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理解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思考

2018-09-17陈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学

陈粲

【摘要】在哲学解释学语境中,理解包含了两个重要性质:理解的绝对性和理解的相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必定包含一种解释活动—教学讲解。一方面,教育者想要使受教育者清晰领会自己的教学内容,必须深刻领会理解的性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要想更好的接受教学的内容,也必须对教育者的讲解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并把握理解的性质,有助于推动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理解的绝对性 理解的相对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96-02

教育和解释的联系自古有之。从古希腊的教育实践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对诗的解释到当今对于各学科知识的教育传递,教育和解释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而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对于教学,或许我们可以这么定义:教学的过程意味着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因此,如何讲解以至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们们必须考虑到理解过程中的误区,防止理解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一、理解的绝对性及其局限性

絕对主义解释学主张理解可以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完全准确的把握,主张理解过程的封闭性。一切事物都可以看作是凝固的、僵硬的,否认事物的流动性、可变性,否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客观必然性。否认理解的绝对性是理解过程中的无数相对认识所构成。并且主张理解可以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完全准确的把握,认为理解的过程可以被完成。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完全否定了理解过程中的相对性部分,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合理的。由于每个人的前概念、前结构和图式不可能完全等同,时间、地点以及历史条件等的差异性以及解释学循环的开放性,试图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完全准确的把握似乎并不可能。

二、理解的相对性及其局限性

相对主义解释学主张理解的意义不是把握文本的意义而是为文本创造意义,对文本的各不相同的理解都具有合法性,否定文本对象的确定性、客观性,否定文本有自身独立的、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从而认为把握文本意义是不可能的。正如伽达默尔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理解不可能达到与被理解者的完全的符合”。我们认为,相对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割裂事物的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认为相对只是相对的,相对中并无任何绝对的东西,否认了事物在一定界限内的质的确定性,把事物都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东西。事实上,理解的相对性否定了理解过程中的绝对性的部分。

三、理解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的把握

理解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结。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在理解之中坚持任何理解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条件的存在意义,则容易走向极端的相对主义;而坚持理解过程中的绝对性,排除相对存在的绝对,则容易走向极端的绝对主义。我们认为,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汲取理解绝对性和相对性中的合理性部分,做到绝对性和相对性中的辩证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理解。

1.理解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中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必须承认理解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教学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理解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受教育者或许当时不能理解,但不代表这种理解的存在性不合法。事实上,教育者的理解与他试图展示出的讲解以及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教育者所期望他的理解是有一定的时间间距的,但不可否认,理解是可以实现的。时间间距不仅是理解所需要克服的,也为理解提供了条件。

2.理解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中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必须回归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理解一个问题,检验理解的正确性,我们都必须从文本自身去理解,通过理解,重建作者的原意,达到理解与作者原意的一致。对此,目前两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寓意解释”和“语法解释”。鉴于回归文本的必然要求,笔者更认同语法解释的合理性,根据文字本身的意义去理解文本。

四、把握理解的性质的教育意义与根本要求

把握理解的性质,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了可能。在教育学中,教学并非是指教育者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防止两个错误倾向给学生形成误导;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因此,除了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教育者也要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出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把握理解的性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纽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顺利开展,则是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基础的。换言之,如果解释学总体上被认为是通过以对话为模式的解释来寻求意义、真理或一致,那么,为了达到真理或一个真正的、没有扭曲的一致,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理解的性质。一方面,教育者要和受教育者要实现友好的沟通,必须在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理解恰恰是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受教育者理解自己的对话内容,也必须以理解为媒介,以一种能让受教育者接受的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

总而言之,把握理解的性质,对于传递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甚至对于所有的以理解为媒介的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理解的性质,用它正确的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种理解不可能做到完完整整的理解,但是,却可以无限接近于文本本身的意义,我试图把这样的理解作为真正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理解为真正理解。因此,当受教育者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能够无限接近于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陈海飞.解释学基本理论研究[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73.

[2][美]肖恩·加拉格尔.解释学与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45.

[3]彭翠.论理解的绝对性和相对性[D].扬州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