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审视

2018-09-17李妍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规范文本

【摘要】从1984年首次颁布中小学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至今,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一直都是教育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国共颁布四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个文本有延续也有不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约着教师职业行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转型通过不断地修订有效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的分析,对制定其依据的解读,以及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發展历程,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体特征把握,以便更好地改进提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规范 文本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90-03

一、引言

文字的诞生为教育者传授知识活动提供了媒介。文字的各种史料记载,人类早期教育活动仅仅渗透在生产劳动中,随着社会生产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经验,脑力劳动逐渐从生产劳动分离出来,开始具备了从事文化教育的才能,为教师职业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者的从教活动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直至今日,21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高度的专业化,还越来越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沿革比较分析

从1984年至今我国共颁布四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有继承也有发展。

1.1984年首次制定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共有六条内容,有以下内容特点:

第一条提出四个“热爱”带有明显的国家政治色彩,尤其是提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要求,若没有达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但其他方面都合格的教师就是意味着教师职业道德不合格呢?

第二条对教师提出了总体性要求,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但有歧义的是教师遵循了教育的规律却与我国制定的教育方针有矛盾的情况出现,教师有违背职业道德吗?

第三条同样提出国家层面的政治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而提出教师要钻研业务,勇于创新。

第四条明确提出教师服务的对象,较为细致地提出如何对待学生,这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理想化,教师有压力。

第五条关键词为“守法”而且还要求教师处理好社会同事家长之间的关系。

第六条是对教师提出日常着装等礼仪规范。

1984年文本总体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执行教育方针。其次缺乏操作性,规范内容职业道德较为理想化。再而定位缺乏专业性,不细化,有待改进。但值得我们肯定的是本次文本给后续的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走上发展的道路。

2.1991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比1984年文本字数减少,有以下改动:

第一条把“热爱祖国”详细描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修改为“拥护中国共产党”更具合理化,84年第三条的政治要求调至本条,较为集中表明教师要遵守国家层面的硬性要求。

第二条简化为面向全体学生具体的八字要求:“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不再阐释.

第三条微调后文本更凸显对教师钻研业务的能力的看重,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第四条对象具化为“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替代“不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紧密的关系”,体现出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但警示意义消失。

第五条关键词为热爱学校,但关于教师与家长社会关系的结合共同育才的要求取消了,且全文也没有提到这些关系,有失妥当。

第六条只是微调,在本条加入“大方”的着装要求。

1991年文本总体微调,无大改,主要呈现三点:

(1)表述精炼

(2)尽量减少歧义。

(3)尽量用某个关键词带出该条款的主要内涵

3.1997年第三次颁布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文本扩充至八条,主要有以下改动:

第一条“依法执教”不仅与当时社会热点相呼应,还规定教师必须有底线伦理和法制观念;保留了马列毛思想,增加了与时代相符合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调整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与国家方针政策相一致,不得违背。

第二条与1991年文本对比,“执行教育方针”提至首条,国家更加重视教育,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删除遵循教育规律,强调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并对其做了具体描述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第三、四条是对1991年文本三四条进行了修改,表现为:(1)91文本的3、4条交换位置,重点强调“热爱学生”。(2)91文本面向全体学生具化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3)综合84年,91年文本,97文本否定了91年文本,再次回到84年文本“禁止”体罚学生的规范;详细描述热爱学生的具体内容:“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4)97年第四条是91年第三条,以“严谨治学”为关键词,钻研业务更精确为刻苦钻研业务并且具体提出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要求。

第五条关键词为团结协作,强化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谦虚谨慎。

第六七八条关键词为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分别以三条列出强化对家长的尊重,警示从教人员禁止出现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行为,以及前调为人师表,注重师德礼仪也是针对教育者出现的着装问题,语言使用不当所提出的要求。

1997年文本的总特征为以四字关键词为标题性,清晰易记;呈现继承和恢复84年的某几点;规范更加具体,更易操作;数量也从六条升至八条。

4.200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数量上回归至六条,主要有以下变化:

第一条不变的是对教师提出国家责任和公民意识的要求,变化的是不在提出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要求。

第二条关键词没变,但内容具化为要老师志存高远,乐于奉献,是以往文本中所未提及的。

第三条在关爱学生的前提下,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的道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具有崇高的师德精神,在危险面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四条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条是1997年文本6、7、8条的综合,以为人师表为小标题,要求教师廉洁从教、尊重家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第六条首次提出终身学习,产生背景是我国教育界20世纪出现对终身教范之中。

2008年文本呈现的总体特征保持关键词,但有微调及新加入的词;根据社会对教师形象的负评,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的具体要求;数量六条但字数减少更为精简但值得肯定的是相对以前文本更具于针对性,层次性。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呈现的总体特征

1.责任与义务凸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恪守义务可以使人变得高尚。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使义务感成为自己纪律这个极其重要品质的核心,缺少这种品质,学校就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我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教师的要求突出强调责任和义务,对教师的评判也在于其专业能力的责任及其义务是否尽责,以此为逻辑起点的中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较为关注责任和义务之间的实现与否,来评判教师是否合格。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责任就是教师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对学生、他人和社会之间应该尽到的责任,使命和任务。文本突出强调责任感,这也是一贯以来对教师的要求。责任感的确立可以调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冲突:有利于培养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巨大鞭策力量。文本也同时提及对教师应履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义务。教师义务在主观层面是教师在理解认识社会对教师的客观要求,自觉在教师的使命、任务或指责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心信念和意志。教师义务不仅是社会、教师主体用以调节教师行为的手段,也是从教师个人自身的责任、良心和荣誉的角度出发去履行应尽的义务。这也就是人民教师能够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呕心沥血为教育事业贡献自身力量的精神动力。

2.注重自我素养

教师这门职业从古至今都受到人的爱戴,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承载着社会和人民大众的厚望,同时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前途,因此学生和家长对教师都抱有很大期望,这种期望可让教师这种压力转变为一种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对待这门职业要通过不断地增强自身专业技术能力,追求责任感和认同感。

洛克在《教育漫话》说道,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这说明道德素养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时就较为注重教师的自我修养,由于没有制定相关具体的道德行为目标标准,因此规范执行重在教师从业人员的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觉悟与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的道德素养。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通过环境舆论和教师信念来维持的,并且在教师工作方式的独立性,更要求教师在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中高度的自觉性。高尚的师德不会自发产生,它是教师在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的结果。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给教师们规约的文本,强调自觉遵守并提升道德修养。

3.理想泛化,规则弱化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目前还处在宏观阶段,规范还较缺乏层次性。规范是教师的行为准则,用来调整教育实践中各种关系,进行师德评价,属于较高层次的准则,处于整个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有指导性和约束力。

纵观规范文本的内容进展,有理想向务实的趋势走向,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仍偏重理想化,欠缺现实性,不接地气。教师们则会产生距离感敬而远之,导致规范流于形式化。近些年来,问题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并向现实靠近。比如2008年文本显示的前五条内容有可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条例,以不……”的方式提出禁止要求,这些不式规范便于教师在工作中操作,约束教师的失范行为。我们不妨借鉴美国教育伦理规范化明确提出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和较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尤其是教师道德规则所占比重最大,它是一位称职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美国教师道德规则更加明确具体,在实践中也更具操作性。因其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各方面的表现,这种详细规定教师职业行为,并根据教师职业特殊性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修改规范。

4.规范时代特征明显

职业道德一经产生,就不仅需要随着行业本身发展不断地丰富,并且随着社会性套的变革不断地变化和革新。职业道德的存在与发展虽是相对独立的,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一定社会的阶级环境和时代条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演变修订,受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影响,每次修订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充分反映新形势下经济,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念不断进步,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依法执教、终身教育等理念搜是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如文本中的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条目就体现了当代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同事、尊重家长等规范条目则体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规范与时俱进在08年文本中专门列出一条相应时代精神;08年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的“范跑跑”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讨伐,6月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根据社会热点将“保护学生安全”纳入规范之中。时代性是规范的主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价值观念渐变,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历史中来,在变革中发展,修订规范时必然要考虑社会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J].江苏教育,1984.

[2]关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J]. 中小学管理,1991.

[3]杜瑞成,王环. 教师职业道德变化的审视与新规范探讨[J].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66-68.

[4]付志荣. 浅谈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J]. 师资培训研究,2004,04:58-62.

[5]黎琼锋. 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 教育发展研究,2007,01:35-38.

[6]周国华,刘贞华. 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伦理标准看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05:24-27.

[7]王毓珣. 中小學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然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4:40-43.

[8] 黄向阳.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导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

[9]王艳. 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4:34-36.

[10]邱伟光. 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 思想理论教育,2008,18:9-12.

作者简介:李妍(1994-),女,汉族,籍贯:河南濮阳,在读研究生,湖北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规范文本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规范汉字书写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组织参加CCS“新公约、新规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