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文化与焚书坑儒

2018-09-17查传斌毕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

查传斌 毕琳

摘 要:齐鲁文化与法家文化的对立,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重要原因之一,使秦汉典籍的传承近于中断,文化原典出现断层,既而揭开了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序幕。

关键词:齐鲁文化;焚书坑儒;两汉经学

作者简介:查传斌(1984.1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毕琳(1980.3-),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师资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2

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使秦汉之际典籍的传承近于中断,文字出现断层。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原典除《易》外大都毁亡。由于丧失了先秦旧本,汉初幸存的老儒生只能凭借记忆师徒口授笔录,并用汉隶著录于竹帛之上,形成了今文经学。《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自六经焚于秦而复出于汉,其师传之道中绝,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于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可以说,焚书坑儒是今文经学兴起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而焚书坑儒的根源,却是因为齐鲁文化与法家文化的对立。

一、齐鲁文化之渊源

齐和鲁是西周初期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中极为特殊的两个,对于西周在黄河中下游和东部沿海的统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周朝立国八百多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使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形成了多元化文化格局。齐国为沿海诸侯国,齐有海隅,海物惟错,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初封齐时,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环境恶劣,“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举贤尚功,依仗沿海渔盐之利发展经济,逐步呈现出开放、多元、务实、合俗的文化传统,兼有一定的功利性与包容性。鲁国厥土黑坟,物产丰富,农耕业发达,经济富足,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受封于鲁地,但因与召公辅佐周武王、周成王,于是让其长子伯禽到鲁地立国主政。伯禽“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严格遵循周礼,变俗革礼,承袭天子礼乐,主张尊尊亲亲,逐步发展为尊崇道德仁义、坚守传统礼制,强调伦理秩序、秉承贵和持中的文化传统。《礼记·明堂位》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作为姬姓宗邦,在礼制、器物、典籍等方面所得甚多,故后人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提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言齐、鲁两国政俗,王道政治。

西周末年,平王东迁,天子衰微,礼崩乐坏,开启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乱的时代,周朝的中心转移到了齐、鲁所在的东方。其后兴起的诸子百家之学大多出自于齐鲁之地,孔子、孟子、墨翟、孙膑、邹衍等,或周游列国,或著书立说,儒墨两家更是并称“显学”。大儒荀子虽为赵人,但年十五即游学于齐国,先后三次被推为稷下学宫祭酒,其思想源起与齐鲁之学有莫大的干系。百家之学争鸣于稷下学宫,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盛事。据刘向《叙录》载:“方齐威王、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由于齐鲁比邻,随着两国交流频繁,人文通化,齐文化与鲁文化逐渐在发展中交融并中和形成了“齐鲁文化”,成为了统一的文化圈。

二、齐鲁文化与焚书坑儒的发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视天下,其中有三次是东巡到达齐鲁之地,踏遍了齐鲁的名山大川。《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三年就“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此外,秦始皇迷恋齐鲁方士,听信方士“不死之药殆可得”的说教,求仙问药,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其“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以致大量燕齐人士争言神仙方士,涌入咸阳者以千数。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邹衍以土、木、金、火、水五德终而复始,循环往复,并以此作为王朝更替的先天依据。虞为土、夏为木、殷为金、周为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尚黑,礼服旌旗今皆为黑色。可见,秦始皇对齐鲁故地以及齐鲁方士之说的迷恋,然而,秦以“法家”立国,商鞅、李斯等均位居高堂,秦始皇对儒生、方士的重视也最终导致了法家思想与齐鲁文化的对立,并最终演变成“焚书坑儒”的悲剧。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齐国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殷周,分封天下,丞相李斯则认为时代变迁,今不同古,提议烧尽民间所藏诗、书、百家之言,如有违者,予以重罪,同时提出如欲学习法令者,可以以吏为师,得到始皇认可。不幸的是,博士官所藏图书,被项羽焚烧秦宫付之一炬。《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自此,天下图书,毁之殆尽,诸子百家之学散落民间,归于沉寂。法家思想顺理成章地确立了其在秦王朝的统治地位。《史记·儒林列传》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焚书第二年,方士卢生等私议秦始皇刚戾自用,并携资出逃,引起大怒,秦始皇又坑儒于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李斯伙同赵高篡改遗诏,赐死尊崇儒家的长子扶苏,立尊法的胡亥为太子,其根本原因,亦是因为法家与齐鲁文化的矛盾所致。

三、齐鲁文化与今文经学的兴起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秦汉之际的文化传承出现了不可弥合的重创,天下归于一统,百家之学归于沉寂,文字出现断层。汉代秦立,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汉惠帝四年,赦天下,除挟书律,秦朝遗儒伏生等人凭借记忆,口耳相传,师徒相授,形成家学,以汉隶写成《五经》,其中多为齐鲁之人,几成垄断之势。《史记·儒林传》记载了当时的学术源流: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除燕人韩太傅、赵人董仲舒外,今文经学大师均来自齐鲁之地。董仲舒所学《春秋公羊学》乃齐学,据记载董仲舒与胡毋生师法于齐人公羊寿,就学术传承而言实为齐学大儒。

梁启超先生指出,两汉经学共立十四博士,其中《易》有施、孟、梁丘三家,出自田何的齐学;《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出自伏生的齐学;《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大小戴、庆氏,为鲁学;《春秋》有严、颜两家,出自公羊齐学派。十四博士中大多为齐鲁之士或师承齐鲁之学,可见齐鲁文化对今文经学兴起的影响之深。

四、齐鲁文化与今古文经学的一统

汉承秦制,初期崇黄老之学,与民休息。汉武帝即位后,为寻治国之道,向天下发布“策问”,董仲舒遂提出“天人三策”,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等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儒学体系,为汉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后2000多年的社会秩序奠定了思想的基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专门讲述儒家经典,在长期的过程中,儒家五经的研究着重微言大义,出现“注疏”“正义”“考证”“集解”等明目,引经据典成风,趋于繁杂,并且在解释过程中与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阴阳五行相附会,渐渐被世人遗弃。在此背景下,古文经学随之崛起。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时,意外发现了前人冒死私藏的《尚书》《礼记》《论语》等数十篇六国古书,河间献王刘德也搜寻到《周官》等大量散落民间的古籍,因以古写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在刘歆的鼓吹倡导下,到西汉后期,古文经逐步兴起,古文学派注重文字训诂,反对谶纬灾异,注重实学,文章简明,对今文经学固有的乱象进行了矫正。东汉建初四年,章帝召集博士、儒生并亲自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由古文经学者班固编纂《白虎通义》,今文学派衰微,古文經学借此发扬光大。在今古文长期争辩的过程中,也相互渗透,逐渐完成了经学的统一,也从学术方面完成了齐、鲁文化的融合。

可以说,汉代经学源自齐鲁,兴在齐鲁,也最终归于齐鲁。贯穿于东汉时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从根本上讲源自于儒家学派内部的齐学与鲁学的不同治学风格。齐鲁之地的经学家如伏生、孔安国、郑玄、卫宏、何休、王肃等对儒家经典的保存整理、注释和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齐人郑玄,是东汉经学的集大成者,皮锡瑞评价其“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郑玄遍注群经,总结今古文经学,融会为一,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其“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繁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郑玄以一己之力平息了延续两汉的今古文之争,以古文经为宗,兼采今文学说,创立郑学,结束了长期以来学派纷争的混乱局面,使汉代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今古文之争遂息。

参考文献:

[1]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涛.两汉经学与山东儒生[J].山东大学学报,1994 (4).

[3]蒙文通.经学抉原[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