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村落 诗意栖居的风水宝地
2018-09-18文图
文+ 图+
徽州村落最令人魂牵梦绕,充满了诗情画意,其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上。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是“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因此,在村落的选址上,徽州人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所谓“无村不卜”,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这就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
“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村落的整体要求。徽州村落在总体上更强调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通过与山水自然的亲切拥抱,村落既宛如城郭,也宛如园林,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水乳交融的完美典型。曾有人考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徽州村落的面貌为蓝本的,甚至在黟县还发现了陶氏宗谱,那里至今仍居住着陶氏后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景观在徽州随处可见。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断言,就景色与民风民俗而言,徽州村落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宏村:徽州村落的典型代表
风景秀美的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含波光潋滟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为汪姓聚族而居之地。这里山水俱佳,是块风水宝地。所以,当汪姓六十六世祖汪彦济前来察看时,当即决定在这里定居了。起初,他们在雷岗山下建了一座号称“十三楼”的房子,一家老小都住在里面。后来,随着人丁增加,村子便不断扩大,形成了几百户数千人的规模。
尽管宏村依山傍水,人口有所增加,但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却不断遭到火灾的侵扰。在这种情况下,宏村人觉得有必要请风水师来指点了。
对于风水,宏村汪氏当然是重视的。其实不仅仅是汪氏家族,每个徽州家族都有着浓郁的风水观念。自元代之后,全国风水文化的中心就从江西的赣州转移到徽州。明清时期在江南甚至全国,拿着罗盘神秘兮兮看风水的,不少是徽州人,尤其是徽州婺源人。在这些风水先生当中,较多的是落第的文人,他们仕途不顺,便研究《周易》,研究堪舆地理之学,他们不仅从中找到了谋生的手段,更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左右页图:图为黟县宏村,始建于南宋,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整个村落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经常云蒸霞蔚,有时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人请到的是休宁县城海阳的风水师何可达。何可达来到了宏村后,先是跟宏村的居民大谈了一番风水理论,比如“商家门不朝南,征家门不朝北”之类,因为商属金,南属火,火能克金,故而不吉利;征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商、征,实际上都是徽州商人或移民的代称。然后,何可达又说了一通墓地选择的要素,他引用了程颐所说的“五患”,“五患”是什么呢?就是在选择葬地时,使该地他日不为道路,不为城廓,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压,不为耕地所及。何可达还搬出了朱熹的一套理论:坟地要“安固久远”,“使其形体全面神灵得安”,如果“择之不精,地之不吉”,那么“子孙亦有死亡灭绝之忧”。
风水师何可达宣扬了一番大道理后,便开始行动了。他手里拿着一个万安罗盘,在宏村和附近的山野里东测一下,西测一下,然后就回家去了。回家后过了很长时间,何可达又来到宏村,给宏村人弄出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是仿照“牛”形设计的。牛是农业社会的图腾,当时的人们认为把村庄建设成为牛形,日子会平平安安、和和美美的。另外,农业社会里的人谁不喜欢牛呢,住在牛形村庄里,他们会觉得踏实、亲近。于是,宏村便按牛形来设计了。根据何可达的指点,以及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村民先在村中那口仅有的天然泉眼处,掘出了一块半月形的水塘,取名为“月沼”。然后水接上游,引出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流淌,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这样一来,山涧之水便顺坡而下,清澈的山水从每户人家的门口经过,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民宅的防火。
何可达让宏村初具雏形。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宏村人仍然按照他的设计进行填充。到了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由于宏村人口的增加,村中月沼蓄存的“内阳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了,宏村人又集资倡导,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四周砌石立岸,建成南湖。其间,宏村人不断进行道路、水系、建筑、绿化的综合规划建设,傍着水系垒建民居。此后,宏村人又在村西虞山溪上,架起了4座木桥,作为“牛脚”。在村口,种植了两株树,一株为红杨,枝丫似伞,盘曲交错;另一株为银杏,树状如剑,直刺天穹——至此,一个所谓的“牛形村落”形成了。从宏村水系结构上看,整个村落的水渠、水圳、池塘等刚好构成一个类似于牛的消化系统的形状。“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傍着泉眼挖掘的半月形的月沼就是“牛胃”,涓涓流向各家各户的水圳为“牛肠”,当地人还根据水流的粗细,将月塘以上部分的水圳称作“牛小肠”,月塘以下部分称为“牛大肠”,至于村南的南湖就是“牛肚”,而众多的古民居,成了“牛身”。
就这样,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乡村,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画笔添彩,慢慢成形,趋于完美。如今的宏村尚有居民300多户1000多人,村子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140多栋,2000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的人们大都认为,宏村最大的特色,在于牛形水系设计,它不仅便于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而且还有着预防火灾、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作用。一些中外建筑学家更是感叹:在400多年前,徽州人就能建造出这样的水系,把水源及其周围的一切安排得如此合理、巧妙,为世所罕见。
左右页图:西递村与宏村齐名,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因村边有水西流,古时设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
唐模村:“全村同在画中居”
在古代徽州民间风水意识中,尤其注重“水口”。在徽州村落中,水口的建设,呈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性。水口,指的是古村落所具有的水源流出、流入的地方。大凡百年以上的古村落,都有精心规划、设计的水口,水口一带,往往是一个村落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也是古民居群体、村落的咽喉。它不仅是村落重要的组成要素,也是村落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进入到水口边上,也就是进入该村的地界了。
江南多水,也多情多柔。临水而居,与水朝夕相伴,是徽州人在生产与生活上的选择,也是在精神层面的诗意追求。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财富的象征。徽州人不仅视水口有着出入口的功用,还将水口与他们的命运、前程等联系在一起,注重从文化上甚至是从“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
举例来说,歙县许村的形状,像一只临水的葫芦;绩溪湖里村像新安江边的一尾鲤鱼;黟县的宏村则是模仿农业社会的吉祥物牛的形状来设计的;婺源的汪口像水面上的一面荷叶;泾县黄田的洋船屋则是一艘高歌猛进的船;旌德的江村坐落在金鳌山下,像一头巨大的鳌……至于曾被朱熹称为“徽州第一村”的呈坎,则是按照《易经》里的“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学说布局的,依山傍水,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宛如一个八卦迷宫。
歙县唐模村便是这样一座沿溪水而建的美丽村落。之所以叫“唐模”,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村里人曾自豪地宣称,即使在盛世唐朝,这个村落也堪称模范。的确,无论是从村落的布局上,还是洋溢的情调上,这座村子在徽州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村口矗立着一座八角古亭和几株参天大树,八角亭之后,是一座三间三层、四柱冲天的石牌坊。这是当年为旌表该村进士许承宣、许承家的“同胞翰林”而建造的牌坊。康熙年间,许氏兄弟二人双双中进士,一授编修,一授庶吉士,故有“同胞翰林”之称。沿着道路往村里走,两旁绿树成荫,绿草如茵,走上半里路左右,就可以看见一个漂亮、幽静的湖泊,这就是在徽州有些名气的檀干园。
这座公共园林的建立是因为徽商。据说清代初期,唐模有一家姓许的典当商,在苏浙经营着几十家当铺。家中的老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一直想看看西湖的模样。孝顺的儿子于是斥巨资挖塘成湖、垒坝成堤、叠石栽花,在湖中修建了白堤、玉带桥、湖心亭和三潭印月等风景,建成了一个“小西湖”。站在堤畔塘隈,抬眼望去,湖中荷叶亭亭玉立,小桥曲径通幽,亭榭池沼,石栏花径,真是别有一番西湖的情景。
在檀干园,有很多楹联层出叠见,有一副长联充分表达出了当地人的居住理想:“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瀑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好一个“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在外奋斗的徽州人,一旦回到山清水秀的家乡,面对眼前的鲜花、小鸟、野草、池塘,该是怎样一种心花怒放、轻松愉快!疲惫和紧张消失了,健康和宁静重现了,道德和精神也随之回归。对于衣食无虞的回乡徽商来说,生活在这样的天地之中,无异于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徽州,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青山逶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的水口,棹楔峥嵘的牌坊,粉墙黛瓦的民居,“钩心斗角”的祠宇,桥吐新月,塔摩苍穹……
左右页图:图为歙县唐模村,始建于唐朝,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闻名遐迩,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左下图为檀干园边上的一株百年古槐树。
渔梁村:“徽州八景”之一
渔梁,离歙县县城三里,是练江边的一个小村。
在这里,老街一如既往地寂静,半华里长的古街,青石铺成的路面泛着古意。街道两旁,一色的粉墙矗立,一色的鸳瓦鳞鳞。
河的中央,就是那座著名的渔梁坝。不知是地方因坝而得名,还是坝因地方而得名。坝横亘在练江之中,虽说是青石筑成,但现在已呈黑色了,那是一种岁月的底色。渔梁坝建于宋朝,当年,它是练江上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不仅能保持练江的航运,而且还可以引江水灌溉附近农田,对于防洪也起到一定作用。渔梁坝构建之精巧,让人匪夷所思。清人吴苑在《重建渔梁坝记》上说,徽州民间“相传(渔梁)水厚则徽盛,水浅则徽耗”。因此,渔梁坝似乎一直具有特别的意义。
坝的存在给渔梁增添了一道美丽的景观,斜阳西照、渔舟唱晚时,这坝看起来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古朴有力,富有质感。实际上不仅是古坝,渔梁的一切都给人这样的感觉。尤其是这里的老人,他们态度安详、举止沉静,那是岁月磨砺的结果,当然,岁月也磨砺出了他们的麻木,他们的知天认命,他们的屈辱和隐忍。这些都是人生无是无非的馈赠。
当年,渔梁曾是新安江水路一个重要的码头,是徽州通往江浙一带的货物集散地,桅樯如林,川流不息。据说,旧时的渔梁,街道长达二里路,远远长于现在的小街,当时的街道也十分热闹,两旁都是酒店、客栈、商店,徽商等往来的客人云集于此,妓女在街边招徕,一派繁华兴旺的景象。当年徽州有八景,“渔梁送别”就曾被列为一景,但它指的不是当地的兴旺情景,而是指在渔梁送别自己的亲人的悲壮场面。时人有诗描绘道:“欲落不落晚日黄,归雁写遍遥天长。数声渔笛起何处,孤舟下濑如龙骧。漠漠烟横溪万顷,鸦背斜阳驻余景。扣舷歌断频花风,残酒半销幽梦醒。”这样的诗是有着丰富意象的:晚日、归雁、渔笛、孤舟、漠漠云烟、鸦背、斜阳、残酒、幽梦等,无一不是在诉说着离别的伤感。毕竟,在当时,从商不是阳关道,只是背井离乡的“奈何桥”。
左右页图:左图为渔梁村。明清时期,因紧靠新安江,渔梁村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右图为万安镇全景和吴鲁衡罗经老店。
从前,徽州人下江浙,既是谋生,同时也意味着被主流思想所抛弃,一切都具有某种悲壮的意味。这样的状况有点像是“背水一战”——徽州人走出去的时候,都是身背干粮,虽然没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然,但身负亲友的嘱托,也背负着家族的希冀,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当年的徽州,有一首《水程捷要歌》广为流传,它描述了沿着渔梁下新安去杭州的情况:“一自渔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有。九十严州府,钓台桐庐守。橦梓关富阳,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
当小船驶离渔梁后,新安江变得开阔了,两岸不断变换巨幅风景画,炊烟袅娜,莺飞蝶舞。一阵春雨飘来,便能看到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石拱桥,能看到划入梦境的乌篷船,能听到雨打在油伞上极富音乐美的节奏……这样的幻觉,在那种凄凉的氛围中,或许会让人略感欣慰吧。
万安镇:中国罗盘之乡
万安一直是有着精气的地方。有精气,是指这个地方气韵深厚,而这也是风水之气韵。
这个距离休宁县城约两公里的小镇,整体上看起来显得特别灵秀:在它的正前方,一座小山拔地而起;在山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宝塔。优美的横江从镇的南面穿过,由西向东,划成一道优美舒展的弧线。弧线的边上,由清一色的红砂石和白墙黑瓦高低错落排列而成。
自古以来,万安一直是徽州的名镇,曾有着“小小休宁县,大大万安街”的说法。万安古街,在当年的徽州也相当有名,它长2.5公里,街道两旁的店铺和作坊鳞次栉比,像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过去,万安街不单单是一条商业街,还是休宁至徽州府这条古驿道的重要路段,平日里商旅行人、官府差役往来穿梭。民国时期,这里就有日用百货、南北杂货、糖果、笔墨纸砚、酱油酱菜、豆制品、刻字、罗经等店铺200多家。
因为古风悠悠,现在的万安显得很是特别。万安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从古到今,它一直是徽州历史上的罗盘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罗盘之乡。
当年,这里活跃着很多风水先生,他们一天到晚抱着罗盘,应邀到处给人看风水。徽州的风水观念一直是有传统的,徽商携带大笔金钱回乡,大兴土木,无论是从意义还是审美上,都有很多要求和讲究,在村落和墓葬的选址以及动土等方面,都有很浓郁的风水观念。万安最出名的,便是生产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罗盘。
万安罗盘按盘式可分三合盘、三元盘和综合盘三种,按直径分有十一种规格。万安所产罗盘,设计独特、选材考究、制作精良、品种齐全,被奉为罗盘正宗,人称“徽罗”“徽盘”。而在当地,罗盘的专业说法是“罗经”,对风水先生的尊称则为“罗经师”。2006年初,万安罗盘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万安历史上的罗盘店铺和作坊中,有一家店面叫“方秀水罗经店”。在这家罗经店里,曾有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和五六个学徒一道,跟在方秀水师傅后面学习技艺。几年下来,由于这个孩子天资聪明,学习勤奋,很快脱颖而出。这个孩子就是吴鲁衡。吴鲁衡在掌握了罗盘制作的技艺之后不久,就单立了门户。吴鲁衡店面开张后,由于制作的罗盘精确美观,很快与方秀水罗经店分庭抗礼。1901年,万安罗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当时选送的就是“吴鲁衡”牌罗盘。
在万安古镇,我们见到了“吴鲁衡”罗盘的传人詹运祥。当年,詹运祥是作为吴家上门女婿获得继承权的,追溯起来,他算是吴鲁衡的第六代传人。万安罗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和技艺手法有严格要求。
左右页图:清朝歙县人程且硕在《春帆纪程》中写道:“……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这无疑是对徽州村落的真实写照。
要想制成一具罗盘,一般要经过八道工序,首先要精选特等木料“虎骨木”。“虎骨木”学名“重阳木”。詹运祥介绍说:“刻罗盘一般我们用两种木质,一种是‘虎骨木’,另一种则是银杏木。这两种树木质比较细韧,而且墨写上去不会洇开,很清楚,很好看,盘面不变形,油漆出来的字也很清晰。”制作罗盘的步骤是这样的:先精选好“虎骨木”,制成罗盘毛坯;然后将毛坯车圆、磨光,并挖好安装磁针的圆孔;随后在上面画格和书写盘面,按太极阴阳、八卦二十四爻、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和365周天依次排列,按秘藏图谱刻画书写;接着熬炼桐油并抹在罗盘上;最关键的是安装磁针,这往往是绝活,它一般由店主在密室内单独操作,从不示人。
詹运祥说:“最难掌握的是组装磁针。一点不能有偏差,偏差了,盘面上的整个度数都会不准,以后这个盘就不能用了,就算是废盘。这是分金,之后就是写字,一般盘面上的字不能写错,你写错了哪能使用呢?就不能用了。装针,指南针装上去之后,除了针对准以外,还要灵活,不褪磁。再就是使用寿命要长,还得保证针的精确度、灵敏度。”
吴鲁衡是在他60岁那年过世的。据说吴鲁衡的墓址,是当时一位最知名的风水先生握着吴鲁衡亲手制造的罗经为他选定的。吴鲁衡的墓地就在万安老街河对岸,也就是现在的万安钟塘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一辈子与风水打交道的吴鲁衡来说,横江边上的这一片土地,才是他心中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