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物伦理问题研究

2018-09-17刘庆红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

摘 要:随着中国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准人类在地球中的位置日益迫切,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虐猫虐狗事件的发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动物应如何相处。本篇论文试图分析中国出现虐动物事件的原因,以及中国城市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以期对中国动物伦理问题有自己的阐释。

关键词:动物伦理;原因;城市动物伦理问题

作者简介:刘庆红(1993-),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研究方向:美学。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8)-20--01

一、动物伦理学概念辨析

伦理学即人伦之学,通常被简单理解为分辨是非善恶的学问。英国哲学家乔治·摩尔曾分析“伦理学这一名词事实上跟这种对人类行为的讨论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在语源上,就是这样联系着的;并且,行为无疑是伦理判断最平常和最广泛有趣的对象。”[1]即伦理学存在的基础是行为,研究伦理学与分析人类相应的行为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伦理学的统领下,应时应势产生出一门分支学科——动物伦理学。“动物伦理学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尊敬动物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说。”[2]也就是说,动物伦理学是在道德判断的体系下,对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所做出的行为进行科学指导、理论实践的一门学科,所以,动物伦理学与三个关键词关系密切:道德、行为、指导。

当代著名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特(Albert Schw eitzer)创立“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把伦理的范围从对人与人的思考扩大到对一切动物和植物的思考,认为不仅是对人的生命,而且要对除了人以外的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应当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将伦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生物的范围,这是人的道德意识增强、对自我行为反思的体现。德国动物行为学家维托斯·德吕舍尔的伦理学创造性地提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弱者灭亡”,种群,族群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是“你争我抢、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其经过十几年的观察发现,动物的生存空间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已经在慢慢协调,他明确指出“遵循‘自由市场经济原则,在丰富多彩的大市场中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市场缺口,从而‘找到自己的定位”[3]几千年来,动物为了寻找食物、躲避天敌、减少恶性竞争,已经在动物界形成自己的生存法则,达到相对的和谐。

二、虐动物现象出现的原因

首先,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人们潜意识中对于动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这种态度来源于集体无意识。人类最初与动物打交道是争夺生存领地和食物,且这些动物大多是体格健硕高大威武,称之为野兽,人与兽的生存竞争往往是生与死的较量,因此,强烈的生存欲望与被野兽咬死后血淋淋的刺激使人们在意识中将野兽划到人的对立面,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在生存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对动物的敌视转为潜意识或者无意识层面。这一对动物的敌视态度还残留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物的形容中,因此,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成语还是饱含中国人智慧的童话故事等,这些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智慧结晶都在引导着人们对动物的看法。

其次,虐杀、虐吃动物现象时有发生,可以理解为人的死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是由相互冲突的两种本能所驱动的,即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一种力量,是寻求快乐和创造的力量,“它不仅包括不受约束的性本能本身和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或发源于性本能的升华性质的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自我保存本能。”[4]虐杀动物看似是一种寻求快乐、躲避痛苦的生本能,实则是破坏、宣泄的死本能。在弗洛伊德看来,“死本能是针对外部世界和其他机体的破坏的本能,”无论是物质生活的充足导致的精神世界的空虚还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来的无休止的竞争和压力,抑或是其他原因,都是诱使人的死本能迸发的因素。人们可以在虐杀动物时,从动物的挣扎和凄惨的叫声中获得破坏一切的快感和心理的宣泄。

三、我国城市中人与动物关系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市中养宠物狗、宠物猫,以及其他宠物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人与动物的关系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看似人与动物的关系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实则也带来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一些人养宠物只是一时兴起或者因工作繁忙等种种原因中途弃养,这就导致城市中流浪猫流浪狗问题的出现。城市中没有农村的食物资源,被弃养的动物只能挨饿,且要承受严冬酷暑等极端天气,这是人与动物关系的裂隙之一。其次,有些饲养者经常对宠物进行“美容”,适应这一变化,城市中新兴起一种行业-宠物美容师,专门负责为动物造型。甚至人们的喜好问题代替物竞天择的生存规律来选择“适宜”留存下来的动物品种。比如,中华田园犬,由于很多外国品种的宠物更符合人们的眼缘,所以人为的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

结语:

万物都是神圣的,人与动物本来就是同生共存的关系,人们只有秉持善的信念,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自身可持续的生存!

参考文献:

[1][英]乔治·摩尔著,长河译:《伦理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2]王延伟:《动物伦理学研究》《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

[3][德]德吕舍尔:《抓条鳄鱼当早餐》.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999:181.

[4][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