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似孙《砚笺》残卷及砚图四十二式考辨(下)

2018-09-18李守亮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四库文献

◆李守亮(北京)

3.3 《说郛砚谱》与《四库砚笺》对比分析

明代陶珽所编《说郛续》收录沈仕《砚谱》一卷,四库提要记:《说郛续》的文献内容及出处,“珽乃不别而漫收之,白苇黄茅,殊为冗滥。至其失于考证,时代不明。”另一例证:《说郛续》在目录中记“砚史”,而正文标题却记“砚谱”。仅此一处硬伤,可证其书考证和严谨性不足。又据前文之分析,《说郛砚谱》作者记为“古杭沈仕”不足于信。

《说郛砚谱》全文只有“记砚石”“砚名”和“砚图”三部分。前文已论证:《说郛砚谱》无论从章节还是内容都是《欣赏砚谱》的一个子集;而又证《欣赏砚谱》是高似孙《砚笺》的一个残卷抄本;那么同理可证,《说郛砚谱》也是高似孙《砚笺》的一个残卷抄本。

3.4 《砚笺》残段

南宋陈元靓著《事林广记》有“文房类”一篇,其中有“评砚”和“涤砚”两节;明代高濂著《燕闲清尚笺》有“论砚”一篇,其中“高子曰……”“涤藏砚法”“高似孙砚笺诸式”三节;清代唐秉钧著《文房肆考图说》有“古砚图考”三卷,记“诸砚题名”“诸砚总评”和“涤砚法”三节。此三篇与高似孙《砚笺》有密切联系。

3.4.1 砚石砚名

《事林广记》文房类列砚名二十八例,《文房四考图说》古砚考列砚名三十例,《燕闲清尚笺》论砚在“高子曰……”一节中则记述道:

故歙石有龙尾、金星、峨眉、角浪、松文等名。有种湖广沅州出石……黎溪石淡青色,内深紫而带红……洮河绿石,色绿微蓝,其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出陕西,河深甚难得也。今名洮者,俱黎石之皮,乃长沙山谷中石,光不发墨。广东万州悬岩金星石,色黑如漆,光润如玉,以水润之,则金星自见,干则无迹,极能发墨,用久不退,在歙之上,端之下岩石可并也。浙之衢石,黑者亦佳,多不发墨。他如黑角砚、红丝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皆出山东。水晶砚发墨如歙。蔡州白石砚、浮盖山仙石砚、丹石砚、唐州唐石砚,宿州宿石砚、吉州紫石砚、淄州黄金砚、金雀石砚、青州石末砚、熟铁砚、紫金石砚,用不发墨。青石砚、蕴玉石砚、戎石绛石砚、淮石砚、宁石砚、宣石砚、吉石砚、夔石砚,如漆发墨。明石砚、万州磁洞石砚、相州铜雀瓦砚、未央宫瓦头砚、柳州柳石砚,出龙壁下;成州成石砚,出栗亭。泸砚、潍砚、南剑州鲁水砚、宿州乐石砚、虢州澄泥砚、登州驼基岛石砚、归州大陀石砚、江西宁府陶砚(形肖铜雀)、高丽砚(上凿花巧)、梁公砚、银砚、铜砚、砖砚、漆砚、蚌砚、磁砚,砚之出处不可胜纪。众砚中龙尾发墨,池水积久不干。端溪美恶俱能发墨,中有受水燥湿之别,罗纹过于龙尾。铜雀砚沉水千年,原质亦细,故易发墨不甚燥,亦不坏笔,他则无足议也。唐之澄泥砚,品为第一,惜乎传少而今人罕见。

《燕闲清赏笺》论砚中除了列端石和歙石,还列有《四库砚笺》卷三“记砚石”以及《欣赏砚谱》“砚名”中的绝大部分条目。此外,《事林广记》中记有《欣赏砚谱》中未列的砚名两种;《燕闲清尚笺》记有《四库砚笺》和《欣赏砚谱》中均未列出的砚石或砚名四种。对比如表3-5、3-6所示。

表3-5 记砚石对比

表3-6 砚名对比

驼驼

毋庸置疑,高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了高似孙《砚笺》的部分原文,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燕闲清尚笺》中列端歙之外的其他砚石凡四十二种,砚名凡二十六种,仅“浙之衢石、未央宫瓦头砚、梁公砚”这四种不在《四库砚笺》和《欣赏砚谱》之列,而此四种是否为《四库砚笺》《欣赏砚谱》所缺遗条目,则尚待论证。但对比《燕闲清尚笺》《四库砚笺》和《欣赏砚谱》这三方文献,发现《燕闲清尚笺》记有“歙石有龙尾、金星、峨眉、角浪、松文等名”,且其他二十四例条目与《欣赏砚谱》中的“砚名”条目相吻合。成书于南宋的《事林广记》中则列“砚名”二十八种,囊括了《欣赏砚谱》中的所有种类。《燕闲清尚笺》相对于《事林广记》仅缺“豆斑”和“角石”两种砚名条目。《事林广记》为南宋百科类文献,比较接近高似孙的生活年代。而《文房四考图说》古砚考中的记录最为完整,条目凡三十种,不但包括了其他文献中遗漏的且非常重要的端溪“子石”“鸲鹆”和“绿条”三种砚名,而且砚名的出处分类也非常明晰,唯一缺失的是“紫石砚(出吉州)”一条。《事林广记》记录“紫石砚”的顺序和《文房四考图说》“子石砚”的顺序一致,又古代有“子石”讹传为“紫石”之说,故也不排除此处“紫石砚”为端溪“子石砚”三种的可能。但考北宋唐询《砚录》开始,其他如南宋曾慥《类说》、南宋李之彦《砚谱》、南宋杜绾《云林石谱》诸多文献也多有记载“吉州紫石”,甚至在高似孙《砚笺》的记砚石中也列了“吉石砚”。因此保守推断:在高似孙《砚笺》中,砚名“吉州紫石砚”和端溪三种“子石砚”同时存在。

以上可证,高似孙《砚笺》卷三中确实存在“记砚名”一节,通过四部文献的信息叠加,可证高似孙《砚笺》卷三的条目,应大于或等于上述文献所列条目的合集。

3.4.2 涤藏砚法

高濂《燕闲清尚笺》记“涤藏砚法”一节,与《四库砚笺》中的“涤法”一节雷同。区别在于,高濂用自己的语言将高似孙《砚笺》的“涤法”复述了一遍。

3.4.3 高似孙砚笺诸式

《燕闲清尚笺》列“高似孙砚笺诸式”凡三十八种,因无砚图,同为残本片段。但《燕闲清尚笺》所载却是目前所知记高似孙《砚笺》砚式最多的文献。

3.4.4 本节结论

从《燕闲清尚笺》论砚的三节文字来看,高濂能详细地复述《砚笺》中所列砚石、砚名、涤法,并明确记录“高似孙砚笺诸式”三十八种。综合以上信息,可推证高濂的《燕闲清尚笺》是依据于高似孙《砚笺》的残卷资料进行摘录整理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3.5 《四库砚笺》底本

四库提要考证,南宋高似孙所著《砚笺》,流传到乾隆时期已是一个残本。四库提要和正文中的砚式数量不对应,也证实了收录四库时的《砚笺》底本,不但佚失了砚式图例,并且砚式名称也已残缺不全,四十二式仅存二十四式。即便如此,四库本《砚笺》也是相对最为完整的一部残卷。

经对比,四库本《砚笺》与楝亭藏书本《砚笺》的章节和内容完全相同。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将其所藏“世不经睹”的十二种古籍刊刻出版,称楝亭十二种,目的是“发潜阐幽,以广其传,沾逮来学,使藏书得到更广泛的利用”。而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才开始征书,故可证四库《砚笺》的底本即为楝亭藏书本。

3.6 本章结论

本章结论如下:

(1)《四库砚笺》为高似孙《砚笺》较为完整的第一残本;

(2)《欣赏砚谱》为高似孙《砚笺》的第二残本;

(3)《说郛砚谱》为高似孙《砚笺》的第三残本;

(4)《燕闲清赏笺》《事林广记》中记有高似孙《砚笺》的重要残段。

4. 砚图四十二式考辨

《四库大辞典》记:“是书(《砚笺》)成于嘉定癸未(1223)年间,前有自序一篇,文字隐晦、艰涩,难明其意。现存楝亭刊本、清钞本、《四库全书》本、日本文政六年江户刊本等。”此外,目前所见之《砚笺》,还有收录于丛书的《古今图书集成》本以及《丛书集成续编》本(见新文丰出版公司 《丛书集成续编》第90册应用科学类)。其中,清钞本、江户刊本受查阅限制未能对比。但经过四库本、楝亭刊本、《古今图书集成》本以及《丛书集成续编》本的文字对比,几个版本的“砚图”一节内容完全相同,故这几个版本应来自同一原始底本。

图3-19 《丛书集成续编》本与四库本《砚笺》对比

已知的清本《砚笺》均为残卷,“砚图”一节仅列二十四砚式的名称。而四库提要却考证“(《砚笺》)砚图一类,列四十二式”,其依据或有三种可能:

(1)四库编者据前人笔记或其他可靠文献,确认《砚笺》原文有四十二式,但因底本文字残缺,只能照录。因无文献支持,笔者暂不能证明这种假设;

(2)四库编者依据现有残本和其他关联文献,论证《砚笺》有四十二式;

(3)两种假设兼而有之。

4.1 《砚笺》各残本砚图对比

以《燕闲清赏笺》排序,将《四库砚笺》《说郛砚谱》《欣赏砚谱》以及《谢氏砚考》中的砚式进行对比,如表4-1所示。

表4-1 各文献砚式归类对比表

几份文献的砚式合集为四十一式,其中“凤池”砚式有两例,距四库提要所记砚图四十二式还差一式。

4.2 凤池砚考辨

高濂《燕闲清赏笺》中记有高似孙《砚笺》的三十八种砚式,其中出现了两次“凤池砚”,这绝不是誊抄失误。

图4-1 万历雅尚斋刊本

图4-2 四库全书本

4.2.1 《燕闲清赏笺》版本对比

目前所见高濂之《燕闲清赏笺》有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见《美术丛书》三集第十辑),以及明万历时期的雅尚斋刊本。其中,《美术丛书》本中不见“高似孙砚笺诸式”“续砚式”以及“奇砚图”。四库本与雅尚斋刊本中的“高似孙砚笺诸式”砚式名称和顺序完全相同,如图4-1所示。

可见,四库全书《燕闲清赏笺》“高似孙砚笺诸式”中的两个“凤池砚”名称,并非誊抄错误,而是据底本照录的。由于受战乱和社会变动影响,明代高濂(1573-1620)所见到的高似孙《砚笺》已经是残本。高濂未录《砚笺》中的图例,最大可能就是图已佚失,仅余砚式的名称。多个版本中均记载两例“凤池砚”砚式,可证明传书者确定文字无误。根据这一现象,笔者推断,在高似孙《砚笺》原本中或存在两种类型的“凤池”砚式。

图4-3 《谢氏砚考》凤池砚

4.2.2 《谢氏砚考》的凤池砚式

清代谢慎修著《谢氏砚考》,收录前人砚式图、奇砚图凡四十例。其中,也有两例“凤池”砚式图谱,与《燕闲清赏笺》“高似孙诸砚式”中的两个“凤池”砚式遥相呼应。如图4-3所示。

4.2.3 晋唐多凤池砚

通常认为唐代有两种主流砚式,一种是璧雍砚,一种是箕形砚。分析表2-2不难发现,北宋的砚式图谱中没有“箕形砚”,不见类似箕形的“斧形砚”,也不见“凤池砚”,只有“风字形”。直到南宋叶樾《端溪砚谱》才开始出现“箕形”“斧形”“凤池”之称谓,并对“风字”“四直”和“秉砚”砚式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如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古样风字。北宋砚谱虽不列“箕形”和“凤池”砚式,但同为北宋的米芾却在《砚史》和《画史》中多次提到“凤池砚”。米芾《砚史》载:

“晋砚,见于晋顾恺之画者,有于天生叠石上刋人面者,有十蹄圆铜砚中如鏊者,余尝以紫石作之。有上圆下方、于圆纯上刋两窍置笔者。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见于晋人图画。世俗呼为风字,盖不原两足之制,谓之凤足。至今端州石工,以两眼相对于足傍者谓之凤足。凤之义,取五色英文,灿然成章也。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足狭长,色紫,类温岩,中凹成臼。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中亦成臼矣。参政苏文简家,收唐画《唐太宗长孙后纳谏图》,宫人于玛瑙盘中托一圆头凤池砚,似晋制,头纯直,微凸,如书“凤”字,左右纯斜,刋下不勒痕摺,向顶亦然。不滞墨,其外随内势简易。其后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已不逮古。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仁庙已前砚,多作此制,后差少。资政殿学士蒲传正,收真宗所用砚,与仁庙赐驸马都尉李公炤凤池砚,形制一同,至今尚方多此制。……唐墓中间有得如莲叶,中凹,两足,如凤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枣也。”

米芾《画史》载:

“晋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如以一花头瓦安三足尔。”

正如米氏《砚史》所述,“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世俗呼为风字”。对于同一样式,其称谓,或不尽相同。由于米芾(1051-1107)生活年代晚于唐询(1005-1064)和唐积(1066年前后)。米氏《砚史》《画史》记晋砚、唐砚以迄宋代形制之不同,对后世《砚谱》影响深远。或以米氏《砚史》、《画史》为界,米氏之前所著砚式图谱只列“风字形”,不列“凤池”“斧形”“箕形”。或早期这些砚式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只简单地统归为一类,称其为“凤字砚”,俗称“风字砚”。米氏之后,(南宋)所著砚式图谱,不但将“风字形”细分成“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和“古样风字”。还对风字砚的不同变形,又细分为“凤池”“斧形”“箕形”等砚式。

凤池,即凤凰池,即象形凤凰形池沼。唐代流行凤凰文化,上至国家层面(如大明宫正南门名为丹凤门),下至文人士大夫、黎民百姓,都热衷于以凤喻人,以凤作装饰,以凤美称事物。龙凤本是古代人类所想象出来的事物,其在不同时代的形象亦不尽相同。同理,所谓的龙沼凤池,其表现手法也不会存在定式。如米芾所述,唐代箕形凤池砚或分为三种形式:

(1)顶及左右均不折痕;

(2)顶不折痕、左右折痕;

(3)顶和左右均折痕。

三种形式,如图4-4、4-5、4-6所示。

4.2.4 宋代的凤池砚

随着时代变化,经典砚式也有所演变和发展。北宋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凤池砚式,米芾所谓“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砚面平坦,砚首洼下成池。砚池之形,或如篆体字的上部,如图4-7所示。这种类型,即为砚谱图中所记“凤池”砚式之一。

其对应的《欣赏砚谱》中的凤池砚式,如图4-8所示。

南宋叶樾《端溪砚谱》记述:“宣和初,御府降样,造形若风字,如凤池样,但平底耳。”由此可见,经典砚式也会随着时代审美,或官方的干预而不断推陈出新。而上行之,下效之,一旦新的砚式得到文人社会的认同,就会流行成一种新的经典。有王安石诗“玉堂新样世争传”,即可佐证。

图4-4 上及左右均不折痕

图4-5 上不折痕、左右折痕

图4-6 上及左右均折痕

图4-7 北宋凤池砚

图4-8 《欣赏砚谱》中的凤池砚式一

如果说,箕形凤池砚式主要表现在砚体上,即砚体是凤凰的抽象变形;那么,另一种凤池砚式则表现在砚池上,即砚池是凤凰的抽象变形。所以,《谢氏砚考》中出现的凤池砚式二(如图4-9所示),则是凤池砚的另一种创新,是以凤身抽象为池的砚式。也因此,有理由相信《谢氏砚考》中出现的凤池砚式二,即为《燕闲清赏笺》“高似孙砚笺诸砚式”中的第二种凤池砚式。

图4-9 凤池砚式二

图4-10 清代凤池砚

4.2.5 本节结论

高似孙《砚笺》中的两个凤池砚式,可理解为一种是以砚身呈凤字形或风字形,砚首下洼成池的砚式;另一种则是以砚池抽象呈凤凰形的砚式。也由此可证:《燕闲清赏笺》中记述的“凤池砚”重复砚式并不重复,其砚图即为《谢氏砚考》中的两例“凤池砚式”图。

4.3 试补琴砚

根据类比推论,以上几份文献的合集凡砚式四十一式,即为高似孙《砚笺》砚式。那么,距四库提要所记四十二式还遗缺哪一砚式呢?《四库砚笺》的“砚图”注“录其近雅者”,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宋代,文人化的社会取向注定了砚台追求高雅的风格。由于经典具有传承性,最后一式,会不会就在北宋以来的所有砚式列表之中呢?

表4-2 各文献砚式归类对比表

如表4-2所示,类比所有砚谱文献后,笔者试补高似孙《砚笺》所缺遗的第四十二为“琴样砚”,依据以下两点理由:

(1)《说文》记:“琴,禁也。”《白虎通》记:“琴以禁制淫邪,正人心也。”古人用琴棋书画来表现文化修养,琴为之首。琴有九德,是君子之器,象征正德,论文房雅器,非琴莫属。

(2)类比北宋砚谱文献《端溪砚谱》《歙州砚谱》和《砚录》中均列“琴砚”,明代《燕闲清赏笺》续砚式首列“琴砚”,清代的《谢氏研考》中记琴砚图。然而,恰恰在已证高似孙《砚笺》的残卷文献《四库砚笺》《欣赏砚谱》《说郛砚谱》和《燕闲清赏笺》“高似孙砚笺诸式”中均未列“琴砚”。高濂据残本不见的砚式自然不能列录,而在“续砚式”中却首记“琴砚”。

据“经典具有传承性”这一常识,推论琴砚为《砚笺》四十二式之一,当之无愧。

4.4 试改斧砚图

《欣赏砚谱》和《说郛砚谱》中列“凤池”和“斧形”砚图如下,两种砚式图样式几乎一样,没有明显的区别特征。盖誊抄者依样画图,有所偏差。考米芾《砚史》所载“如书‘凤’字……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据米史所述,斧形砚应为凤字砚的一种变形,最明显的特点是“穹高腰瘦,刃阔如钺斧”。《欣赏砚谱》中的“凤池”和“斧形”砚式几乎一致,“斧形”砚式更没有突出“穹高腰瘦”和“刃阔如钺斧”的特征。如图4-11所示。

参照新见唐宋砚类似“斧形”砚实物,在原图基础上拟作修改如下:

图4-11 凤池与斧形砚图

图4-12 斧形砚式

4.5 院砚或为阮砚

《四库砚笺》及高濂《燕闲清尚笺》中记有“院样”砚式,在《说郛砚谱》和《欣赏砚谱》中未列。“院”的篆文,由和构成。阜,盘山的石阶,代表高山。完,代表安宁无扰的居所。《康熙字典》注:“《说文》坚也。《玉篇》周垣也,亦作寏。《增韵》有垣墙者曰院。”院的本意指围墙,后指有围墙的院子、房屋。此外,在旧时院也指官署。因《四库砚笺》和《燕闲清尚笺》仅记有砚式的名称,没有图例,所以不能确认“院样”砚式的具体形态。

除《砚笺》外,宋代其他砚谱中未见“院样”砚式。而在南宋叶樾《端溪砚谱》中却记有一款“阮样”砚式。

图4-13 《四库砚笺》砚图

图4-14 百川学海本《端溪砚谱》砚式

图4-15 阮

阮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形似月琴。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阮咸”。宋太宗赵光义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称为“五弦阮”,阮之名始称于此。

一方面,“院样”的具体形象无从考起;另一方面,同为南宋的叶樾《端溪砚谱》中列有“钟样、琴样、琵琶样、腰鼓、阮样”五种乐器样的砚式,高似孙《砚笺》砚图注“录其近雅者”。同时,“阮”字与“院”字的字形非常相近,不能排除古籍有抄录瑕疵。此外,近年新见唐宋砚中出现类似“阮样”的实物。因此,笔者推测存在“院样砚”或为“阮样砚”的可能性。

罗振玉、王国维开创的“罗王之学”,结合古代典籍与实体文物进行“二重证据法”治史学和经学,以完成史料之整理与历史纪载之修正的任务。由于古史研究中“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分歧,二重证据法亦成为两派争论的焦点而备受关注。笔者观点,可以“罗王之学”作为理论依据,尝试传统方法与近代科学相结合,以文献和文物二重考证《砚笺》之砚图。笔者在此只提出设想,不作本文论述之重点。

4.6 本章结论

如图4-16所示,《四库砚笺》记砚式24种,《说郛砚谱》15种,《欣赏砚谱》23种,《燕闲清赏笺》38种,《谢氏砚考》20种。其中,《燕闲清赏笺》记录砚式最多,《四库砚笺》和《说郛砚谱》分别为其子集。五者的合集凡四十一砚式,再加推论出的“琴砚”砚式一种,共同组成四库提要所记高似孙《砚笺》的砚图四十二式。

综上所述,类比推论高似孙《砚笺》砚图四十二式即为:

凤池砚、玉堂砚、玉台砚、蓬莱砚、辟雍砚、房相砚、郎官砚、风字砚、人面砚、曲水砚、八棱砚、四直砚、莲叶砚、马蹄砚、凤池砚、圆池砚、玉环砚、舍人砚、水池砚、大师砚、东坡砚、都堂砚、内相砚、葫芦砚、只履砚、双履砚、月池砚、方池砚、斧形砚、扁池砚、铭雀砚、端明砚、圭砚、鼎砚、院砚、天砚、蟾砚、鏊砚、笏砚、瓢砚、璧砚、琴砚

图4-16 砚式合集

5. 试补高似孙《砚笺》

前文已证,《四库砚笺》《欣赏砚谱》和《说郛砚谱》均为高似孙《砚笺》的残本,其中《四库砚笺》相对较完整。同时,《燕闲清赏笺》《事林广记》《文房肆考》和《谢氏砚考》中均含有高似孙《砚笺》的重要片段。根据前文类比推论,以上几个残本的合集更接近与高似孙《砚笺》的原本。各残卷关系,如图4-17所示。

本章以《四库砚笺》为基础,据各残卷和相关文献试还原高似孙《砚笺》的缺遗部分。

图4-17 《砚笺》残卷关系图

5.1 试补卷一砚图

◎砚图

(砚之样制不一,今录其近雅者,端歙砚并同。)

凤池砚、玉堂砚、玉台砚、蓬莱砚、辟雍砚、房相砚、郎官砚、风字砚、人面砚、曲水砚、八棱砚、四直砚、莲叶砚、马蹄砚、凤池砚、圆池砚、玉环砚、舍人砚、水池砚、大师砚、东坡砚、都堂砚、内相砚、葫芦砚、只履砚、双履砚、月池砚、方池砚、斧形砚、扁池砚、铭雀砚、端明砚、圭砚、鼎砚、院砚、天砚、蟾砚、鏊砚、笏砚、瓢砚、璧砚、琴砚

玉堂

扁池

斧形

玉台

辟雍

瓢形

圆池砚

凤池砚

玉环砚

八棱砚

舍人砚

水池砚

太师砚

内相砚

都堂砚

铭雀砚

端明砚

葫芦砚

方池砚

方池砚

只履砚

双履砚

东坡砚

琴样砚

四直砚

凤池砚

5.2 试补卷三砚名

◎砚名

龙尾砚、金星砚、罗纹砚、蛾眉砚、角浪砚、松纹砚、豆斑砚(并歙州研之异名,其石皆出于龙尾溪,金星尤贵。)

红丝砚、黑角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并出东州,唐彦猷作红丝研自为天下第一焉。)

子石砚、鸲鹆砚、绿条砚(并出端溪,咸是子石。凡端砚总以子石为极品,犹璞中之玉,无有不羡者。鸲鹆绿条,就其眼与纹色而异其称,亦是子石。)

黄金砚、金雀石砚(并出淄州)

熟铁砚、石末砚(并出青州)

磁洞砚、悬崖金星砚(并出万州)

古瓦砚(出相州,即铜雀砚也。)

鲁水砚(出南剑州)

乐石砚(出宿州)

绿石砚(出洮州)

角石砚(出绛州)

澄泥砚(出虢州)

大沱石砚(出归州)

鼍矶岛石砚(出登州,有金星雪浪者佳。)

石末砚,受墨而费笔。龙尾得墨迟,而久不燥。罗文石起墨过龙尾,端溪龙窟岩紫石又次之。古瓦类石末它无足议。

5.3 试补卷四砚铭

◎家藏古砚铭 并序(唐子西)

砚与笔墨盖气类也,出处相近也,任用宠遇相近也,独寿夭不相近也。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计,砚之寿以世计。其故何也?其为体也,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夭乎?其为用也,笔为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夭乎?吾于是而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或曰:寿夭数也,非钝锐动静所制,借令笔不锐不动吾知其不能与砚久远也。虽然宁为此而勿为彼也。铭曰:

不能锐,因以钝为体。

不能动,因以静为用。

惟其然,是以能永年。

◎鼎砚铭(苏子瞻)

鼎无耳,盘有趾,鉴幽无光几不倚。旸虫陨羿丧厥喙,羽渊之化帝祝尾。不周偾裂东南圮,黝然而深维水委。谁乎为此昔未始,戏铭其臀加幻诡。

6. 本文结论

本文结论:

(1)《四库砚笺》是高似孙《砚笺》较为完整的残本;

(2)《说郛砚谱》是高似孙《砚笺》残本之二;

(3)《欣赏砚谱》是高似孙《砚笺》残本之三;

(4)《事林广记》《燕闲清尚笺》《谢式砚考》和《文房肆考图说》载有高似孙《砚笺》的重要片段;

(5)高似孙砚图四十二式为《四库砚笺》《欣赏砚谱》和《燕闲清尚笺》所载砚图的合集,《谢式砚考》部分砚图作为补充和侧证。

猜你喜欢

四库文献
从《四库全书》到“四库学”
层裂化、碎片化、边缘化:百年四库学景观论略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四库学研究专辑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
《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