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环境下的幼儿写生活动探究

2018-09-18顾颖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有模式

顾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对于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如何把真实环境引向幼儿,让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基于此,我们围绕“物”“景”“情”三个关键词,构建了“三有”模式:画之有物、画之有景、画之有情。

一、画之有物——构建写生环境,引发写生行为

幼儿对美的感受不仅仅是靠欣赏几幅名画就能形成,更多还是要靠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自然中的美,从而激发幼儿的写生创作灵感。因此,我们在环境上进行大融合,利用园内外的自然资源,就地而划——室内,将“美术区”和“植物角”相邻,形成“姐妹区”;室外,立体打造“自然景观写生基地”,如“百草种植园、微景花园”等写生基地。整体环境构建出室内外为一体的“自然微景园”格局。在“微景花园”中,有四季变化的花草、有长势喜人农作物,有憨态可掬的小景玩具等,时时处处为孩子们创设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的环境,在丰富的感知体验中不知不觉迸发写生欲望,引发写生行为。

二、画之有景——架构活动路径,满足写生需求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既定的文本课程已不再是活动的主要来源,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周围的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都是生动的学习场。因此,在架构活动路径时,我们聚焦幼儿生活,凸显幼儿自主,以“生活类写生”“自然类写生”两大板块为主,促使幼儿表达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受。

1. 聚焦幼儿生活

(1)放眼大自然——园子里走出来的“写生”活动

我园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如品种繁多的野花野草“微景园”、季节生长变化明显的“百草种植园”、美美的紫藤架、色彩艳丽的绣球花园等,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幼儿处在这样自由、安全、快乐的环境中更能充分发展个性,激发写生的主动性。一张画板、一盒笔,广阔的大自然就成了孩子们自由创作的工作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静静观察,尽情表达,每一幅画中,都蕴藏着生动而有趣的生命故事。如写生活动“芭蕉树的成长记”,开春以来,芭蕉树陆续发芽,这里就成了孩子们观察绘画的创作场。从发芽、长嫩叶、茂密成荫,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了的芭蕉成长的过程。他们细节观察到位,表现出了前后遮挡关系,高低错落有致。同时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在为期4个月的连续观察中,他们不仅了解了芭蕉成长的过程,更透过现象,体悟到生命成长的力量和大自然的神秘。

(2)回归日常——点亮生活中的“写生”活动

聚焦日常,我们以两条线为主:一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民俗为价值取向,巧用传统节日,生成写生活动;二是借助幼儿游戏活动、外出拓展活动等,引导幼儿以写生的形式表达愉悦的情感,以生活日志的形式绘画记录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想,形成幼儿真实生动的写生故事。

如写生日志“采桑葚”。晨间游戏时,孩子们被洒落一地的桑葚深深吸引,于是就生成一段快乐而有趣的“采桑葚”活动。活动结束后的游戏分享环节,孩子们纷纷用画笔记录下难忘时刻。如图1以全视角展现了整个采桑子的情节,人物、背景、事件,一目了然。图2聚焦采桑葚教师的“小景”,把教师的特征和采桑葚的位置表达得很生动,并用遮挡的手法,表达出了一幅动感的采摘画面。图3每个人物造型不一,桑葚撒落极具动感,尤其对树上老师的绘画,用了“出穴”的技巧,表达出孩子眼中采桑葚的“老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绘画“采桑葚”这件事,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后情感最真实的表达。

2. 凸显幼儿自主

课程游戏化精神突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幼儿的创造力并不是全部依赖于绘画技巧,还需要充分的自主性,如自由地去探索、实践、创作。于是,我们从时空上进行了革新,给予幼儿充分玩的时间,以及自主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1)固定时间→弹性时间。“美,无处不在!”为了最大化满足孩子写生的需要,我们在时间上做了调整,将“玩美时刻”分解到孩子一生日活中的各个环节。如早晨入园的自主游戏环节,孩子们可以选择“玩美区”完成她上次没完成的写生作品,或重新创作新作品,也可以和好朋友说说自己作品的意义;又如在餐后自主休息时间,也是幼儿自由创作时刻,他们可以将上午游戏的情节通过画笔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写生日志”,也可以自主选择创作材料和小伙伴一起“玩美”创作;再如放学时刻,幼儿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玩美区进行写生创作。

由原来统一的集体活动时段,到现在的弹性自由活动时段,大大改变了之前单位时间内仓促完成美术作品的现状,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逐渐形成一个微型生态活动场。同时,在这样开放的时空内,孩子们的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得到发展,他们会主动承担作品的创作、调整、保存、展示等各项工作,并合理安排时间逐步完成,有统筹、有规划,不断提高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集体活动→区域游戏。基于原有课程内容,我们尝试用“减法”策略,将原有的集体活动简化成游戏活动渗透到区域之中。把自主权、创作权、展示作品权都还给孩子,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游戏中进行创作。如美术活动“秋天果实”,有的孩子调查收集秋天的果实,布展在“玩美区”,教师们只需在区域内提供白纸、黑笔等,在材料的诱发下,孩子们就会自主进行植物写生。从开始的集体体创作到最后的个体创作,大大释放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满足了自主创作的欲望。再如“春天”主题活动,教师在玩美区投放实物与图片花卉,同时摆放上画架、画纸、笔、毛根、彩纸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创作,玩美行为就由此产生。通过多种形式有趣而自主的创作和表达,不仅巩固了幼儿对春天花的认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三、画之有情——“对话”童画,滋养写生情怀

1. 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对于孩子来说,写生活动最大的乐趣是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情感的满足,这种“情”需求,远远大于写生作品本身。因此,在点评作品时,教师应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对话,呈现出他们心中的故事。如写生活动“铜钱草”,有一个孩子把下面的半张纸画成了黑色,教师问:“你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黑色呢?”孩子答道:“因为长在黑土里的铜钱草更加的健康、强壮,所以,我要多给它画点土,让它越长越大!”瞧,多么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2. 凸显童趣和独特想法。随着《指南》精神的不断渗透,“像不像”已不能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因此,分析和评价幼儿作品时,我们要挖掘他们创作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童趣和独特性。如小班写生活动“菠萝”,萌萌用红色装饰了菠萝,这与范物是完全不符的。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一定不能轻易去否定或纠正,而是需要静静聆听孩子的声音。“我吃过菠萝,感觉有点辣”。多么真实的感受,多么独特地表达手法。大胆的笔触,独到地表达,使得这幅作品显得与众不同,生动无比,这是成人所不能及的。

猜你喜欢

三有模式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思想品德课的“三有”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