卖出超过15亿件商品,共有超过5500万的消费者网购了贫困县的农产品。

农村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让生产端和市场端需求精准匹配,缩减了流通渠道,让偏远地区优质绿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市场。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不仅需要资金的扶持,更需要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加持。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互联网+”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互联网+”让农业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互联网+”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再添新的助力。

(据中国农村网)

湖南双峰县:发展农民合作社1567家

“我将0.267公顷稻田入股合作社,去年仅分红和务工收入就有2.5万元。”8月19日,湖南双峰县三塘铺镇相思村贫困户邓银钦说。通过悉心培育,双峰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67家,入社农户6万户,流转稻田27333公顷,合作社成为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双峰县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推广适度规模经营。该县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计划,对合作社的管理制度、成员注资、产业扶贫专账等方面进行精细化指导,实现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化经营;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工作小组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及时调处化解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同时,该县设立粮食生产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奖励扶持。

(周 俊 邓锦庆 邓卫锋)

陕西留坝县:首家村级股份合作社成立

陕西留坝县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在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 “村社合一”,以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推动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抱团发展,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日前,留坝县玉皇庙镇两河口村村支书黄开成拿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标志着两河口村全体农民摇身成为合作社股东。

前期,两河口村通过宣传动员、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制定章程、选举机构、注册登记等程序,在全县率先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有工作,成立了该县首个股份经济合作社, 成为留坝县 “股改第一村”。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将原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人,组建成的新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资产属合作社集体所有,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民主管理,入股农户可以享受到村集体资产的分红、表决等权益。据悉,今年留坝县将重点加快开展32个拟退出贫困村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壮大村级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裴 正 杨晓琼)

“富民贷”绽开葱花花

“秋风一吹花盛开,小香葱种植真不赖。咱老百姓跟上发了财,葱花花飘香惹人爱。”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西营村“保卫”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一边收割小香葱,一边自编自唱。大伙儿自从得到五台农商银行支持的 “富民贷”30万元,又自筹120万元,租赁土地种植小香葱10.7公顷,就发财了。2018年已产4茬24万公斤,收入48万元。到“霜降”前还可收割1茬,收入12万元。产品直销右玉县图远实业有限公司,冻干后销往德国。

(金俊贤 英 英 先 良)

返乡带火“新渔村”荒溪沟变“聚宝盆”

走进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的丹松村,只见一个个小山包上或种满蔬菜,或栽满花卉果木;小山包之间,一块块由稻田改造的鱼塘碧波荡漾,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眼前的这一幕,可离不开返乡农民工张子华的功劳。

张子华16岁外出打工,在历经多年拼搏后,返乡前早已是昆明一建筑工地200多工人的“班长”,每月收入当时就超8000元。“在建筑工地虽收入高些,但始终觉得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没有稳定感。”

2006年10月,35岁的张子华结束了在外近20年打工生活回到自己家乡丹松村,放弃了都市生活的他,认准了村里的一条小溪沟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张子华说,当他回家看到村里的那条小溪依然荒芜没有得到利用时,他就萌生了将小溪改造成河塘的想法,并得到了区水务局专家的支持。于是,在回家几天后,他就拿出积攒多年的积蓄,将这条小溪及周边近6.67公顷坡地以33.3克/公顷黄谷租用了下来,着手修建河堤拦水养鱼。

为了确保蓄水后的拦河堤能经得起山洪的考验,张子华在筑拦河堤时,在江阳区水利专家的现场指导下,从河堤的宽度和溢洪道的流量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确保河堤万无一失。2006年12月,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总投资35万的拦河堤建成。随后,就蓄水并投放武昌鱼、江团、岩鲤、黄辣丁等10多个鱼种的鱼苗,开始了自己的流水养鱼之路。张子华告诉笔者,这种流水养鱼由于是长年活水饲养,虽然饲养管理一样不少,但依旧长得慢,近6.67公顷的水面一年下来鱼的产量只有5万公斤,但鱼质相当好,味道十分鲜美。而也正因为鱼的品质好,张子华的溪沟鱼从2007年底开始上市以来,就没有愁过销路。2010年开始,张子华的溪沟流水鱼又开始对外放钓,尽管他的放钓价格比市场上同类鱼高出2元/公斤,但因是流水饲养,水面上也不喂鸭子,吸引众多城里人前来垂钓。现在每天少则几人,双休日一般都有二三十人,每年仅垂钓者从塘里钓走的鱼就超过2万斤。张子华就靠着他的“溪沟鱼”,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净利!

靠着拦溪养鱼一年也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这在村民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看到成果的丹松村民,纷纷自掏腰包将适合建成鱼塘的稻田全部挖成了一口口碧波荡漾的鱼塘,目前全村的鱼塘水面已经超过了66.7公顷。

“虽然是生态饲养,分散的个体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张子华认为。为此,2013年,张子华就联合全村60多家村民,成立了 “江阳区丹松村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让广大养殖户有了自己的 “家”。

“自村里组建起了生态鱼养殖合作社后,日常管理有人指导,销售更是不用社员操心, 水产养殖收入让社员芝麻开花节节高。”张子 华高兴地说道。为确保社员养殖收益,张子 华除收集整理各种水产品养殖信息、开展技 术培训外,他还自费到成都、重庆等地考察 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统一购进鱼苗、采购优质鱼饲料和引进新品种,统一销售成鱼。 同时,为了让合作社的生态鱼在市场上牢牢 占有一席之地,近两年张子华除自己培育名 优鱼,还从外面引进新品鱼苗试验饲养,做 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在合作社社员的鱼塘里, “黄辣丁”、“胭脂鱼”只能算普通鱼种,而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市场售价达300元每斤的 “岩鲤”已投放市场。而丹松村,近几年靠着每年销售50万斤左右的生态鱼,一举成为了江阳区响当当的 “新渔村”。

在张子华的引领下,养殖户一改以往的鱼鸭混养模式,全部实行白水养殖。 “白水养殖,看似少了鸭子的收入,但生态鱼的价格却比至少是鱼鸭混养的2倍。”张子华说,丹松村的鱼儿除牢牢占据泸州市场外,还走俏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等市场。今年前6个月,丹松村养鱼农户依靠合作社就实现渔业收入近7万元。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