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心”
2018-09-18白子超
白子超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老师:“您若是做了齐国卿相,能够推行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由此成就霸业,甚至是大一统的王业,那是不奇怪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您是否动心呢?”孟子回答:“不会!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公孙丑学识不凡,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根据后面的对话,可以认为公孙丑说的“动心”,指的是“有所恐惧疑惑而动其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原因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面对卿相之位、霸王之功的假设,孟子说“不动心”,不能排除虽高位、伟业而不沾沾自喜、居功自傲之意。至于师生谈话没有在这方面展开,多半是因为公孙丑觉得老师不可能有这方面的“动心”。也正因为这样,他称颂老师只是说您比著名勇士孟贲强多了。
鉴于公孙丑只把“不动心”与勇敢、无畏相联系,所以他问老师“不动心有道乎”,孟子话接话,亦仅从“养勇”的角度回答他。
孟子以另外两位勇士北宫黝、孟施舍为例。北宫黝肌肤被刺,毫不颤动;眼睛被戳,一眨不眨。他觉得受一点点挫折,就好像在公众场合被鞭打(不可忍受)。他既不能忍受卑贱人的侮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侮辱。他把刺杀大国君主看成像刺杀卑贱人一样。他对各国君主毫不畏惧,挨了骂一定回击。
对北宫黝,朱熹评论:“黝盖刺客之流,以必胜为主,而不动心者也。”(《四书章句集注》)
孟施舍有所不同,他说:我把本不能战胜的敌人,看成是能战胜的敌人。如果先估量敌人的力量再前进,先考虑胜败再交锋,那么若碰到数量多的军队一定会害怕。我哪能一定打胜仗呢,不过是能够无所畏惧罢了。
对孟施舍,朱熹评论:“舍盖力战之士,以无惧为主,而不动心者也。”(《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说,孟施舍像孔子的学生曾子,北宫黝像孔子的学生子夏。这两人的勇气,我不知道谁更胜一筹,不过孟施舍预先有自己的思想考量。孟子进一步说明:曾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过,他从孔夫子那里听到过什么是“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这里,即使对方是地位卑贱之人,我也不会恐吓他;反躬自问,正义在我这里,即使对方有千万人,我也迎上前去。”孟施舍守住无畏之气的方法,又不如曾子那么扼要、彻底。
孟子基本肯定北宫黝、孟施舍,不过更偏向孟施舍。同时,肯定中有否定,孟施舍也还没有达到“大勇”水平。而大勇,一定是建立在对正义的自觉之上。也就是说,所谓不动心,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心中的正义,无所畏惧,毫不动摇。由此可知,“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之后,“养勇”亦不可少。
读孟子“我四十不动心”,必然想到孔子的“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孔子三十岁确立学问、人生方向之后,又历经十年磨炼、修养,达到“不惑”。不惑,是指心的坚定,不因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各种诱惑而动摇,不因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挫折而屈服。孟子的不动心,孔子的不惑,实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孟子的话由孔子那里脱胎而来。
“不动心”,难矣哉!茍如先贤,无他,迎难而进已矣。
(常朔摘自《新民晚报》2018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