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社会认知学术发展态势研究
2018-09-18张晗余婷婷蒋宏余晓蔚
张晗, 余婷婷 ,蒋宏* ,余晓蔚
1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240
2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筹),上海 200240
1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是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其诞生标志着认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溢出或扩张,在21世纪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伍秋萍,冯聪,陈斌斌,2011;周治金,朱新秤,2013),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前沿领域。它关注如何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一方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在认知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陈俊,2007);另一方面又从“认知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得到支撑,主要是研究人类如何接受、贮存、提取和输出信息”(Hamilton,2005;杨治良,1999)。
社会认知领域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不仅是一个新兴领域,而且还具有跨学科和研究范围广等特点。自90年代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引入,以及人们认知结构中非理性因素或者因遗传进化而来的自动化行为在人们社会行为中的影响,促进了社会认知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充分结合与应用,使得社会认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刘伟,马亮,张利,2014)和蓬勃发展,相关的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也在学科交叉与互动的研究中不断扩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大脑神经认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新的研究工具(如EEG、MEG、fMRI、PET等)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认知领域学术研究的高速发展。社会认知研究不断朝着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发展,不仅表现在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上,还表现在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上。研究发现,针对社会认知的历史演变、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还比较少,相关学术成果鲜有发表。
因此,对社会认知这一新兴学科的发生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有以下问题亟需解决:国内外社会认知的研究趋势与进展如何?研究活跃度和影响力在不同地域有哪些不同表现,尤其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如何?社会认知研究的学科方向形成和分布态势,及其跨学科的关联互动和相互影响如何?在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主题有哪些?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方法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围绕社会认知的学术活跃性等相关要素间的关联度开展实证、系统的研究。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邱均平,1988)。
文献计量学基于文献事实,有助于梳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新理论的萌发和学科内容的发展,揭示学科领域发展的方向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相关问题的关联性。近十年来,文献计量学在学科现状热点分析、学科动态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研究者常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某一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著者表现、引用情况、主题分布、发表年代等进行多角度分析,或利用新兴的词频统计(刘圣君,屈宝强,2015)、可视化分析结合共词、共引等进行剖析,从而客观分析学科现状及学科发展趋势(安源,张玲,2014)。虽然近年来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研究其他学科的学术发展屡见不鲜,但并未发现针对社会认知学术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此外,通过专家访谈和对该领域学者的需求调研,发现确实有必要开展类似的分析,将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在社会认知领域,两者融合而得到的剖析讨论和研究结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对关注社会认知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关注相关领域研究实力的优势分布和走向,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开展国际间、机构间、学科间的合作等方面的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启发、参考和借鉴价值。因此本文选择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来研究社会认知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制定分析策略如下:
(1)数据库的选择:社会认知自90年代后蓬勃发展,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下简称WOS)收录了1997年以来国内外各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虽然不能确保完全覆盖国内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全球社会认知代表性研究的发展态势,因此选定数据源为WOS,并限定在WOS中的SCIE、SSCI和A &HCI三个数据库。
(2)检索策略的制定:采用检索词“social cognit*”在“主题”字段检索,文献采集时间范围为1997—2016年1月,最终获得12969篇样本文献(以下简称“样本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通过以上策略得到的数据虽然因文章标题和内容的差别(例如标题和关键词未体现“社会认知”,但内容是有关社会认知的研究),不能全面涵盖各个学科对社会认知问题的所有研究,但能得到以社会认知为主题(标题、关键词或摘要)的代表性研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认知的发展态势、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
3 社会认知学术发展年度趋势分析
对样本文献的数量按发表年度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库中2015、2016年的数据收录存在滞后,因此图表中未做显示)。分析发现,1997—2000年在社会认知领域只有少量研究,年发文量在100篇以下。2000年出现第一次上升拐点,这一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场有多名学者参与的学术讨论,针对人类未来的科学突破进行分析,他们的结论是NBICS(即纳米N-生物B-信息I-认知C-社会S),其中“认知C”和“社会S”具体包含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信息,驾驭集体智商)等领域,这些理念的突破加快了在社会认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并可能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知识(Roco,Bainbridge,2003)。2002年再次出现上升拐点,这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的决策理论从其诞生走向了里程碑,再次推动了认知科学在经济、政治、管理、教育、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因此自2000年以后,社会认知研究的全球发文量基本呈持续增长态势。
4 社会认知学术发展地域分析
4.1 地域研究活跃度分析
如图2所示,在以社会认知为主题的研究中,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地区发文量较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中美国以6640篇的发文量排在首位,占全球总发文量的51.20%,可见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另外,欧洲、北美国家/地区,尤其是英语国家/地区对社会认知的研究要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而亚洲只有中国、日本和韩国进入TOP20,中国位于亚洲国家/地区发文量之首。
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发文情况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不但起步较早,而且在近五年的发文量更是显著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领先的学术地位。西方国家/地区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地区早在1997年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从事社会认知方面研究。相比之下,亚洲则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中国在1997至2000年间鲜见明确以社会认知为主题的研究,韩国更是在2006年才出现相关文章,而日本和中国台湾,虽然早在1997年便发表了相关文章,但是发展较慢,在2000年以前,日本共出现3篇文章,中国台湾则仅有一篇相关文献。
图1 社会认知研究的期刊论文产出年度分布图
图2 社会认知研究的国家/地区发文量分布图(TOP20)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学者对于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逐步重视起来,发文量均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的敏感性和研究态势。
图3 社会认知研究的国家/地区论文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比例分布图
表1 社会认知研究的国家/地区爆发性列表(按爆发性由高至低)
4.2 地域研究影响力分析
除了发文量,国家/地区发文的被引总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更能准确的反映学术影响力,因此,选取发文量Top10国家/地区作为分析对象,分别计算其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比例,得出图3。
可以看出,美国发文的被引次数大幅领先于世界各国,虽然这与美国巨大的发文量不无关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美国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从篇均被引来看,英国的发文量虽然不到美国的1/3,但篇均被引次数却略高于美国,位居第一。美国和德国则分别位列篇均被引次数的第二和第三位。反观我国,虽然发文量排名第9,但篇均被引次数仅排在第16位,因此,我国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还不高,尚未进入前列。
虽然我国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优势尚不明显,但是如表1所示,利用CiteSpace科学图谱及知识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发文量从2014年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激增程度位居第一,这说明中国对社会认知领域的学术关注度近年来正在显著提升。分析上述原因,特别是2013上半年,我国继欧盟、美国分别提出人脑工程(Human Brain Project)和脑计划(Brain Research)之后,也提出了脑科学研究计划,并将脑科学(聚焦在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三大方面)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科学和交叉学科中8个前沿问题之一,从而推动了我国与脑科学相关的社会认知学科及其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除中国外,捷克和阿根廷在近几年发文量也一度激增,英国的发文量在1997年便呈现持续的爆发性增长,是早期社会认知学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表2 社会认知研究的Top20研究方向发文情况
5 社会认知学术发展学科分析
5.1 学科总体分布
表2所示的是样本文献在WOS研究方向分类中发文量Top20的分布情况,从分布数据来看,社会认知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跨学科性强、研究范围广。具体来说,以社会认知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于心理学(Psychology)、神经科学(Neurosciences&Neur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公共卫生学(Public,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教育学(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等各个分支学科。一方面,表明社会认知的研究涉及上述学科领域和方向,并与之密切交叉;另一方面,研究的内容虽有学科侧重但均与社会认知所表现出的群体或个体行为问题相关联。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社会认知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术渊源与上述学科领域密不可分,还证实了这些相关学科在社会认知领域,试图揭示从社会生物学基础和社会文化规制交互作用下对人的行为所产生影响的机制,体现这些相关学科在社会认知机制和功能、认知判断和决策、行为选择和取向,以及认知与行为能力测试及其功能康复的深化和拓展研究中的重要性。
5.2 学科交叉性分析
利用CiteSpace科学图谱及知识可视化软件进行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节点的中心度是指网络中所有最短路径通过该点的比例,中心度高的节点在网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与其他节点联系更紧密)分析,通过中心度可以检测学科交叉性,中心度越高的学科交叉性越强,如表3所示,中心度最高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公共卫生学(图4中显示为PUBLIC)、社会科学、健康政策与服务、生态与环境科学、心理学等,如图4所示,与公共卫生学联系最紧密的研究方向有健康政策与服务、教育学、社会科学,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14个研究方向,说明了社会认知研究在公共卫生学方面的交叉应用更具显性,包括利用社会认知方法进行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Bandura,2004)、社会认知和感知环境对不同群体体育活动的影响(Booth et.al.,2000)、行为科学理论在公共卫生干预发展与实施中的作用(Glanz,Bishop,2010),以及表现在个体的亲社会与反社会的行为认知倾向、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说、实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表3 社会认知研究的学科中心度统计表
图4 Public,Environmental &Occupatonal Health领域的学科交叉示意图
6 社会认知学术发展主题分析
6.1 热点主题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的标题和关键词抽取词组进行共现分析,得到主题共现可视化图谱,如图5所示,其中高频和高中心度主题词如表4所示。
图5中每个正方形节点代表从文献中提取的主题词,节点形态的大小代表词频的高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social cognition一词的频次大大高于其它,无法在图5中呈现其节点形态。
其中,高频和高中心度主题反映了社会认知研究的热点,将热点主题分类归纳如表5所示。
可见,社会认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等与人的行为、认知、心智、大脑因素相关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社会认知研究不断朝着整合型趋势发展,这不仅表现在学科、领域之间的整合上,还表现在研究方法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上。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心理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关联,其热点研究主题也主要集中于这几个学科方面,例如:一是心理学中的心智理论、自我效能;二是精神病学的精神分裂症的情绪和情感控制;三是行为科学的动机、激励机制等;四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映照”他人的镜像匹配机制,同时也是情绪理解的途径之一;五是脑科学领域,随着认知神经学的发展,试图从分子、神经元等微观水平,将行为、认知和脑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利用脑成像技术(例如EEG、MEG、fTMS、fMRI等),对正常人在某种认知操作时的大脑神经活动进行无创伤性功能成像,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动和支撑了社会认知研究的广度、深度、路径、方向和方法;六是社会认知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广义的对象“个体和群体的认知行为(如认知的行为与现象及其成因等)”,狭义的对象“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行为、青年学生的认知行为、中青年和老年人的认知行为以及特殊人群的认知行为等”。分析发现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注意力培养和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儿童自闭症的认知行为、成因和有效干预的机制研究等,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开始关注成人的社会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以及关注老年人群失智失忆的机制及其预防干预等方面研究。而在社会群体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与社会心理学相关联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与人类的集体行为相关的情感、决策、行为选择以及亲社会和反社会的潜在社会生物学基础和社会文化规制影响的相互关系,主要集中在应用社会生物学基础及其研究方法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影响的共性和特殊性的生成机制上。
图5 社会认知研究的期刊论文热点主题分布图
6.2 前沿主题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词频探测技术,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频次变化率高的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频次的高低,来确定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Schwarz,1990)。以近10年爆发性高的主题词代表技术前沿领域,检测到具有爆发性的主题词如表6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精神病(psychosis)、认知矫正(cognitive remediation)、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催产素(oxytocin)在2013-2015年是爆发性较高的词汇,说明这些主题近三年来在认知机制、认知行为、认知能力及其康复相关领域受到明显关注。
7 结语
通过以上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分析,阐述释了社会认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发展趋势:社会认知研究的发文量基本呈持续增长,2000年出现第一次上升拐点(NBICS,即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社会理论诞生),2002年再次出现上升拐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的决策理论走向里程碑)。
表4 社会认知研究的期刊论文高频、高中心度主题列表
表5 社会认知研究的期刊论文研究热点分类归纳表
(2)研究活跃度在不同地域的表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地区,西方国家在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亚洲国家则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中国在发文量上跻身前列,占有一席之地。
(3)研究影响力在不同地域的表现:英国的篇均被引次数位列全球第一,美国和德国紧随其后。中国在社会认知主题研究下的学术影响力尚未进入前列,但发文量于2014年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这说明我国在国家层面提出了大脑研究计划的重要性之后,社会认知领域的学术研究开始显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4)学科分布态势:社会认知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心理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公共卫生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
(5)跨学科的关联与影响:社会认知研究中,交叉性最强的学科依次是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健康政策与服务、生态与环境科学、心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的交叉具体表现为社会认知对不同群体的健康促进和体育活动的作用和影响等。
(6)热点主题:社会认知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热点主题主要有:①心理学:与心智理论、自我效能、情感、情绪、同情、社会知觉等相关的认知问题;②精神病学:与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自闭症谱系障碍有关的认知机制问题;③行为科学:与锻炼、动机、体力活动相关的认知能力问题;④神经科学: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镜像神经元,以及其它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相关的认知神经系统的研究;⑤脑科学:与杏仁核、催产素、大脑皮层、脑区功能等认知结构与感知觉、情绪相关的问题;⑥群体:青少年、儿童等群体的身心、心智健康等。
表6 社会认知研究近十年爆发性主题列表
(7)前沿主题: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病、认知矫正、双相障碍、催产素等领域相关联的针对神经认知与认知能力的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主题。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社会认知的学术发展与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等方面有着重要关联,这些学科体现了上游基础理论对于中游社会认知和行为科学的贡献,社会认知的研究热点也集中在上述学科,具体来说有心理学中的心智理论、自我效能,精神病学的精神分裂症,行为科学的动机、激励机制等,这也体现了中游的社会认知理论与实践在下游的具体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对于社会认知的下一步研究,除了上述学科外,诸如生物遗传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虽然在当前分析中没有得到显著的量化体现,但随着今后人机交互、人机大战、超级大脑竞争等事件的不断涌现,以及类人脑、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其焦点最后会落在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神经认知机制是如何开展意识加工的机制模拟上,对人类行为认知的深层解读也势必愈加热化。此外,诸如决策科学、认知神经语言学、实验经济学、实验法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大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神经科学等热点领域,虽然在当前数据分析中同样没有得到充分量化体现,但随着各国脑计划研究的全面展开,以及人们对脑机接口和人机局部功能一体化的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人的超强能力、人机大战好奇心的不断发酵,对智能识别与工程应用能力提升的不断重视,对人类亲社会与反社会自动化行为的日益关切,对人类大脑的开发和保护的日益重视等等,与认知相关的学科间的互动将更加密切,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会不断涌现,各种先进的科学实验工具也将充分引入社会认知各方向的学术研究中,并相互支持和推动前沿的、交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