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伯学者关于政治伊斯兰的三个关键词

2018-09-18若木

世界知识 2018年16期
关键词: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若木

今年是中东地区国家的“选举年”,埃及、土耳其、突尼斯、黎巴嫩、伊拉克等相继举行了不同形式的选举。其中,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党在地方选举中占据上风;黎巴嫩真主党及其政治盟友在议会选举中拿下超过半数议席……

“阿拉伯之春”爆發后,政治伊斯兰力量一度势头强劲,在多个国家上台执政,成为一支影响国家和地区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但在2013年前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已执政或参政的伊斯兰政党因表现不佳而频遭抗议示威,埃及穆尔西政权甚至被军方罢黜。此后,政治伊斯兰力量有所消退,但并未从政治舞台中消失,这点从上述多国的选举结果中可以看出。

政治伊斯兰问题始终是阿拉伯学界和媒体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在2013年前后,阿拉伯学者主要探讨的是伊斯兰政党上台执政的合理性。而今年以来,阿拉伯学者则对政治伊斯兰理念进行了更为理性、更高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并激烈讨论阿拉伯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且普遍认为阿拉伯民族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立足,必须对阿拉伯原有的、带有浓厚复古伊斯兰色彩的思想观念与体系及社会制度进行改造,否则阿拉伯国家将寸步难行。

“改革”

阿拉伯学者普遍认为,要对传统的政治伊斯兰主义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当代社会需要。

也门学者奈比尔·艾尔布凯里在《后伊斯兰主义,理论交锋与现实真相》一文中指出,在“后伊斯兰主义”时期,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所有伊斯兰国家都应将伊斯兰教这一宗教信仰与“自由”“解放”等当今时代崇尚的理念相对接;政治理论应具有时代感,要着眼于未来,而不应一味抱着经书上的僵死教条不放;应对传统的政治伊斯兰思想中某些不合时宜的理论进行改造。他还以事实说明这种改变正在伊斯兰组织内部悄然发生。作为政治伊斯兰组织鼻祖的埃及穆兄会内部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拒绝接受多元民主思想的少数派;另一部分则将对文化政治的革新作为奋斗目标,认为这是该地区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此外,在伊斯兰运动的中心地带涌现出一个青年精英阶层,该阶层具有强大的文化宣传功能,其宣传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公正、自由、平等、尊严、公民权”。这类青年翘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陈腐的宗教条条框框”的冲击。

巴勒斯坦政治学教授阿卜杜勒·斯塔尔·卡西姆在《排斥伊斯兰分子的危害》一文中,呼吁政治伊斯兰与时俱进。他写道:“过去的陈规不可能在现世被全部套用,因为过往的事物已告结束,而某些食古不化的宗教人士死抱住那些过时的理念不放,本身就证明了他们思维的缺失,这种过时的思想不可能建立起成功的伊斯兰政治体制。”他还认为,伊斯兰教的中心思想是自由、诚信、科学进步、公共利益、责任感,将美德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将科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伊斯兰教从不主张宗教崇拜,只是信仰而已,而这种信仰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理念并行不悖。他在文中还对伊斯兰分子进行了区分,认为某些宗教人士对《古兰经》《圣训》的理解有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甄别,以免在普通信众中造成混乱。

黎巴嫩资深伊斯兰问题专家拉德旺·赛义德在《宗教复兴的可能性与障碍》一文中,针对阿拉伯国家国内形势以及面临的地区和国际环境,提出要恢复伊斯兰教作为单纯宗教的作用,并与作为政治实体的民族国家分开。其实际上就是主张政教分离。他说:“我们尚未清醒地意识到,那种试图将《古兰经》和《圣训》的条目作为国家法律实施的危害性,在其对国家造成损害之前,首先就对伊斯兰教本身造成了损害。如果当初天主教未能从国家的胎胞中分离出来,它的生命力可能早就结束了。”他建议宗教要服从国家,因为各类宗教组织是“国家各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只有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完成”。

沙特伊斯兰教法专家法赫德·苏莱曼·沙吉兰在《教法学的活力与世俗社会新发展》一文中表示,伊斯兰教法学的宗旨在于解答现世问题。他写道:如果我们对教法学先贤的历史进行追溯,就会发现他们是因地因时制宜的典范。我们所处的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在各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更新与创造,其中包括教法学领域,而且一些在此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

“交往”

阿拉伯学者普遍提出要加强与外界的交往,以求他山之石。

赛义德在谈到对政治伊斯兰进行改革的三个方面任务时,特别强调要与世界基督教会组织加强交往与合作,以深入了解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并对其中的宝贵经验加以借鉴。他说,在过去五年中,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宗教、文化团体和组织、特别是基督教组织建立了较为良好的关系,但由于宗教组织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尚未捋顺,与国外宗教团体的交往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沙特思想家陶菲克·赛义夫在《改革要从外部开始》一文中表示,深刻的宗教改革运动绝对不会在宗教社会内部产生,特别是倡导平等、社会公正等具有现代理念的运动更不会。他认为,在穆斯林社会形成革新运动的容量取决于其对外开放的程度,开放度决定了其看问题的角度、改革路径及遇到问题与障碍时的变通能力。导致社会突发性变化的种子往往孕育于本社会之外的文化及其带来的挑战之中,激进的宗教改革也只能靠外力来推动并解决。

“改造”

阿拉伯学者普遍提出要对阿拉伯人政治素养的某些方面进行改造。

卡西姆在对政治伊斯兰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剖析后,在《阿拉伯人与互怼思维》一文中提出,任何政治理念和思想最终都要靠人来完成和运用。而作为政治伊斯兰的主要实施者,阿拉伯人性格中的某些因素妨碍着他们正确运用该理论与思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阿拉伯人的“互怼”思维。他在文中写道: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生态中存在着“互怼”(或“相互拆台”)现象,即千方百计要置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政治派别于死地。然而这种做法相当愚蠢,任何人都无法将对手或持不同政见者完全消灭,因为任何一方都代表着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这种“互怼”思维不仅会导致阿拉伯国家政治失败,还会破坏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如今,这类闹剧正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和突尼斯等地持续上演,使各政治派别均受到削弱,民族复兴和国家重建的愿望成为各派别相互诋毁和复仇的牺牲品。卡西姆说:“让我们比较一下犹太和阿拉伯两个民族的竞争精神,看看犹太人为何在现世生活的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我们,而我们又是如何明明知道西方人在算计我们却还要在他们面前求饶。犹太人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我们则将未来拱手交由上天决定。相互拆台式的竞争远离了行善与建构的正道。这种政治生态吞噬了我们民族的责任感与创造力,侵蚀着我们民族的理性与逻辑思维能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各国政府机构制定出科学规划,采取切实政策,消除这一陋习。不然,我们只有靠虚无的真主来拯救阿拉伯民族了。”

五年来,政治伊斯兰从最初的星火燎原之势到瞬间湮灭,再到今天的蓄势重发,带给外界多重思考与联想。而阿拉伯学者也从对政治伊斯兰的表象解读逐步深化到深层剖析,在此过程中不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势必会引起阿拉伯社会乃至世界上关注阿拉伯社会改革人士的关注。

猜你喜欢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
嘉米拉伊斯兰服饰旗舰店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把国家“租”出去
论中世纪伊斯兰海商法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