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砥砺奋进打造大美鄂前旗
2018-09-15
建旗之初,鄂托克前旗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信息闭塞。三十八年砥砺奋进史,篇篇辉煌,三十八载风雨同舟路,步步铿锵。2017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9亿元,是1980年1641万元的779倍;人均GDP达到17.9万元,是1980年302元的593倍;财政收入达到8.006亿元,是1981年162万元的494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1537元,是1980年467元的8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929元,是1980年123元的138倍。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国字号名片”不断刷新鄂前旗形象。2018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8%,全旗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分享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惠,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昂首阔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经济发展更加优化,发展方式从单一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建旗以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9%、23.6%和21.2%。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9:58.4:31.7,与1980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52.1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重分别提高40.5个和11.5个百分点。
农牧业生产日益现代化。以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增收为方向,以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专业化协作、组织化推进为手段,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牧业生产格局,粮经饲比例调整优化为54:18:28,农畜产品优质化程度明显提高,农牧业机械化率达到85%,机械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占农牧民收入比重的35%,现代农牧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形式单一粗放的传统农牧业逐渐被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牧业所取代。2017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75亿元,比1980年翻了近7番。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位居全市第一。
工业主导地位优势凸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转身与蜕变,上海庙经济开发区成立,围绕建设“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目标定位,以绿色、循环、高效、环保为方向,第一座生态型现代化煤矿、第一个循环型煤转化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实现煤炭、煤电、煤化工项目融合互动发展,在建煤矿总规模达到350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1500万吨;上海庙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全面完工,配套的4个电厂有两个开工建设;油气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天然气年产量达到50亿立方米,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支撑、化工为主导、油气为补充”的循环产业格局,走上了一条高端化、集群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37个,开启了煤炭清洁利用、煤电联营的新征程。煤炭、煤化工、天然气累计产量分别超过了5000万吨、400万吨和200亿立方米,工业经济成为富民强旗的重要支撑,推进了能源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产服务业迅速增长。组建成立了文化旅游集团,主动融入宁夏旅游圈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全旗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打造国家4A级景区3个,“马兰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助推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力推动红色培训教育,高质量、高标准建成“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77亿元,是1981年的294倍,年均增长17.1%,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发展的瓶颈制约得以全面转变
公路建设方面,全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800公里,首条一级公路S216线2015年建成通车,第一条高速公路敖东高速建成通车,农村公路通村率实现100%全覆盖,城乡交通环境显著改善。
铁路航空方面,三新鐵路建成投用,陶利至上海庙铁路陶鄂段具备通车条件,敖宁铁路正在编制可研报告,打通了能源外运通道。鄂托克前旗通用机场开工建设,鄂尔多斯城川通用机场选址报告获得华北民航局审查批复,城乡出行环境全面改善。
电力保障方面,现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容量为48万千伏安,220千伏输电线路2条,全长231.8公里;110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5台,容量为34.3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6座,主变19台,容量1710.5万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17条,总长486.2公里。110千伏及以上线路718公里,10千伏及以下线路9899公里。初步形成以220千伏为骨干,110千伏为主网,35千伏为辐射的供电网络格局,为鄂前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支撑,为本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水利建设方面,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引黄供水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工业用水的瓶颈制约。全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1%,城乡安全用水实现全覆盖。
邮电通信方面,城市和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89.2%、71.0%,4G覆盖率分别达到99.1%、84.7%,固定宽带网络接入速率跃升全国中上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首家旗县级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四个镇镇区实现了免费WIFI全覆盖,城镇品质和功能明显提升。
城乡建设方面,始终环绕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破解二元结构,在优化发展环境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更加注重城镇特色塑造、要素聚集和产业支撑能力的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7.8%,重点打造中心城镇和特色小镇,敖镇、上海庙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城镇功能日益完美,品位不断提升。实施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城镇街路黑色化率达到98%,城镇用水普及率达到100%,用气普及率达到96%,全民健身中心乒羽馆、游泳馆、体育场建成投用,成功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旗、国家卫生旗和自治区文明旗、双拥模范旗,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改善。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呈现由比较滞后到全面繁荣的转變
教育优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幼儿园布局不断优化。民族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学前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指标达“普九”标准,顺利通过均衡县国家认定。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升,职业教育民族手工艺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和民委评为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点。
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健步走”“徒步行”“健身操”“广场舞”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常态。职工运动会、农牧民运动会、家庭那达慕等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功承办了第十届全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种采集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
卫生健康。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卫计医疗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率先在全市推行“三保合一”、医前救助模式,社会保障指标居全区前列,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和医务人员较2010年提高25.9%和29.2%,率先实现“健康小药箱”农牧区全覆盖,大病救助排忧解难。成功创建“蒙中医药先进旗”,医养结合、蒙医蒙药得到传承发展,加快蒙医综合医院和阿吉泰健康养生园融合建设,阿吉泰健康养生园共接待养老、度假疗养和健康旅游3.1万人次,被遴选为国家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社会保障。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全旗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领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70%以上。以“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为要求,实现“巩固、托底、兜底、提升、激励”脱贫攻坚阶段性目标。突出保障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孤儿、残疾人、优抚对象、低保边缘人群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做到“应保尽保”“保障兜底”。各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征缴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牧民合作医疗稳步提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始终达到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推开。
对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实施“六个一”保障措施,即提供一套住房、发放一份生活补贴、帮助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教育奖励、领取一份土地收益。
科技进步。鼓励科技创新,重奖科技突出贡献人员,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持续增加,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牧业专利成果丰硕,肉羊三元杂交、绒山羊光控增绒、草原3S管理等107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建成鄂托克前旗科技研发基地,设立各类科技推广机构10个,获首批“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旗”荣誉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突飞猛进,生态建设经历从恢复到优势凸显的转变
生态文明,绿色先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形成了西北地区首套旗县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和价格体系,建立了全区首家旗县级“草原信息中心”,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得到了国家审计署的认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舍饲和草牧场确权等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和相关项目。用最严格的责任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资源利用和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赢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可喜变化。1980年建旗以来,全旗累计完成植树造林任务392.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2.5%提高到23.89%,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6.12%以上。
禁牧休牧,政策引导。绿色,是鄂托克前旗的底色,是前旗人世代坚守的不懈追求。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守住生态底线,把生态建设做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禁休牧、以草定畜、以水定发展政策;创新实施京津风沙源、国家水土保持治理、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牧区建设;“六个一”转移农牧民配套政策落地执行。
绿色低碳,科学发展。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从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理顺环保执法监测体制,建立环境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建成上海庙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着力提高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逐步推进农牧业资源由输出型向吸纳型转变,持续减轻生态压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红线管理,全面推行地下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办法,统筹农牧业、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引导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实施大气和水等六大领域专项治理。
建管并举,绿化家园。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义务植树、村庄绿化、“户种百树”等工作,年内完成国土绿化9.1万亩、水土保持治理25.5万亩、草原保护64.5万亩;以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切入点,形成以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市场化、标准化为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前旗模式,确立优化符合鄂前旗实际的“五种发展布局”。在精准脱贫、产业支撑、完善政策、牧民素质提升工程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累计投资近70亿元的城镇、集镇、农牧区重点项目100多项,改善了生态环境,助推鄂托克前旗可持续发展,促进旗域经济逐步壮大。全面完成上海庙镇一期市政工程,绿化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建成全区首个“藏锦鸡儿自然保护区”和西鄂尔多斯毛盖图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六十棵榆树生态公园”,“大沙头沙漠公园”有效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生巨变
创新实施了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旗、镇、村、社“四级联动”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运行良好,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正在形成,一线工作的氛围日渐浓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崇德向善”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扎实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公共安全防控、互联网动态监管体系建设,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社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荣膺首批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区,营造了“发展共谋、秩序共维、社会共治、成果共享”的良好发展环境,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和安全感均达到了100%。鄂托克前旗作为全国8个基层典型地区之一,在全国网上信访基层应用工作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2017年4月,在全国综治工作视频会议上,鄂托克前旗作为自治区唯一代表向中央综治办汇报工作,典型经验成功入选《地方领导干部工作方法与实务》刊物。
健全完善旗镇村社“四级联动”网格化治理模式,推進社会治理精细化;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强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稳定四项重点工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创建全国双拥模范旗、全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旗、全区创新社会治理示范旗和全市法治先进旗。全面推进依法治旗,深入实施普法工作,健全完善旗镇村三级普法体系,深化“平安鄂前旗”建设,为经济社会大局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文化旅游业迅猛发展,实现了从单一到全域红色旅游的转折
文化繁荣。鄂托克前旗文化底蕴深厚,河套文化、草原文化、戍边文化各具特色,是著名的“鄂尔多斯婚礼”发源地,是久负盛名的“筷子舞”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微电影拍摄基地,更是鄂尔多斯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独具特色的歌舞文化、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马文化等,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原真的保护和传承,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鄂尔多斯文化之乡”、“中国马文化保护基地”、“中国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传承基地”,成功打造了“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绿色名旗”、“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等10多个文化品牌,大小互补、东西贯通的文化旅游空间格局初具规模。
全域旅游。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大沟湾、大沙头、榆树壕、“巴彦希泊日”草原、上海庙等诸多国家级生态旅游风景区;各类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那达慕、圣火节、马兰花节产生影响;“6+1”红色教育和旅游项目传承革命基因;“旅游+”初步探索,康体养生、避暑度假、休闲观光、生态文化体验、汽车露营、户外运动等健康养生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与宁夏等周边省市跨区域合作、深化“鄂前旗印象”,形成“全民、全境、全业、全时”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组建成立了国有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统筹管理运营全旗文化旅游资源。以大沟湾、大沙头、榆树壕、巴彦希泊日草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蒸蒸日上,以马兰花草原和藏锦鸡儿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花卉旅游别开生面,以圣火文化节、沙漠赛车节为代表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颇具影响,“1+6”红色教育旅游方兴未艾。
加强党的建设创新,党的执政基础、发展合力更加固本强基
率先垂范,勇于担当。旗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开展“两学一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六城同创”。
加强监督,反腐倡廉。建立纪委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监督制度,探索形成“二六四四”典型模式;严肃执纪,查处违纪案件,强化纪检监察力量,开展党风党纪党内法规教育,围绕“六个查一查”,不断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创建“清风鄂前旗”。
搭建平台,智慧党建。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运用“党建+”系统思维,探索推行以党建为引领、信息化为支撑、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的智慧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党建+”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文化传播+互联网的五大“智慧党建”工作新格局。
以“汇聚、协同、共享、引领”为核心理念,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成运营“智慧鄂前旗”大数据中心,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协同管理,形成了“一个资源中心、一张发展蓝图、一个服务窗口、一套目标体系”的管理服务格局。
延伸和扩大党建领域,建立“135”管党治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四有四治四公开”基层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民族团结事业全面夯实,开启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聚集地,从1980年建旗至今,全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旗。大力培养和启用少数民族干部,开展“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教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重要成就,党群、统战工作走进前列。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文博事业发展迅速,民族文学文艺创作繁荣,农牧民举办诗歌那达慕、自费创作出版书籍,一批文化名人走出前旗。
38年来,鄂托克前旗的发展,是一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共同繁荣的进步史,是一部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奋斗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创业史,也是各级干部群众用理想和心血铸就的光荣史!
历经38年的发展,鄂托克前旗承载和积淀的宝贵经验,将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其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和巨大变化,感召我们不忘初心、充满自信、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续写无愧于时代的光荣。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38年的一个物质充裕、精神富有、生态文明、秩序良好的大美前旗轮廓跃然眼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鄂托克前旗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精神,更加务实、创新的姿态,踏上“一带一路”的快车,融入呼包鄂协同发展的平台,行稳致远、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