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团辅、内观疗法研究报告
2018-09-17钟楚娴张锦秀
钟楚娴 张锦秀
摘 要 手机成瘾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对手机及其容易产生过度依赖。本文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治疗角度出发,结合团体辅导和内观疗法两种疗法讨论了其具体内涵、理论基础及干预疗效。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成瘾 团体辅导 内观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手机成瘾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从生理角度会出现颈椎疼痛,手指发麻等症状;从心理上会出现社会焦虑、孤独、抑郁症状、低自尊感等,手机成瘾由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因此,要有缓解决手机成瘾问题,必须贯穿合理而科学的理论,从而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对于新事物的追求以及接受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对高科技变化的适应能力较高,所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尽管在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増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并且其各种软件和功能使人们获得了放松和娱乐。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是大学生的群体的一个新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今,团体辅导和内观疗法是国际较为新型的疗法,具有较为专业的心理理论内涵,合适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治疗。
1具体内容及措施
1.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所依据的理论包括:团体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等,这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创造平等、自由、真誠、温暖团体氛围,采用恰当的强化,成员间相互学习、模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个体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各派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包括:(1)会心团体,是以罗杰斯的个体中心治疗理论为基础,常用角色扮演如盲人体验、自我描述、画自我像、生命之线等;(2)行为主义团体心理辅导,常用系统脱敏、肯定训练、厌恶治疗、强化和支持等;(3)心理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基本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解释。
1.1.1团体心理辅导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中,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干预成瘾行为(酒精、烟、毒品等物质滥用及行为成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并取得良好效果。曾有研究者在一项对鸦片成瘾的干预中,将被试分为随即分为两组,控制组 41 人采用传统的美沙酮治疗,实验组采用美沙酮加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进行 6 个月的干预,结果显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显著好于控制组。
1.2内观认知疗法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吉本伊信认为造成各种烦恼的根源其实是“我执”,而通过内观我们可以去掉对自我的过分强调,使自私、固执的个性变得纯粹和坦率,所以内观的核心是“打碎我执,恢复纯朴”,虽然人类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是每个人又不间断地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只有当个体能够正视这些基本事实时才能够有勇气去反省和面对自己的内心。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将内观疗法介绍到中国,经过教育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现在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疗法在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领域。现内观疗法有不同操作模式,如短程内观认知疗法操作模式、分散内观认知疗法操作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展开干预。
1.2.1内观认知疗法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韩雪(2014)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发现经内观认知干预后,内观体验组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刘霞等人(2010)对接受内观认知治疗的39名大学生的一年随访研究表明,69.2%的人一年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大多数心里社会因素指标与一年前治疗后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内观认知疗法有远期效果。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等,而这些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中都证明与手机成瘾相关,手机成瘾作为成瘾障碍的一种,内观认知疗法对其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2讨论
随着高效手机使用提升,引发了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对社会感受敏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有调查显示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学校心理辅导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和内观认知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成瘾有积极干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长期监测反馈。有时会因为被试的课程学习、班级社团活动的安排、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得不经常做出调整,影响到干预措施的时间安排间隔的规范性,并且干预需要特定的场地、环境和氛围,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无法为被试提供相应的环境氛围,可能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祖承.内观疗法[J].临床荟萃,1988(12):552-554.
[2] 韩雪.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刘霞,毛富强,赵朋,曹桐,梁瑞华,冯秀娟,李振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