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应麟教授辨治眩晕验案

2018-09-18朱燕崔应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验案眩晕临床经验

朱燕 崔应麟

【摘 要】 文章从眩晕的主症、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总结崔应麟教授治疗本病的独特经验。崔应麟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为因风、因痰、因瘀3个方面,临床辨治本病当四诊合参,标本兼治。

【关键词】 眩晕;验案;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2-0080-02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及周围事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故统称为眩晕[1]。本病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船,不能站立。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没有很大的突破,然而中医药治疗眩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2]。崔应麟教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石冠卿,临证30余载,医术精湛,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思维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其临证经验丰富,治疗眩晕多从风、痰、瘀3方面入手,四诊合参,辨证用药,故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撷取3则典型验案,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眩晕又名眩冒,此名首载于《内经》,《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较多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后世医家对其也有较多论述,汉代张仲景则认为眩晕与痰饮有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宋代杨仁斋首先提出因瘀致眩学说[3]。明清时期又有“无虚不作眩”之说。崔应麟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体虚年老等有关,病性有虚实两端,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如肝肾阴虚抑或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都可出现清窍失养,而形成眩晕。

2 验案举隅

2.1 肝肾阴虚之眩晕案 患者王某某,女,32岁,无业。2016年7月15日初诊,血压正常。主诉:头晕半年余。患者近半年来自觉头晕、耳鸣,视物旋转,偶有恶心、呕吐,双眼干涩,自觉口干,视物模糊,口苦,小腹坠胀,平素易急躁,纳可,大便稍溏,舌质红,苔薄黄,左手脉弦细。未行实验室检查。西医诊断:梅尼埃综合征。中医诊断:眩晕。辨证: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治疗:滋阴清热,疏肝解郁。方药:一贯煎加减。处方:沙参15 g,麦冬12 g,川楝子15 g,枸杞子10 g,当归12 g,柴胡10 g,生地12 g,白芍15 g,菊花12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

二诊(2016年7月22日):服上药后头晕、耳鸣症状减轻,自诉近日饮食辛辣,偶有眼干,舌质红,苔黄,左手脉弦。守上方加黄芩15 g,7剂。嘱患者禁食辛辣。

三诊(2016年7月29日):患者自诉偶有头晕,余症状已无,嘱患者守上方继服7付,即可停药。患者于2017年10月21日特地来门诊告知头晕未再复发。

按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案辨病属于“眩晕”范畴,证属肝肾阴虚。崔应麟教授审证求因选用一贯煎加减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一贯煎出自清·魏玉璜的《续命医案类·心胃痛门》,是滋阴疏肝的名方。根据患者主诉、现病史结合舌脉,呈现一派肝郁气滞、肝肾阴虚之象,崔应麟教授选用方中沙参、麦冬养阴生津为君药;生地、枸杞子益肾养肝、滋水涵木、补益精血,当归养血补肝,既能养血,又有补血之效,补肝之中寓疏达之力,此三味药为臣药;川楝子苦寒,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与甘寒滋阴养血药物相配伍,既无苦燥伤阴之弊,又可泄肝火平横逆,柴胡、白芍、菊花均入肝经,诸药合用,使肝体滋养,阴血渐复,肝气得舒则诸病皆除。崔应麟教授认为治疗此证应当时刻注意养肝之体,顺肝所用,本方药物精简,配方严谨,体现滋水涵木之法,配伍时补中有行,临床常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2.2 瘀血阻络之眩晕案 患者徐某某,女,86岁。2017年2月10日初诊,BP150/80 mmHg(1mmHg=0.133Kpa)。主诉:头晕5年,加重半年。患者自诉5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多发生于起床后,并伴有恶心、干呕,曾于附近诊所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好转,后间断性发作,近半年来头晕加重,并出现耳鸣,视物不清,纳眠尚可,舌质稍暗,有瘀点,苔薄黄,脉涩。既往有脑梗塞病史。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中医诊断:眩晕。辨证:瘀血阻络,血脉失养。治疗: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5 g,川芎12 g,赤芍12 g,生地12 g,柴胡10 g,桔梗10 g,怀牛膝15 g,地龙15 g,黄芪15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

二诊(2017年2月17日):BP 145/80 mmHg,服药后头晕明显缓解,精神好转,无恶心、呕吐,耳鸣减轻,续守上方7剂。后随访症状明显缓解,无复发。

按语:结合患者病史及舌、脉,本案系瘀血阻络之眩晕。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也是治疗眩晕病的代表方,崔应麟教授治疗本病明察病因,探明病机,方中桃仁、红花为君药,桃仁偏于破血,红花温通经络;赤芍与当归配伍以补血活血,《血证论》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选用血中气药之川芎,能行血活血,地龙能通络活血,此四药共为臣药,助君药以活血通络;在此基础上配伍牛膝能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黄芪甘温质轻、补中益气,桔梗载药上行开胸气,使气行则血行,诸药合用,直中病机,考虑患者老年女性,血压维持尚可,故选方用药极为谨慎。崔应麟教授认为“用药如用兵,临证治疗要审时度势,谨慎用好每一个方、每一味药,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3 痰湿中阻之眩晕案 患者陈某某,男,27岁,职员。2017年4月7日初诊。主诉:间断性头晕3年余,加重1周。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扭头时加重,无视物旋转、恶心呕吐,间断性西药治疗,效果欠佳。平素嗜肥甘厚味,形体肥胖。1周前因同事聚餐喝酒后再次出现头晕,颈部僵硬,腰困,全身乏力,纳可,夜梦多,大便不成形,舌体大,边有齿痕,苔白腻,右手脉稍滑。既往颈椎病病史。西医诊断:颈性眩晕。中医诊断:眩晕。辨证: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治法:升清降浊、祛湿化痰。方药:半夏白术天麻加减。处方:清半夏9 g,白术12 g,陈皮12 g,藿香9 g,砂仁6 g(后下),天麻9 g,杏仁9 g,薏苡仁18 g,7剂,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温服。嘱:禁烟酒及辛辣油腻刺激食物。

二诊(2017年4月14日):服上药后头晕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已成形,舌质淡红,体略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稍数。在上方基础上加石菖蒲15 g,远志20 g,7剂。

三诊(2017年4月21日):患者自诉现头晕症状消失,自诉饭后易腹痛、腹泻,崔应麟教授嘱上方去陈皮、杏仁,加干姜6 g。7剂。后患者未再来门诊,三个月后电话随访头晕未复发。

按语: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又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故发为眩晕,此为痰湿中阻之证。《丹溪心法》中强调“无痰不作眩”。崔应麟教授辨治疾病用方精准,《脾胃论》载:“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方中半夏燥濕化痰能力较强,天麻能够熄风化痰,两药合用治疗眩晕效果显著,白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配合天麻及半夏增强化痰、祛湿、止眩的作用,陈皮具有理气化痰的功效,方中又配伍藿香、砂仁、薏苡仁等芳香醒脾之药,使其直达病所,由于患者病史较长,既往有颈椎病病史,二诊头晕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时有发作,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石菖蒲、远志以化湿开胃,醒神益智,诸药相合,方简力宏,疗效显著。

3 小结

眩晕常见于西医的多种病证,例如梅尼埃氏综合征、良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等,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症状,然而长时间服用西药其不良反应较多,且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很大的优势,崔应麟教授辨治本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审证求因,认为眩晕发病率的增高与现代人生活习惯具有很大关系,风、痰、瘀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时从风、痰、瘀3个方面出发,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将成方与经方灵活运用。上述3则医案,虽皆有眩晕,但病同而证不同,其治法各异,选方精巧,常收效显著,吾常感受益颇深。

参考文献

[1]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97-303.

[2]王世琪.中医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杂志.2016.4(3):194-195.

[3]姜韫赟,李倩,李玲玲,等.通窍活血汤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47-349.

猜你喜欢

验案眩晕临床经验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让爱继续”优秀临床经验征集项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