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演唱风格形成管窥
2018-09-18汪琦湖南女子学院
◆ 汪琦(湖南女子学院)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艺术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各自特有的风格,共同创造了中国声乐艺术,使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众多的歌唱艺术家中,李谷一以她圆润、清澈、动情的歌声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一、深厚的人生经历
李谷一之所以能有现在丰硕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她能准确的剖析歌曲中的情感,并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她对于前辈留下来的艺术得以发扬和继承并进行创新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唱特质。
古语云:“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有所成就。李谷一在台上是一个温文尔雅、善于抒情的女歌手,台下她确是一位永不服输、直爽、犟脾气的湖南辣妹子。正因为她这样火辣辣的独特性格,使得她多次位于是非的风口浪尖处。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李谷一就因为主演花鼓戏《补锅》而被视为修正主义的黑苗子,这也使得她们家被抄家,全家人被下放到穷困边远偏僻的瑶寨,让这位年轻演员尝遍了生活的辛酸与磨难,深深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就在同年的一次声乐研讨会上,有人批评朱逢博得的不好,当时李谷一挺身而出说了一句很呛人的话,让别人无言以对:“朱逢博的歌唱就是好,现在谁人能比上?光人家唱的《白毛女》深情并茂,你们就学不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谷一年轻时心直口快、自信爽朗的性格。进入8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风光片《三峡传说》,其中插曲《乡恋》由李谷一担任演唱。在演唱中她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气声”演唱,从而创新了中国乐坛上歌唱表演形式,不料却因此被批判成“黄色歌女”,歌曲《乡恋》也被批判成“灰暗、颓废、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 这样如此不堪的评价、无实的评判,极大地冲击着李谷一的精神,使得她受到了莫大的委屈。那几个月里她是在脸上淌泪心灵滴血的艰难中度过的。而就在第二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迎春联欢会上,当李先念主席出现时,李谷一当机立断地唱响《乡恋》这首歌,却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和喝采!单单从这两件事情来看,让我们充分理解到李谷一说过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碰撞,我或许会走一条坦途的路,但绝不会成为人们今天所称的标志性人物,我觉得这是历史赋予我的一种机遇。”或许我们应当感谢那个年代的“碰撞”,成就了现在卓越的新民族演唱艺术家李谷一。
二、坚实的从艺之路
1961年李谷一考上了湖南省艺术学校,主修古典舞蹈专业。因为年龄还小不能学习声乐,就先进入到舞蹈专业练习好身段,为以后的表演打好底子。李谷一通过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毕业后被选入湖南花鼓戏剧院,成为了一名花鼓戏演员。在剧团,她曾师从四位风格迥异的专业老师,掌握了不同风格的花鼓声腔表现形式。后来,李谷一主演的《补锅》中,她凭借对音乐的悟性和极高的艺术天赋,成功演绎了剧中女主角“兰英”这一角色,因此获得了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戏剧汇演优秀奖,被观众们所熟知喜爱。但因为演唱《补锅》也给她带来了一切灾难,她被扣上“修正主义黑苗子”的帽子,从此下放到远离城市而又偏僻的瑶寨,成为了每天靠工分吃饭的乡村农夫。但她并没有因此郁郁寡欢,凭着“不服输”的性格,她乐观地面对现实,顽强拼搏。正因为这种特殊的环境影响、不同的生活经历,给予了她特有的灵感,使她得到历练,也学会了乐观与坚强。李谷一曾用十二个字进行了概括,那就是“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这股子劲儿正是湖南人的性格和精神的体现,从此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丰富的演唱经历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1974年李谷一考上了中央乐团,担任独唱演员,跟从我国著名的声乐大师金铁霖教授学习规范系统的西洋发声技巧,并虚心请教著名的齐淑芳、郭淑珍等京剧大师,汲取她们优秀的演唱方式。一年之后为影片《南海长城》配唱主题曲《永远不能忘》,在短短的几年里,李谷一先后为一百多部影片录制主题曲。演唱了如此多的歌曲,也使得在80年代出现了“每片必歌,每歌必李谷一”和“李谷一垄断电影歌曲”的现象。1983年,李谷一参加首届春晚并献唱了《乡恋》等9首歌曲,成为央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唱家。来年春晚李谷一又演唱了6首歌曲,其中歌曲《难忘今宵》成为央视春晚三十多年来的压轴曲目。丰富充足的演唱经历给予了李谷一充分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演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使得她的演唱水平得到飞速提升。
四、丰硕的艺术成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长期的创新与实践,李谷一在演唱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不断进取,科学发声,融合借鉴,在演唱风格与艺术特色上坚定地迈出了一大步。她将传统的民族戏曲的润腔方式与西洋的演唱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她演唱的《乡恋》《难忘今宵》《绒花》等歌曲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大洋彼岸,红遍了全球,深受广大听众所喜爱,并被人们所传唱。李谷一其独特的演唱风格给予了之后所不断涌现出来的青年歌唱家们深刻的影响和启迪,推动了我国民族演唱艺术和流行演唱的融合发展,并开创了一代“气声”新歌风,形成了中西合璧、独树一帜的现代新民歌演唱风格。李谷一演唱过近四百多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并为上百部影片中配唱主题曲和插曲,其中她演唱的《绒花》《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等四十余首歌曲在海内外家喻户晓广为传唱。她出版个人专辑三十余张,唱片也有十余张,销量可观并荣登过销售榜榜首。她演唱的《南泥湾》《谁不说俺家乡好》《四季歌》等多首具有典型地方民族风格的歌曲,多次在全国性歌曲演唱评选中获奖。她也曾荣获《大众电影》中的“最佳演唱奖”、中国唱片总公司的“金唱片奖”和太平洋影音公司的“云雀奖”。她演唱的《乡恋》并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对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引路的积极作用,她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第一位流行歌手”、“新时期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开创者”等。20世纪90年代末,李谷一担任东方歌舞团党委书记,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参加了“庆国庆晚会”“跨年演唱会”“春节联欢晚会”等各种庆典晚会及大型演出,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赞扬。2005年她在美国多个城市举办了巡回演唱会,并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和赞扬,响誉大洋彼岸。
五、鲜明的演唱风格
1.独特的润腔手法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中一套独特的民族演唱的技巧,也是民族演唱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润腔的技巧决定了一个演唱者的水平,娴熟的润腔技巧不仅仅是使演唱者的声腔圆润流畅,更多是使演唱者的声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及韵味。中国民族唱法中的润腔技巧琳琅满目,如力度变化润腔法、节奏润腔法、装饰音润腔法、连断音润腔法等。演唱者对于润腔技巧的掌握越全面越能充分发挥所演唱歌曲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也就越发真实饱满。在创作这些艺术形象中,演唱者也形成了自己演唱的独特韵味,凸显着演唱者的个性风采,也是她们在歌唱中的精髓灵魂。从李谷一在《乡恋》的演唱分析来看,对旋律和语言都相应进行了润腔技巧的处理。首先是装饰音润腔法的运用,从《乡恋》的唱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前倚音、上下滑音、波音、揉音等装饰润腔处理手法,其中在歌词“影”“声”“爱”“梦”这四个字的处理上,所采用了前倚音,使“身影”“歌声”“情爱”“美梦”更加让人们自然而然地真实感受到声音处理的独特性,旋律线条的轻盈婉转、起伏流畅,同时也使音乐形象与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和画面感。这样以来使得原本作品应有的音乐曲调、旋律线条更加自然流畅、动听婉转、甜美而含蓄,更加符合吐字咬字中的语音语调的旋律和规范要求,让歌曲表现所要表达的情感韵律,以及词、曲作者强烈的创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装饰音润腔的运用上也丰富了行腔中的感染力以及声音线条的抒情色彩。其次李谷一在《乡恋》中还运用了“连断”声断气不断润腔的手法,在歌唱中“连断”是一对相互相存、相互对比的矛盾统一体。连腔作为歌唱的基础,是旋律的主要方式,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气息平稳,声音集中,连贯统一,情感细腻,富有内涵。断腔就相对于“连”来说,是根据歌曲演唱处理表现所需要的音调、语气的一种停顿处理手法。李谷一在演唱中表现出“连”的同时,还运用到“顿挫”的技巧处理,使声音造型表现得更为丰富贴切、委婉轻巧,此时情感婉转虚实交加,韵律感倍增,语感表达层次分明。如“我”“远”“别”“记”歌词中都运用到了“休止断腔”的表现手法,从意境上表现出生死离别难以割舍的感人画面,流露出演唱表演中的舒缓、深情、大气及内心情感的真挚倾诉,使声音位置始终保持在统一平稳、饱满亲切的状态之中。
2.精确的咬字技巧
歌曲演唱在要求歌唱者情感表达到位的同时,还要求演唱时字正腔圆、依字形腔。“字正”所要求是在演唱时歌词的吐字发音要标准真切,“腔圆”则要求行腔要流畅圆润。字正与腔圆就是字与声的关系,字与声也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表明,只有做到了字正腔圆,才能更好的表现一首作品的思想内容,引起观众对作品中情感的共鸣。声乐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北京标准的普通话作为基础语言,而李谷一身为地道的湖南湘妹子,加上十多年的花鼓戏演艺生涯,这使得她在演唱民族作品时要克服方言的语言习惯,以及过分咬字所造成的声音不统一的不足。在跟随金铁霖老师学习期间,李谷一更多的是学习咬字和润腔,并纠正口音中的唇、齿、舌、牙、喉这五音,以及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这四呼,对元音也进行了吐字、收声归纳等规范的专业练习。李谷一在演唱《乡恋》时,就做到了这一点。她的唇、齿、舌、牙都特别的灵活,声音轻盈流畅、吐字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歌曲演唱中的字真音美、委婉清纯,韵味十足。歌曲《乡恋》中“影”(ying)、“声”(sheng)、“情”(qing)、“逢”(feng)四个字在发出韵母i、e、后面带有后鼻韵母ng做韵尾,李谷一在演唱时将舌头抵住上齿背,使气流从鼻腔中发出n的音,做到归韵收声。在“身”“歌”“印”“风”等几个字上运用到了鼻腔共鸣,从而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更增强了行腔中旋律的线条流畅优美之感。整首歌咬字发声都比较靠近舌前和牙,声音位置相对而言靠前,表现出李谷一咬字清晰、以情托声的独特演唱魅力,使歌唱表现出温婉轻柔、优美真切,声音线条轻盈自如、饱含深情。
3.充沛的情感表达
声以情发、以情动人、声情并茂,这是每一位歌唱者在演唱时都必须遵循的,如此才能让广大听众产生共鸣。歌唱者单凭有一副好嗓子和动人的音乐、悠扬的旋律,却没有动人的内在情感表现,那么演唱也是索然无味的。以情托声才是歌唱的最高境界,也是歌唱艺术表现中的最高标准,它创造了声情的形式美,创造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美。《赠缅甸友人》这首歌曲是《火红的节日》里的插曲,是刘洮江为陈毅同志诗词专门谱曲创作而成的。于1977年五一劳动节,由李谷一现场演唱并被收录至纪录片《火红的节日》里,全曲旋律优美,动听而深情,高雅中显出浪漫,既有古风古音又有现代气息,犹如现代版的唐诗吟唱。也正如陈毅老总的诗风和人格,洒脱又浪漫,豪放又含蓄,至情又儒雅。词曲行间里有着传统与流行、古典与现代,政治、民族、人文、和平、友情等等,从李谷一恰如其分的演绎中充分表达了国家民族的和平友好之情,个人的友谊之情与朴实优美的旋律完美地融为一体,词、曲、唱结合得天衣无缝,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李谷一运用她那清澈明亮的音色、完美纯静的舞台歌唱表演,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民族演唱特点,表现出极强的可塑性。虽然这首作品没有流传开来,但它可称之为在众多诗词谱曲的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首艺术精品。李谷一始终遵循“激与情而蕴于声”的原则,能准确地掌握歌曲情感表达的精髓,通过自身经历对生活的感悟与体会将歌曲进行情感处理,在二度创作中,把对生活的体验化作激情,并巧妙地融入到每一次的歌曲演绎之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音乐形象,创造出了极富特色又情感饱满的声乐演唱作品。在长期的作品演唱创作实践中,李谷一突破了自己的演唱技巧和演唱方式,保持了“情先于声,声声含情,情中有气,声情感人”这一独特的演唱特色,把最美的歌声、最完美的表现传递给广大观众朋友们。
4.独到的演绎特质
身为一个歌唱者能够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很大的原因并非她优美的嗓音、完美的外貌,而是在于她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的演唱风格特质。李谷一在演唱中运用了戏曲和西洋发声技巧中的“轻声”和“气声”手法,“气声”是一种“气”与“声”没有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模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声带闭合来发声,以这种方法进行了发声才能使声音效果较为有力度有张力。“气声”却不同于正常发声规律,演唱时演唱者有意让声带不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成振动声带时发出声音。这种非常规的发声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达到委婉轻柔、有韵味,甚至略带些沙哑感的声音效果。这层层递进的演唱、委婉动听的歌声让听众倍感亲切自然。用李谷一本人的一句话来说:“戏曲是我的靠山、我的根基。手、眼、身、法、步是现代声乐教育中的没有的,这是我的优势。”不难看出:早期的戏曲表演训练:眼神、动作、站势、行腔咬字给予她在歌唱事业上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影响了她的一生。
中国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在发展中涌现出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杰出歌唱家、艺术表演家。著名湘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李谷一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她继承发扬了民族声乐艺术和戏曲的衣钵,同时借鉴吸收了西洋发声方法的理论体系,在自己不断的歌唱表演实践探索和创新道路上,创造了将民族、戏曲、西洋唱法融为一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轻声”“气声”的演唱技巧,充分体现出独特的演唱“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风格特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声乐艺术,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