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2018-09-18廉永杰
廉永杰
老天对世间所有人的最大公平是“死亡”,死亡是必然的,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的唯一性,复杂在于它的多样性。海德格尔从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反推“向死而生”。 我国圣哲孔老先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追问也充满了对于生与死关系向度的哲学考量。将其辩证的逻辑换位“未知死,焉知生”实际上也是“向死而生”的另外一种诠释和表达。
前段时间,一位中学同学来家里做客,席间一脸认真地给我说:“老兄,现在日子这么好,可一想到差不多再过二十年地球上再也没有我们了,一想到这儿,让人浑身打颤。”我当时听了以后,首先哑然一笑,觉得怪诞,好端端的怎么提这个问题,再一思一想,也是呀,对我们年近古稀之年的人来说,再过一二十年,就到了耄耋之年,说得再长一些再过三十年就是期颐之年了。常言道,人活百岁总是一死,然而活百岁者茫茫人海焉有几人?再有三十年就要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一百年了。2000多年前,孔老先生就描绘了一种理想社会让人动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了第二个一百年,天翻地覆慨而慷!人們的幸福指数岂是古代圣哲所能预见?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就说:“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但三十年后对吾侪而言则是 “眼前美景见不得,天上人间”!想到这里虽不打颤但也遗憾!
人们开玩笑地说,老天对世间所有人的最大公平是“死亡”,在它面前无论是九五至尊还是平头百姓,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讨食乞丐,无论是饱学之士还是文盲白丁,无论是虎贲勇士还是弱体病残都难以幸免。死亡是必然的,生活是美好幸福的,两者带来人的巨大心理反差和精神冲突也必然带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
“死亡”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现象存在,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它的唯一性,任何想扼制住死亡所进行的一切超验论断和行为图示都是徒劳的;复杂在于它的多样性。其表征在死亡原因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于死亡态度和价值的多样性上:在死亡原因上,有死于疾病、死于天灾、死于人祸、死于信仰等;在死亡态度上,有人视为灭顶之灾,为苟且偷生不惜出卖灵魂,有人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死亡价值上正如司马迁所云:“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认识到“死亡” 的不可逃遁性,即是对人生旅途有限的理性自觉。庄子妻故,击盆而庆之,何哉?曰,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此乃辩证法之胜利!既然死亡人人不可规避,因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设定了一个动态过程的生死命题,即“向死而生”,并对生与死做了两种形态的描述。他指出,人类的出生和死亡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海德格尔从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反推“向死而生”。 我国圣哲孔老先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追问也充满了对于生与死关系向度的哲学考量,将其辩证的逻辑换位“未知死,焉知生”实际上也是“向死而生”的另外一种表达式样。
“良心是最好的枕头。”这是一句德国谚语,这个世俗的比喻道出了普遍的真理,蕴含着睿智的哲思。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为心灵的安顿寻求“安心”之所。安心之所就是要契合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哲人海德格尔极为推崇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种富有美学色彩的寓意集真善美于一体,表征了一种自由、安宁、和谐即诗意之美的自在状态。
以良心为枕头顺乎天道,才可能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面前安心淡然,也才可能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中与天道相容,感受天地之大美,觉解人生之奥秘。以良心为枕头偕从人道,才能体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安宁,才会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思想,才可能理解“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旨趣。以良心为枕头才能在人们最终通向死亡归属之门的过程中,把持好这个心灵之枕,安宁、和谐、自由地转换成另一种存在样态。
那句广告词说得好:“做自己愿做的事,每天有个好心情!”我们要通晓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的一生无非会遇到事物结果的两种样态:一是不可主宰、不可把控的,另一种是可主宰、可把控的。不可主宰和把控的是客观规律,可主宰把控的是主观作为。对第一种样态应当是认可它、顺应它,对第二种样态应当是积极地改变自我或者变革对象,将可能生成的正向价值扩大到极致,将已经存在的负向影响缩小到极致,这就是费斯汀格法则的要旨。一言以蔽之:“正确应对不可改变的一切,积极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死亡不可改变!怎样生活可以改变!
(常朔摘自《西安日报》2018年4月12日 图/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