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

2018-09-17傅远佳冯子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优势特色

傅远佳 冯子芳

[摘 要] 特色是高校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是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文章阐述了钦州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展望。

[关键词] 优势特色专业;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7-0053-03

一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優势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推进,一些综合性强、基础较好、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本科院校正在通过各种改革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然而,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上遇到发展瓶颈,并未取得较大的突破。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这既是当前发展形势所迫,也是由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条件所决定的。在如何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走转型发展道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开展不少研究,众多院校积极探索。

于仲安在《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中指出,特色专业具有独特性、创新性、不可模仿与替代性的特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硬件资源、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陈少斌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分析到高校办学特色不够突出的原因:“普通的模仿名牌的、地方的模仿中央的”等相关问题。需要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特色专业建设评价指标、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等方面加强建设。蒋和平在《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中,指出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重复率偏高,高校专业设置趋同性较明显,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较单一等建设问题,并提出了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向,以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为引导,以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为保障,以特色课程和特色教程建设为支撑,以合作办学为模式创新突破口等建设路径。

萍乡学院作为江西省应用转型试点高校,依托江西省井下掘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萍乡学院矿山机械现代设计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助力萍乡矿山机械这一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产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丽水学院针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评价质量监控机制、积极争取经费,加大教学投入等一系列策略;凯里学院在“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数学建模、提升科研建设、开发民族地区数学课程资源等途径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打造成“贵州省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较好地发挥了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定位模糊,办学特色难以形成,必然导致发展陷于停滞。专业建设依托优势,走特色之路已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钦州学院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

钦州学院地处北部湾经济区核心港口城市钦州市,前身为始建于1973年的钦州地区师范学校,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广西沿海地区唯一公立本科院校,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广西和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2007年,钦州学院在广西高校中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广西高校无海洋专业的历史空白,2011年成为广西唯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养培训资质的本科高校,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理事高校、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等。

(一)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特色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学校按照“面向需求、错位发展、特色办学”的总体思路,围绕“转型发展”与“创建大学”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特色专业建设顶层设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制定本规划拟定了《钦州学院本科专业发展中期规划(2016-2020年)》《钦州学院专业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钦州学院专业集群推进建设方案(2016-2020年)》等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2015年教学工作大会工作报告上,提出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建立能真正服务地方发展的专业体系。并开始实施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和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最终把学校建成学科专业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海洋性办学特色鲜明、在广西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大幅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

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瞄准广西海洋经济和临海重大产业发展,围绕海洋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渔业、石油化工、港口物流、海洋文化等现代产业发展,优化学科布局,优先发展涉海应用型专业群。近年来陆续增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能源化学工程等本科专业,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本专科专业。获批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海洋科学等一批涉海类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等一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从2013年立项建设的4个学科专业集群最初开始,每年再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专业集群,发展到2017年7大学科专业群,并获批了石油化工专业群、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等一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提高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初步建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海洋特色的专业体系。

(三)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拓宽产教融合机制,促进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

修订“以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优化优势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学校在理念上开始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变,围绕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制定优势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每两年组织校内专家、骨干教师对学校优势特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加大实践教学与师资建设,提高專业培养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学校整合校内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优势特色专业覆盖的海洋科学实验中心、轮机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航海技术实验实训中心等实验中心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按照“引进一批、培养一批、聘用一批、共享一批”的思路,坚持“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的原则,通过素养提升、高端人才引育、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教师国内进修培训等工程,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

拓宽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学校通过实施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工程等措施,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优势特色专业,与用友新道合作共建“北部湾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认证中心”,与中兴通讯共建及运营“钦州学院—中兴通讯 ICT行业创新基地”,与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共同筹建“广西北部湾海岸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12个实验室、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先后建成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省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省级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发展中心。

(四)实施存在的问题

专业群集中度有待提高。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基础比较薄弱,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专业发展与调整力度还不够,专业群的集中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繁重。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虽取得较大成绩,但距离高水平师资队伍仍有较大差距。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未被完全激活,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优势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任重道远。课程建设是提升优势特色专业水平和建设师资队伍的重要抓手。我校虽然着力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通过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与企业联合办专业等形式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但要全面铺开并取得成效,仍然需要时间与毅力。

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的思考

(一)凝练特色,明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专业建设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在某一方向、某些专业方面进行办学资源的集约化,运用新的方法灵活办学、广开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凝练自己的独特性,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在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位优势特色专业。笔者认为,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态,才能找到、找准特色点。这就需要对地方的产业、行业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了解并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相关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人数比例和人才需求的情况,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合理设置和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而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关键的是要修订和优化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注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要以第二课堂为依托,要具有前瞻性、卓越性等。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实现,要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照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创新和实践培养为整体目标。

(二)确立目标,明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内涵与机制

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与机制是地方高校凸显特色的标志。建设内涵全面且突出特色则有利于特色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全面且能有效落实则有利于特色专业的建设。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内涵与机制在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着基础和保障的作用。在内涵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校企合作办学和社会知名度的打造等方面。然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中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接受监管部门长期的监督、评价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加强和落实优势特色专业内涵建设任务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动态监控机制,对外部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对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要及时发现问题。在其中需要注意交叉专业建设机制的沟通与发展,突出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建立奖优罚劣机制。

(三)统一认识,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组织实施

地方高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制定好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更重要的是确保工作的组织实施,并且在实施的进程中要保证高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服务于特色专业建设之中。一是加强领导。需要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宏观领导,通过一系列措施与政策鼓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朝着特色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道路发展前进,将行业标准转化为地方高校教育专业评价标准,指导地方高校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同时加强高校内部领导。二是加强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想快速、健康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在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初期,要集中智慧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系统,成立特色专业建设主管部门,成立指导委员会,进行分级负责、明确分工:改革与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等。三是加强评估。完善的特色专业建设评估体系,有利于特色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利用评估促进特色专业建设、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春来,张均,何萍,张红钢,田华,苏啸.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以萍乡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矿山机械方向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16(12):88-91.

[2]倪丽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J].学校管理研究,2014(3):253-253.

[3]罗永超,张和平.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凯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10):149-153.

[4]蒋和平.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3):49-52.

[5]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36-38.

[6]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4-146.

猜你喜欢

应用型优势特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矮的优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的特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画与话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