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训练对青少年近视合并调节滞后的作用研究
2018-09-19陶雁亭郝晓军童黎明马丽敏李晶璐徐倩怡茅月亮
陶雁亭 陈 力 郝晓军 李 飞 童黎明 马丽敏 李晶璐 徐倩怡 茅月亮
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年上升,给升学就业及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担[1]。近年来调节滞后成为青少年近视原因的研究热点,但调节滞后相应的防控措施对缓解青少年近视进展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训练对青少年近视合并调节滞后的作用。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2月在本院门诊检查的7~15岁调节反应滞后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其中男性94例,188眼,女性106例,212眼。年龄7~15岁,平均年龄(10.52±1.85)岁。等效球镜(-0.75~-5.75)D,平均(-2.09±1.49)D。在研究前均获得家长同意,记录患儿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主导眼、眼轴及散瞳后屈光状态,所有患儿均排除屈光介质模糊、弱视、幼儿型青光眼及睫状肌调节正常和超前者。
1.2 方法 将患儿分为调节训练组和常规戴镜组,每组人数相等,均为100人。调节训练组给予框架眼镜矫正结合调节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为:患儿眼前40 cm处放置视力卡,在屈光度全矫的基础上使用+/-2.0Flipper镜,先将+2.D镜片置于患儿眼前,要求患儿通过镜片完全看清视力卡上的文字后立即翻转用-2.0D镜片继续观看视力卡上的文字直至清晰,如此反复翻转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所阅读的字体清晰,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常规戴镜组给予常规框架眼镜矫正,两组均半年复查一次,观察调节训练对患儿近视合并调节滞后的屈光度及眼轴的影响程度。调节滞后检查采用NIDEK RT-600综合验光仪,在屈光不正全矫的情况下进行,将交叉圆柱镜的负镜轴置于双眼前垂直位置,在眼前40 cm处放一十字交叉线卡片,室内光线调暗,被检者如报告垂直线清楚,则加负镜;水平线清楚,则加正镜,直至垂直线和水平线一样清楚。记录所加度数为调节滞后量。调节滞后量调节训练组为(0.5~1.75)D,平均(-0.77±0.35)D,常规戴镜组为(0.5~1.75)D,平均(-0.76±0.34)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8,P>0.0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屈光度增幅、眼轴增幅度比较 两组患儿屈光度增幅比较调节滞后组经戴镜结合调节训练半年后,其屈光度增幅较单纯戴镜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5)。两组患儿眼轴增幅比较调节滞后组经戴镜结合调节训练半年后,其眼轴增幅较单纯戴镜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见表1。
表1 两组屈光度增幅、眼轴增幅度比较
2.2 半年后调节滞后量比较 调节训练组(0.5~1.50)D,平均(-0.63±0.33)D,与半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戴镜组(0.5~2.0)D,平均(-0.74±0.34)D,与半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半年滞后度比较
3 讨 论
人眼本体具备屈光力改变的能力,之后在此基础上使得近处发散光线可以有力地在本体视网膜上聚焦,人体眼球此种聚焦调节能力,我们又将其称之为眼的自动调节,促进调节物体功能触发以及视标触发,统称为调节刺激。广义之上的调节反应主要是个体一方,针对调节刺激而滋生的一种量度调节反应,其高于调节刺激一方时,就被视为调节超前;后者低于前者状态出现时,就被视为调节滞后。调节滞后相对于调节超前而言都是人眼对调节刺激的反应程度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视近阶段均能对自身范围内(大约±0.5 D)予以观测,此时的调节滞后形成。我国学者范恩越等[2]研究发现一种现象,患有调节滞后病症患者,其内在近视眼增长概率显著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调节之后要素和近视发展要素之间二者紧密关联。当前近视眼调节反应诱导因素主要是模糊信号传输阶段实效性、有效性双面降低,并且此时患者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本体中枢系统对视网膜离焦敏感度持续下降,睫状肌和晶状体的功能性及效率有所降低。调节滞后量度呈持续增加趋势,人体眼部视网膜之后远视性状况便会愈加恶劣,此类远视性离焦状况持续发展势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视网膜本体存在模糊像,会对期间神经递质和神经生长因子等来对眼轴生长控制,这是造成近视的根本原因之一[2~3]。
视觉训练是通过利用光学或物理学方法,对人的视觉系统施加一定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视觉功能,改善和修复视力异常。视觉训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弱视、斜视、近视等视力异常方面。李丽华等[4]报道视觉功能训练对调节参数的异常效果显著。本研究显示,在近视伴调节滞后患儿中,调节训练组通过调节训练结合框架眼镜配戴,半年后其屈光度及眼轴的增长小于常规戴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通过训练,调节训练组的滞后量为(0.5~1.50)D,平均(-0.63±0.33)D,较训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通过调节训练模式可以稳步减少近视调节滞后具体量度,这与徐浩白等[5]研究相似。其原因可能为调节训练合理改善睫状肌机能,稳步强化睫状肌血液供应功能,基于此,循序渐进的推动肌肉力量和肌肉标准运行速度、效率等,提升其运动幅度的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聚焦优化的主要治疗目的,不断强化调节效能,稳步增加调节灵活程度,更好更优的减少滞后状况,从而改善原有调节功能。针对调节刺激,患者本体所滋生的相应调节反应能力会日渐增加,滞后量得到了持续减少,患者本体视网膜成像功能与之前相比改善明显,使得远视性离焦情况得到缓解,眼轴增长被优化,近视度数被合理控制。
目前,对于如何降低近视眼患病率,延缓近视进展虽然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光学及药物干预、户外活动等,但至今尚缺乏一种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能够推广普及的近视防治方法。本研究结果可以提示我们通过调整训练方法干预青少年近视的调节作用以减缓近视发展的可能性,并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普及提供一个可行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