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探讨
2018-09-17蒋小花陈梅
蒋小花 陈梅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国内传播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的基础上,从学生、教师、企业和政策层面分析传播学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方面得出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 传播学 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高。传播学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上各高校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还要不断创新改进。
1国内传播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广州大学等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代表。如武汉大学利用老牌新闻学学科优势,不断发展,目前在网络传播方面优势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有高校首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基地,设置专门的多学科集中实践课程。广州大学传播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虑地方特色, 与当地影视集团合作成立“广州大学南方广播影视传媒学院”,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2)全国著名高校传播学科实践教学模式。这些知名高校成立专门的新闻传播学院,运用学校品牌优势,招收优秀生源,再辅之以强大的师资队伍,探索传播学本科教学。如北京大学强调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践环节主要采用两种: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媒体实践,学用结合。
(3)专业院校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专业院校如师范、农业、财经、电子类院校创办的传播专业。这类专业一般以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特色吸引学生。这类专业由于成立时间短,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部分学校课程设置因为缺乏借鉴,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充实。如我校的传播学依托电子信息优势,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
2传播学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纵观各高校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主要有理论课与实践课组成。有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实践课程设置一般安排在大二以后,我校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学期和大三。开展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是结合课程教学,让学生参加系列的比赛,如多媒体大赛、大广赛、电子书大赛等。通过参加竞赛,让学生既实行了课程内容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又获得相应荣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有部分学生参加多项比赛,没有分配好时间,虽然参加了很大比赛,由于精力不够疲于应付,没有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目前传播学专业毕业设计的考核很多高校还是以论文的方式进行,涉及到操作技能的较少,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各高校传播学专业都会签约数量众多的校外实践基地,但经过调查发现,很多校外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形式上,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不够密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积极,很多校外实践基地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表面上,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则更少。由于企业对接收学生实习不够重视,缺乏制度保障,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实习实践活动。
2.3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我国高校的师资一大来源是引进在读的研究生,在引进时较为看重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但由于我国目前传播学专业博士培养也以理论教育为主,动手能力相对不太注重。学院教师日常的进修培训多以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提高为主,老师参加会议也多是其他高校组织的传播学科领域的会议,较少选派教师去企业进行专门实践的培训。目前,传播学科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实践教学的信息更新较快,因此需要提供一些专业的培训学习机会。
2.4校企合作缺少法制保障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政府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欠缺校企双方沟通的有效机制,校企各自为战。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颁布执行,建立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基本制度架构。但对于普通高等学校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散见于各相关文件之中,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制度规范。尽管政府也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政府重宏观调控,在执行监督上不到位,高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一致。企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合作动力不足。高校很难对企业提出自己的要求。最终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
3传播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3.1完善现有法律,加强政府引导监督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启动了新工科建设,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校企合作则更为重要。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如德國、美国、日本等为了顺利开展校企合作,都依靠立法手段来规制企业参与教育事业,比如运用财政或税收等手段。因此,为保障校企合作高效开展,我国可以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在立法中,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的目标、原则、合作形式、制度和章程等,对参与校企合作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政府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企业建立企业教育制度,高校、企业取长补短,建立学习型企业。政府也可以考虑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加强政策的执行力。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引领方向。
3.2多方参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如何设置更为科学的专业培养方案,各高校都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教师要走出校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对各兄弟学校进行调研,取长补短。同时,对相关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发现的问题修改培养计划。其次,邀请企业专家参加培养计划制定,召开相关认证会,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近几年,传播技术发展很快,没有业界的参与课程体系很容易落后于社会发展。第三,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走访,及时了解人才培养需求。我校为了了解毕业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看法,每年派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生反馈进行分析。通过系列措施,优化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时的授课比例。2017年我校为加强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理论课时增加情景教学,实施了增加实践课时措施。
3.3企业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合作
一些企业认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不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储备人才,有些企业甚至把校企合作当成一种负担。对此,我国应加强宣传,让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有利可图。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有以下益处:一是企业可长期储备需要的人才。一个企业需要发展,不断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这批人才主要来自合作院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企业价值、文化、技术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好的了解,企业、学生可以提前进行相互,企业可以留住有用的人才,忠诚度高;二是给职工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便利。企业可以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如实验室、师资等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不仅提高职工的技术能力,还可以提高职工的理论文化素养; 三是企业可以节约成本。学生作为新生力量参与企业实习,可以为企业提供部分劳动力,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3.4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动力
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尽管有前面的优势,但更多的注重经济效益。校企合作还是会对企业的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提供实习岗位,就涉及到这些岗位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转,还有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如何安排学生食宿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会耗费企业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推动校企合作长效发展,必须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我们可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做法,如英国对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的企业,有税收减免,可抵扣教育税额;加拿大有退税政策来鼓励参与校企合作,我国可以建立类似税费减免的方式,政府让利于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可以给相关企业各种经济上优惠,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
[2] 邓泄瑶.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职教论坛,2016(29).
[3] 周鹍鹏.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理论探索,2014(11).
[4] 彭广林.新闻传播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探索与争鸣,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