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斋式”与“现场式”书法比较刍议

2018-09-16刘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书斋书家书法艺术

刘杰(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书法本来是文人的雅趣,是书家精神形态的展示,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书家通过长年累月的技法训练强化,知识、文化、生活阅历的积累,从而在书写材质上通过笔墨演示自我的内心世界、情感性格、文人雅趣等。书家的意识形态在安静的书斋氛围中与文人雅集、商业应酬或笔会现场形态下的书写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书斋是书法家创作的主要场合。书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取以雅致的斋号,收藏、装饰一些古画、瓦当、陶罐,文房四宝置于案旁,再植些花草,一派馨香。伴有檀香燃起,古琴声过,会让人顿时坐忘怀化。安静闲适之际,抛开琐碎繁杂的事务,在柔和的灯下,诵读经典的诗词文章,信手一挥,不计工拙,不经意间达到“无意于佳乃佳”[1]的境界,雅趣盎然。书斋是个集中思想的妙处,可以避开纷乱的世界,“宅”在艺术的境地,徜徉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之中,想象、飞腾、驰骋。

书法艺术是一个有积淀,有传承的过程,书法从人类语言表述转化为文字记录事件就开始生发了他的功效。我们常常以“三大行书”为例来展开论述:《兰亭序》文章优美,书法精深;《祭侄文稿》文辞真切,书写激荡;《黄州寒食诗帖》诗文沉郁,书写厚重,这些经典都是作者文化的积淀和心情的写照。

“书斋式”训练是一个艰涩的过程,饱览古人的经典,游觅于众多的法帖之间,临摹、撷取、摒舍,我们是书法艺术的“搬运工”和“装卸工”。把晋人的逸趣与宋人的意趣嫁接,会不会焕然一新成为另一种可能?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启示我们应该考虑当代书法人所肩负的时代气息是怎样的风貌?在“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2]的当头,我们应该考虑这个时代“尚”什么?是“流行书风”的浪潮翻涌,是现代“展览体”所彪炳的境况或者另有其他。这是值得我们这代人深思的问题。

而书斋中埋头练习不是封闭性的接受过程,不是摒弃其他门类艺术途径,不是孤傲地摆放吝啬的姿态,更不是腹中空空的畅望。我们应该怀有一种三年不鸣的心态,把所有的荣誉放低,把高傲放平,把冷眼放下,虚心地接受其他门类艺术的优点,如建筑、绘画、音乐、舞蹈和电影等。从其他的艺术中汲取养份,从而使自我的艺术之花茁壮、健康。书斋是一个“概不外传”的秘密训练,把自己的师承或领悟藏在秘密的空间,自我展示,笑看风云。其弊端便是不能畅谈、倾诉和交流心得。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沾染一些习气,习气往往是自己所不能发现或不易改正的毛病,而在旁观者眼里却格外清晰。

然而一些书法家往往忽视了这一阶段,打着某某大师的旗号,到处宣扬书法“真谛”。更有甚者,为了哗众取宠,大肆搞怪。例如倒立写字,用脚写,用嘴写,用菜刀写等等形式。这些人的创造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他们似乎忘记了静坐书斋,深刻钻研的道理。艺术的交流不是单纯的技法炫耀,标注着书法大家的幌子,扣上艺术大师的帽子,在众人面前吹嘘捧显,江湖术士的表演行径令人作呕,无知无畏的大师表演让人费解,虚造声势的演技让人忽略了艺术本身所在的价值,而是更多关注表演性本身带来的戏剧效果。而这种“表演”恰恰误导很多人,这是现场书写带来的弊端。当今社会的媒体便捷,印刷方便,促成了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元和妍媸杂糅,各位“大师”都在鼓吹自我艺术的合情合理性、艺术渲染性和作品透视感。“作品构成”跳出书法艺术的初衷,一跃成为当代书法艺术重要的技术手段。

现场书写的种种气氛,区别于书斋安静的氛围。作者的内心随着“五乖五合” [3]的氛围影响,醉酒微醺的澎湃心情,杂耍和平静的书写,现场的违和、赞美和共鸣,让书家的情怀达到极致,率性的书写,在法度中游弋,在规范中突兀,在澎湃中深邃。紧张者的蹑手蹑脚,性起者的手舞足蹈、以头濡墨,“忽然绝叫三五声” [4]在这样的场地展露无遗,这性情使然,这氛围如是,造就诸多的未知,或尴尬,或精深,都决定在此,顷刻间,造就书法神话,或者崩塌书法意识形态,癫狂怪肆。“书法围观”和“书法叫好”成了普遍现象。还未落笔先叫好,还未成品先拍照,人云亦云的赞美。这样的氛围让书写者不得不夸赞自己作品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不敢吐露自己的败笔和缺陷,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的书写者戴上大师的招牌,招揽生意,互相催生新的商业契机。这样的“捧杀”或“棒杀”都是在外部形式构成的内部条件的紊乱。思绪的断层,而丧失太多的真实。

然而,艺术的交流并非都是江湖术士的捉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聪明的书家从篆隶楷行草中挑选、撷取适合自我的法帖,以备完美呈现自我风格意趣。自我风格的外化,是性格色彩与经典法帖的完美匹配,像养花、养狗和选车,喜爱什么样的风格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风貌,展示给他人,让人膜拜、赞颂。“兰亭雅集”艺术盛会。作品成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通过现场书写、现场饮酒作诗诠释书法艺术的瞬间美和永恒美,局限美和开阔美。意境从王羲之的心灵流出,流淌到众多的人的心田,滋润更多干涸的心灵。

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各路神通擦出火花,在艺术的规律、节奏、势态、逻辑之中相通或相违。我们都会试着接受、反对或者中立。不足之处也让我们明白各门类艺术的短板,认识自我的缺陷。各个门类艺术都有其艺术发展历史,或久远或短暂,不论长短都在自身的规律、规范、规则中发展前进和完善,中国书法在魏晋以来已发展至五体兼备且趋于成熟。风格的多异使得书法史琳琅珠玉,从外在到内饰,人们都在极力突显这样那样的风格趋向,试图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标新立异的极大突破,众多的书法作品展示让当代书法学习者绞尽脑汁,植根传统,突出个性,彰显自我。传统的、经典的书法作品,我们耳熟能详,在众多的书法家中,我们也大体知道某一家书法取向与风格定向。然而越是众多越难突破,古代的智慧的书家一代一代的尝试,留给我们的自由还有多少?我们应该从何处突破而不导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表演的场所给沽名钓誉之徒提供了便利,媒体传播越便捷,曝光率越高,润格的比例就越大,那么大众审美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审美与审丑之间,让无辜的观众受到盲目的迷惑。书品的高低在真正意义上应该有其评价体系标准,这样的标准却往往是隐性的,像一把标尺,藏在书家的心里,眼界的高低,品味的层次,作者、作品与受众,通过衡量和评骘从而达到共鸣。

艺术的淬炼需要不时地回炉再造,“现场式”的书法活动不应说是一个书法家最重要的事。在“表演”之后,再面壁思过,闭门深造。这反复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实践最终又指导认识的一个过程,不断的进步与提升,最终达到人书俱老而风规自远。

猜你喜欢

书斋书家书法艺术
我的书斋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名人的书斋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所谓书法艺术
文人学士的书斋名
三尺书斋容天下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