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探索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问题

2018-09-18孙百鸣任程坤庞文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质量

孙百鸣 任程坤 庞文燕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创新举措,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供求不均衡、供给侧质量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而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旨在强化建立自我保证质量的机制,可以有效保证高职教育供给侧质量,提高高职教育供给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8-0052-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协同推进,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较为紧密的就业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高职教育在供给侧存在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和优质社会服务供给不足,而较低质量的毕业生过剩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必须从需求方的角度思考高职教育有效供给问题,倒逼高职教育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立自主保证质量机制的创新型做法,旨在从学校发展规划入手,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目标链和标准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推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五个主体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是保证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教育在供给侧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职教育供给方与需求方矛盾分析出发,梳理高职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是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有效方法。从供给侧视角看高职教育存在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类型和质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教体系结构不能有效贯通,专业结构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结构,师资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课程结构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要,造成了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有效供给,在高质量需求与低品质供给之间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落差。

1.职业教育体系及内部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虽然国家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及各地方积极探索实践,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实践进展较慢,区域发展极不平衡,高职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较少,争议问题较多,本科转型发展推进较慢[1];现有体系内各部分的构成比例也不够合理,院校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较低,职业教育没有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等中形成有机衔接和贯通,难以形成满足产业全链条需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

2.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

型发展需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动机是解决生存问题。因此,造成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求的对接度不高,个别院校年增设专业数量超过10个,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例如,黑龙江省现设置了19个大类374个高职专业,有1362个专业点,其中面向第一产业专业点数126个、面向第二产业专业点数499个、面向第三产业专业点数621个,三类专业的结构比为10∶40∶50,与全省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17∶29∶54适应度不够,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极不匹配[2]。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结构出发优化专业的供给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课程体系与结构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品质人

才的需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时,往往借鉴本科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压缩饼干”,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比例不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素质教育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合理、知识性课程与方法性课程比例不合理、创新创业课程比例不合理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产业、行业和企业结合不紧密,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开发的程度不够,致使专业集群不能与产业集群对接,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有效对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进入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单一且不能与生产过程对接,造成了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品质较低,知识迁移能力差,創新能力弱,团结协作和精益求精较低,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品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3]。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供给侧上出现了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布局不够合理,同类院校设置过多;二是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雷同专业较多,缺乏与产业对接,由于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供给结构失衡;三是从总量上看高职教育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结构性过剩更为突出;四是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个别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学生就业离职率较高;五是存在着毕业生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在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综合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瞄准超前产业发展不准,没有超前设置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产业升级转型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造成用工荒,存在着供给性短缺。因此,从供求关系上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现了产能过剩、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5.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和质量不能保证高品质人才

培养要求。在2005年国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 “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说明了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为此,教育部提出职业院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据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2017年质量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有“双师”素质教师604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06%,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高职院校专业课课时比例为39.24%,而教育部对国家示范与骨干高职院校这两个指标的要求分别是90%和50%。可见,在教师供给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结构不够合理,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从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实践教学能力;二是专职与兼职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兼职教师比例达不到50%且兼职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较低,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三是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副高级以上比例教师偏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高职院校教师入职缺少实践门槛的准入要求,导致无实践能力教师偏多,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深化高职教学

诊断与改进的建议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说就是要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用改革的办法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构建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构、双师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立自主保证质量的常态化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教学要素,培养满足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要的高品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减少无效供给,解决供需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继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将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充分发挥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主导、引导和督导作用,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衔接贯通出台配套政策。一是做好调研摸底工作,形成符合实际的调研报告,并根据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要,做好职业类人才培养规划,并据此优化现有的职业院校结构布局,进行合并整合。二是通过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优质高职院校升级发展,建立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补上高层次职业化人才培养不足的短板。三是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的“立交桥”,为职业人才成长打开通道。四是做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为不同类型人才成长打开通道。五是建立职教体系内部各层次有机衔接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避免课程重复开设和资源要素浪费。

2.有效对接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一是教育部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修改高职教育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充分依据国家最新的产业目录调整专业目录,要根据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科学设置高职专业类别和比例。对鼓励类产业要超前和增加专业设置,对限制类产业要减少专业设置,对淘汰类产业要停止专业设置。要根据产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化。二是对接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一产、二产、三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专业备案和管理,严格限制个别院校为解决生存问题不顾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突击性申报过多的专业带来的结构性剩余。三是有效控制专业招生规模,实行按专业招生,并非按院校大计划招生,避免热门专业规模难以控制,造成热门专业产能过剩,改善专业在供给侧的结构性剩余。四是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逐步建立起专业自我保证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合理配置专业建设要素,保证专业建设质量,满足高品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3.科学设计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划,从规划入手建立供给侧改革的目标链和标准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仍然存在着发展定位、服务定位、特色定位、规模定位、结构定位、质量定位还不够准确的现象,规划的总目标与具体任务、措施不配套的问题,急须认真完善,科学论证,使规划定位准确、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资金配套、措施到位,并将总目标和任务能够有效分解到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并加以执行。一是要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配套的专业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训条件建设规划、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校园环境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及二级学院发展规划等子规划,在子规划中有效对接总规划中的目标和任务,再将子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到学校、二级院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目标链条和工作任务链条。最基层的每一项任务都完成了,基层的小目标都实现了,学校总规划的总目标就实现了,总任务也就完成了。二是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相应的国际标准,制定相应的专业设置标准、合格专业建设标准、品牌专业建设标准、核心课程遴选标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专业带头人认证标准、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骨干教师认证标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教学环节管理标准等,形成标准链,并严格按照各种工作标准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信息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保证工作质量。三是严格实行绩效管理,有效推进工作,自主保证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4.从提高供给侧质量出发,以创新理念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学品质。高职院校现多采取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招生及高考招生等形式,必然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文化基础水平长短不一,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兴趣缺乏、热情不高,给提高教学质量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以创新的理念,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还要以内因变化为基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同时辅以良好的思想教育方式。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一是要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把需求方企业的需要融入到供给方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缩短供需差距。二是校企合作对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三是对接职业标准、岗位工作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改革课程,借助信息化手段,改变课堂形态,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四是共用学校和企业两类资源共同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在师傅的指导下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五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开展毕业生质量评价,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诊断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与实施效果,评价各个教学环节质量。

5.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培养高品质毕业生的需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来源结构、专兼结构、双师结构、职称结构等结构性问题,要深化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起师资队伍自主保证质量的机制。一是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发展子规划要求,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师资培养目标和任务,建立师资培养的目标链和任务链;二是进一步完善师资培养制度,以制度保证师资培养效果;三

是建立高职教师职业准入标准、职称评审标准、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专业带头人认证标准、骨干教师认证标准、教师社会实践锻炼标准等,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链,并加以严格认定,促进教师按标准发展;四是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社会影响力五维诊断系统,开发教师职业发展平台系统,借助大数据建立雷达图诊断系统,为教师自动生成职业发展报告,为学校自动生成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简要报告,有效推进教师供给侧改革,建立起教师自我提升的机制,有效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保证培养高品质毕业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

高等教育,2016,(10).

[2]吕景泉,马雁,杨延,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3]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

涵、路径及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6,(19).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院校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