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亚诗剖:生活近景幻术与骨骼质
2018-09-18隆莺舞
隆莺舞
近年来,华语诗坛热闹非凡,风格化尝试做到了极致,导致诗歌创作和交流呈现出一定的游戏化、表演化、论价化的“娱乐”特性,很多诗人被这股风一卷,放下了自己内心的判尺,改换风格、跟风创作、标榜创新……即是说,这类诗人,并不能坚持诗学建构和基于自己诗学理念的实践。我尝试寻找创作特色鲜明、诗学建构成熟、不受诗坛喧嚣动摇,而同时又具有先锋性和时代性的诗歌文本,久而未果,直到朋友推荐了非亚的诗歌。
非亚和我一样是广西人,他有个别人常常谈及的身份,即具有27年历史的广西老牌先锋诗歌刊物《自行车》的创始人,所以他也是一场局部潮流的发动人之一。但据我阅读“自行车诗社”其他人的作品,发现非亚的文本和其他成员的文本比较起来,可辨识度和个人韵味是十分清晰的,可谓是“一看就知道是非亚的诗歌”,这说明非亚的诗学构建是持续的、深刻的、受人肯定的。
通过阅读非亚90年代初至今的诗歌,再配合他自己的说法,笔者认为非亚诗歌主要审美特质在于将“本真写作”放置于当代诗学环境下的辟疆和坚持。笔者曾有论文论及非亚的“本真写作”理念,大概论说的是在题材、社会内涵、下笔气味、意象意境运用方面,非亚的诗歌都透出一股真切、诚实、不耍花样、直切内心、勇敢挥斥的特点。但在这里,限于篇幅,笔者不展开论述非亚的诗学体系,而是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其诗歌特点,一个是“生活近景幻术”,一个是“骨骼质”,诚然,这两者也是“本真写作”的最鲜明的落实点。
纵观非亚的诗歌,可以发现他的写作对象,并非属于对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式的抒情,也不是社会重要事件的应景式表达,甚至也不是对民间流行话题的追逐。他的诗歌描写对象,绝大部分是自己的生活事件、生活思考和生态展览。读者可以看到非亚在诗歌中非常自觉地构建了一个真实感十足的生活环境,大量他生活的城市的形象进入他的诗歌,大如街道、河流、楼群、运动场等,小如家庭生活空间的器物,以及生活环境里的人和事情,在他的诗歌里面得到很自然的交响。如《天使》一诗中写道:有一个天使/她在傍晚/在我走出小区大门时/准备降落到一条我即将走过的小路上……安慰第五人民医院在操场绕圈的疯子;又如《月亮穿过大街》写道:我从小区出来/走在一条人迹稀少的马路/月亮穿过大街/路边的芭蕉树像哀伤的女人/一幢出租公寓的阳台/又传来缥缈的歌声。鉴于此特点,有人说非亚的诗歌具有展览感,而光有精妙有趣的展览感,是构不成诗歌的,所以非亚所展示的环境真实并不是罗列的真实,而是具有设计感的艺术真实,是一种经过抽取和变形的“生活近景”,只不过这种变形隐藏得比较深,被文本的流畅浑圆所统辖,给人的代入感非常真切所致;而细读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是一个心灵从原态生活逐渐向生活哲学沉淀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无秩序外在活法向有秩序的审美内心推升的过程,它的抽取标准是很讲究和严格的,比如他给天使设计的前进路线是“小路”和“精神病医院”,他让月亮偶遇的是女人身上的芭蕉质感和出租公寓的唱歌内心。即是说,唯有这样的精确抽取和艺术插接才能够导致一种艺术上对现实的重新建设,实现描绘对象在生活质地上的“本真”。再看笔者提出的“生活近景幻术”这个词里面的后两个字:“幻术”,非亞的诗歌,不仅生活化突出,“幻术”也突出,这里的“幻术”,指的是诗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意象技术制造出的具有幻境美感和物象寓言能力的诗歌形象,照例是刚才提到的两首作品之一,《月亮穿过大街》的后半段写道:
死者在有月亮的夜晚
纷纷从墓园跑出
他们在沥青路上,滚动一只又一只圆形铁环
我关上大门
返回六楼的房间
离我二百公里的大海,在鱼群和海妖的扭动中
动荡不安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将生活场景转化成幻境式的心理场景的表达,诗歌前半段是“我”和月亮走夜路所眼见的情景,表现的是空落和社会心态上的价值缺失,接着笔锋一转,死者复活,并且在路上游戏起来,“幻术”出现了,而且并不突兀,因为前后心境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心永远是站在现实和幻境的边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死者参与到现实中的寓意,是一种向死而生、从绝望处向希望进发、不再惧怕一切、可以无限接受外在恐惧的幽默和荒诞,同时深沉感和鞭策力俱佳。再看《天使》这首的几句:
我流失在大海上的时间
请求她帮我
统统装回到瓶子里
“我”的时间,并不在我身边,而是流放在大海上,这是孤独、失去方向、碎散的心理情境;这样的心灵,如果能得到天使的重新聚拢,装到代表着切实、生活化、自我掌控的“瓶子”里,那该是多么幸福!诗中的心灵渴望被一下子从幻境里拉近到现实事物中,很自然地实现了“生活幻术”的近景表演。
有不少资料表明,非亚主持的“自行车诗社”,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民间写作的大潮下高举起先锋诗歌创作的旗帜,将一部分广西诗人带进了前卫、实验、口语、生活化诗歌表达的领域,而自行车诗社的创作理念,在社会思考和责任方面,是高度自觉地符合“本真写作”的理念的,他们把“本真”当作了道德信度、艺术纯度和时代美感的体现需要,据说非亚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在秉持人格真实、内心开明、创作自由、艺术探索的诉求之下创作出一种他们口中的“南方现代诗”。“南方现代诗”虽未有准确的、体系性的解释,但是通过非亚的诗歌文本,大概可以分析出这个写作提法的方向,笔者认为应该形象化地落实到一个词上,就是“骨骼质”。首先,笔者认为非亚诗歌的道德可信度是非常彻底的,是非常具有“当下风骨”的硬度、韧度和匀整性的,至于什么是“当下风骨”,那就要论及非亚诗歌的叙说口吻。非亚的文本并没有硬性说教的味道,他曾在一篇理论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诗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或进一步说,诗就是生命的一个本质性的形态。由此可见,非亚诗歌文本的道德体现通道,主要放在生活现场中的人的心态是否畅顺、自由、舒适、具有表达权利上面。而普罗大众的日常表达,虽然并没有引导社会的重大舆论责任,但无疑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历练出来的聪颖和机智是可以上升到诗意的程度的,非亚很机敏地“冒充”了这种表达口吻,以达到一种不趋炎附势、笔直硬挺、拳拳到肉、根植于民生的“骨骼质”力量,这种力量有硌痛感,有承受本能,有支撑诉求,有一针见血的锐利性,来看《我们谈谈》这首诗的节选:
我们谈谈,谈谈现在
谈谈手上面临的一个疙瘩,一个有关未来的绳结
谈谈怎么对付一条鳄鱼
一只疯狗
谈谈工作的不易,家庭,孩子,单位
谈谈一份收入
我们谈谈,谈谈以后将至的退休生活
一截火车
谈谈日子,一天又一天
谈谈升起的星辰
黄昏,拐杖
午夜泪珠般的星光
这首作品,表面上看口吻是很淡然的,但是细读下来,能发现它的表达很有力度和回味性,因为这一谈,就谈到了民生的骨子里,就谈到了我们生命质量的称量问题,谈到了我们矛盾化的心理尴尬。再从美感上来说,诗歌的谈并不是空议论,而是落实到了结实的疙瘩、绳结、鳄鱼、火车、拐杖这样的硬力较大的形象上,这就给人一种触摸到了生活骨骼的真感和快感,但同时也有家庭、退休、星光这样的软性表达包含其中,这样“软硬兼施”,令韧性的形象化表达转化成了一种持续的回味性,甚是高明。再看另一首作品《孤独是一块饼干》的其中一部分:
孤独是一份密封得非常好
非常好的
饼干
我
每天都会在上午,就着光线
慢慢地
吞食一块
在我那
黑暗
巨大
以及温暖的口腔
孤獨这块饼干
和我的唾液一起,混合成为一种糖分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表达,阅读质感是轻巧而坚固的,恰如我们的骨骼一样实用。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骨骼质”这个提法,并不是说干瘦、冰冷、无情趣,因为非亚的诗歌文本,也很注重有温度、有血肉、有弹性的表达,上面这首作品的形容词和细节刻画的运用,就非常到位,就很“湿润”而且温暖——“非常好”“慢慢地”是形容词的暖色运用,“就着光线”“和我的唾液一起”是细节上的弹性运用,这些运用让孤独变得高度拟人化,让人觉得品味孤独,是一种必然、一种营养、甚至一种生命责任,这就让诗歌骨肉相连,既透出了骨感的生命价值的硬质反思,也透出了深入生活、关怀日常的肉质感。
关于“骨骼质”这个特点在非亚的诗歌里除了道德真切和口吻耐咀嚼两方面上得以成功运用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职业是建筑师的非亚,其诗歌结构上也很注重像骨骼一样具有空间设计、支撑放置美感的构思,概括来说,他的诗歌结构通常是轻巧、坚韧、错落、开阔、回环、畅舒的。
总而言之,“骨骼质”“生活近景”是非亚一直秉承的创作风格,也是他本能审美的体现。但笔者注意到“幻术”这个方面是非亚近几年来着力发展的一个方向,他的“幻术”没有让他的诗歌风格全面浸入荒诞的层面,而是生活真景和幻境并重并且让它们可以自由切换,幻与真如同拉链咬合,得出了诗人独特的用术风格,诗歌也就显得奇特而结实、洒脱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