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2018-09-17刘幸兴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开发策略注意问题本土化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发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理念、主体、层次、目的与注意问题。认为挖掘本土化历史资源,加强地区间高校中学的合作,开发地区间共享型的校本课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优势;开发策略;注意问题

一、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优势

本土化的历史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最佳载体。“本土味,是校本课程开发本质实现以及特色彰显的源头活水”,[1]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如能以此为切入点,寻找人们记忆深处的故事,构建地区性的集体记忆,然后通过筛选编纂,用教育的媒介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本土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大限度传承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构建了地区性的文化认同感。开发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有以下的优势:

第一,本土化历史资料丰富。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地区都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地方志、名人故居、考古文物等。地方志记录地区的发展演变,被史学家司马迁称为“博物之书”,被史学家章学诚称之为“一方之全史”。考古文物展现丰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宝鸡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可以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和历史事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等,能体现认同感和历史感。丰富多样的本土化历史资料可以有效拓展校本课程资源,尽可能保护历史文化不被大众遗忘。

第二,本土化历史反映地方特色。将本土化历史作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内容,易打造地区校本课程的品牌特色。如果以本土化历史资源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就能避免出现同质化现象,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当前,校本课程开发雷同度较高,许多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以借鉴或引进其他学校的开发模式为主,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化倾向严重,违背了国家开设三级课程的初衷。在这种现状下,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能突出特色,彰显水平。

第三,本土化历史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内容多以学生熟悉的文化为主,学生不会有抵触心理,也不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达到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比如教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模块,可以让学生搜集家里的老照片,粮票,使学生对中国发展变化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关注了学生的感受,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十分繁杂,要经过资料搜集、资料筛选、受众适应性分析等程序,所以开发好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1、开发理念

在开发理念上应倡导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型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共享型校本课程指:“多所中小学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并共同分享课程资源及开发成果的活动”。[2]共享型本土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统筹各中学和大学之间的优质资源,资源呈现一种开放、共享的状态。优势学校可以最大限度的带动劣势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整体提高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整体发展。劣势学校本土化校本课程的发展由跟跑为主转向和优势学校并跑、领跑,最终发展为地区性本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头羊。此外,共享型的本土化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它的前期策划、资料收集,后期的筛选编纂等汇集了众人的研发成果,一些教师可以此为平台,提高自己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技能。

2、开发主体

开发主体上最好是地方大学和中学共同探讨,共同合作,共同研发。服务地方是地方性大学的宗旨,进行地方问题研究也是地方性大学攻克的主要方向,所以地方性大学对本土化历史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学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也是本土化历史资源,所以两者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和共同目标,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本土化历史更好的传承下去。在合作过程中,地方性大学主要进行方向性和技术性的指导,中学历史教师负责具体操作。南京市的一份调查显示:“没有开展校本课程开的学校中,88.89%的学校是因为缺乏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员协调而致。”[3]所以,地方性大学参与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研发,有利于降低中学历史教师开发的难度,避免中学历史教师走入开发的误区,提高开发成功的概率。

3、开发层次

首先,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学段性要明显,体现层次性。小学、初中、高中的难度系数要越来越大,成阶梯性分布。一旦出现三个学段内容难度层次一样,高中学生会认为本土化校本课程开设没有意义,小学学生认为太难,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本土化历史课程在小学开发时,可以侧重当地的一些有趣的、简单的历史故事,而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加一些简单的文言文,高中以此类推。最后,本土化历史课程开发要避免和国家课程重复,这也是为什么历史校本开发要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本土化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是为国家课程服务的,而历史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使其避免和国家课程出现重复的现象。

4、开发目的

本土化歷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而不是以知识性传授为目的。比如历史校本课程可以出现当地抗战老兵的故事,突出当地人为了国家统一,牺牲小我。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爱国家,爱和平。本土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应“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这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涉及面较广,参与的主创人员也较多,受众的层次较复杂,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注重调研,注意受众能否接受。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在开发前期,应在本地区开展大量的调研活动,调查本土的文化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开发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带着自己的方案和大学专家教授进行交流,互相探讨研究,论证自己的方案是否符合地区文化实情、是否全面、是否合理。中学历史教师在通过专家的指导后,进行反复修改,制定较为全面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案,然后将其转化为一定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在本土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期,学校要制定问卷调查,让历史教师和学生填写。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能否接受这种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即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用户体验怎么样,如有问题及时调整。

第二,注重实践性。本土化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弥补国家课程实践性不足的这一缺点。诚然,国家课程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专业和提高个人素质,但是国家课程不能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能力又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为人处世等综合能力必不可少,而综合能力须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所以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要设计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依归。”[5]

第三,注重衔接。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中,地方历史较多,而国家课程可能无法覆盖,所以要注重两者的衔接。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一味追求本土化,追求特色,可能导致历史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会出现错位,衔接不当的问题,所以在编撰本土化的历史课程时,要注重和国家课程的衔接以及融合,要将本地区的“小历史”与国家课程中的“大历史”进行有机的衔接、融合。比如宝鸡地区的本土化校本课程讲授西周的青铜器和青铜器铭文时,要和国家课程中西周的封建制度结合起来,达到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服务的目的。

本土化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着眼于本地区“小历史”和民族历史的结合,能使青少年整体的对本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起到传承文明的一个作用。由于其独特性,所以对开发理念、主体、层次、目的有明确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说实践性、衔接等。

【参考文献】

[1] 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味:逻辑、空间与限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8-34.

[2] 王可,课程共享:校本课程开发的新取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6(22)37-40.

[3] 姚慧,朱小琥.南京市105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理論版),2008(6)38-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p2).

[5]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8-14.

【作者简介】

刘幸兴(1991-)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注意问题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