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25岁,葬于75岁
2018-09-17
无意间看到了Steve Cuns的动画短片《In the Fall》,短短一百秒却戳破了残酷现实,短片中的主人公从高楼坠下的那一瞬间像电影回放一样过完了他这一生,却发觉许多年前的自己就早已经“死”在格子间里,已然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他就这样在最后消失的瞬间遗憾了自己的前半生……
死亡—直是我们很难敞开心扉讨论的话题,记得在大卫伊格曼的《生命的清单》里有这样一段话: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死亡,是在你身体的机能停止运转之时,也就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重死亡是在你的身体被运送到坟墓中的时候,通过葬礼,从此你的社会关系网就消然离去:第三重死亡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们提及,证明在这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彻底把你忘记,从此整个世界和宇宙都与你无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野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我记得富兰克林说过:“有的人在25岁的时候就死了,只是在75岁才被埋葬罢了。”听起来会有些悲悯,十几岁的时候,或许谁都有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谁都是满怀理想的有为少年,而25岁的死亡或许是源于自己过早地适应了自己的舒适圈,没有灵魂地重复地过着每一天。如果你正处在20岁到25岁的年龄,那么三年后,十年后你还是现在的你吗?当你有—天发觉,过了这个年龄,之后的日子只是影子时,或许你就要开始警惕那些余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是否只是你前半生的回放,或者重复。
徐崢在《我不是药神》大火后接受采访说:我很后悔的是,30多岁时太懒惰了,不够勤奋。再看看周星驰,都说他是孤独症患者,他的喜剧和他的生活是磁铁的两极,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喜剧领域的造诣,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如果香港还有查理.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他是怎么做到的,曾经同为无线出生的梁朝伟这样回忆和周星驰一起跑龙套的日子,周星驰总是最早一个起床,洗漱时对着镜子喊“加油”,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主角。而这个境遇后来被他投射到《喜剧之王》里,尹天仇对着大海大喊:努力,奋斗!这堪称周星驰的“自传”。而周星驰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一句电影中的对白“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成鱼有什么分别?”
所以请记住如果在你二十几岁,还有灵活的大脑和充沛精力时,你不懂得积累,实践,思考,你不懂得如何让自己成长,等你过三十四十,失去了年龄的优势和体能的优势,你会活得跟一条咸鱼没有区别。别让自己在尚还年轻的时代就早早进入死亡的墓穴中,而这个墓穴恰恰是自己刨制的。趁你还活着,还年轻,尽情去挖掘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去寻找更多你不曾尝试的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