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8-09-17卢大荣唐来荣
卢大荣 唐来荣
【摘要】目的 分析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本门诊收治的1800例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取时间(2016年3月1日~2018年3月1日),均对患者实施西药治疗,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其随访时间为2个月,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分为两组,一组(900例依从性良好组)、一组(900例依从性较差组),对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经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后显示,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属监督不力、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结论 多数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伴有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该种情况应实施相关指导。
【关键词】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8..01
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患者均需要长时间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多数高血压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佳,导致血压控制受到影响[1-2]。因此,本门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门诊收治的1800例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取时间(2016年3月1日~2018年3月1日),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分为两组,一组(900例依从性良好组)、一组(900例依从性较差组)。
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疾病
纳入标准-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依从性良好组;年龄: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在35~75岁,平均年龄(55.21±1.02)岁,性别:450例女性患者、450例男性患者。
依从性较差组;年龄: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在36~75岁,平均年龄(56.15±1.17)岁,性别:449例女性患者、451例男性患者。
依从性较差组900例和依从性良好组900例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项指标无差异,采用P>0.05表示。
1.2 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相关检查后,患者确诊疾病为高血压之后,为高血压患者开具治疗处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西药药物治疗,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后,在健康档案内存入高血压患者的居住地址、姓名和联系方式,采用多种方式对患者实施随访,在家访过程中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血压相关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详细进行记录,同时将服药依从性不佳患者作为依从性较差组、服药依从性好患者作为依从性良好组[3]。
1.3 观察指标
分析依从性良好组、依从性较差组的多因素。
2 结 果
经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后显示,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属监督不力、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临床症状不明显等,见表1所示。
3 讨 论
研究显示,高血压为慢性病,其具有多种特点,患者病程十分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需要实施门诊相关治疗,但是常发生擅自增减药物剂量和停药等情况,导致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4]。
通过分析引起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不佳的因素后,实施一项有效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在患者临床症状不显著时,患者容易误以为疾病治愈而发生擅自停药情况,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血压监测,按照医嘱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停药,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时,患者往往对药物治疗产生抵触感,认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后常见不反应,告知患者其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5]。
经研究表明,经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后显示,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属监督不力、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临床症状不明显等。
综上所述,多数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伴有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等影响,其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该种情况应实施相关指导,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谢素兰,张 莹.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28-29.
[2] 郭紫芬,陈方方,张式一,等.衡陽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估[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2(1):44-46.
[3] 李 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 高倩谊.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3):40-41.
[5] 张春霞,万 洁.护理干预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及生存质量改善效果的影响[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8):594-594.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