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推动全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18-09-15郑宜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

郑宜平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旅游业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要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担当。内蒙古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实现高質量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以发展优质旅游为目标,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发展机遇,优化空间布局,抓好品质提升,加快旅游产品建设;用线路穿景区、用项目带景区,优化精品旅游线路,突出项目带动,推动标志性、引领性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向早日建成世界驰名、国内顶级的内蒙古旅游核心产品集群迈进。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全域旅游,强化旅游综合带动功能。一是构建地方党政统筹和部门联动机制,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解决传统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多规合一”,推进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产业规划相衔接。四是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查指导,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水平。

突破淡季瓶颈,推动四季旅游均衡发展。一是推动夏季旅游提档升级。突出抓好以草原旅游为主的夏季旅游,积极培育草原旅游核心景区,增加参与性、互动性,开发深度游、体验游等草原旅游文化产品,把真正的草原美景、厚重文化和牧人生活呈现出来,使游客愿意来、待得住、有消费。二是积极培育冬季旅游。重点抓好冰雪旅游,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资引智,宜冰则冰,宜雪则雪,引导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区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避免低水平重复。三是创新谋划花季旅游。围绕各地花期,打造旅游热点,培育花季旅游业态,弥补淡季旅游的不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赏花、服装服饰展演、民族体育赛事、美食娱乐等花季旅游活动,开发跨盟市花季旅游线路,用线路穿活动,用线路带景区,开启花季旅游新篇章。

转换增长动能,提升旅游产业支撑能力。一是抓好品牌景区创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重点,促进景区完善软硬件,提升文化内涵。二是抓好精品线路打造。依托交通线、城市枢纽和核心景区,精心打造自治区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抓好旅游活动创新。依托资源优势、民族文化内涵,以花季旅游、冬季旅游为突破口,以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旅游那达慕等重大旅游活动为引领,整合各地旅游活动,统筹组织实施、整体宣传推广,促进形象提升、文化传播、产业带动。四是实施旅游饭店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星级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绿色饭店提升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支持农、牧、洋家乐客房民宿、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建设。开发特色餐饮,打出“吃在内蒙古”的品牌,推动“内蒙古味道”美食各项活动开展。五是丰富旅游商品供给。支持建设一批旅游研发和销售展销场所,开发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动口岸城市建立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突出项目带动,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一是优化旅游项目投资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和特色支撑,全面实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着重考虑需要和可能,坚持量力而为,防范化解旅游投资风险。二是强化旅游项目支撑带动功能。以重大项目聚集资金、技术、人才,打造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重大项目。三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支持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市场主体投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产品创造条件。四是创新旅游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政府资金引导,产业基金支持,民间资本跟进的投融资机制。

二、增强软实力,大力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

加强旅游行业监管。一是健全旅游市场常态化监管机制,形成旅游市场监管由单枪匹马、被动应付向综合治理、主动作为转变,由运动式执法向常态化监管转变,从源头上解决旅游乱象。二是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旅游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舆论监督,敢于揭短亮丑曝光。构建“互联网+”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健全投诉受理快速反应机制和调处解决机制。三是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发挥旅游协会及旅行社、饭店、景区、分会等力量,注重加强协会党的建设,规范行业行为。

优化旅游服务环境。一是保障旅游秩序安全。落实旅游安全责任,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旅游事故处置演练,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及时发布旅游安全警示,严防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开展文明旅游管理。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和文明行业创建工作,持续开展文明旅游主题宣传。三是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提升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四是发展优质旅游。持续抓硬件,突出抓软件,使到内蒙古的广大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更实的安全感、更多的获得感。

三、补齐短板,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持续开展厕所革命。一是创新开展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进一步提升5A级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重点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娱乐场所、购物街区和美食街区的旅游厕所建设质量。二是加强贫困乡村牧区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将厕所革命向有旅游资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三是提升厕所科技应用水平。按照便利、耐用的原则,推广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四是创新旅游厕所管理。探索推广“以商建厕,以商养厕”旅游厕所社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发展旅游大交通。与交通厅等部门共同推动《全区旅游交通道路规划》实施,借“四好农村路”建设之机,推动旅游交通升级,完善交通道路旅游标识系统。二是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强景区道路、停车场、休憩设施、导览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信息通信、应急救援、垃圾污水处理、安全消防、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设施。三是完善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在核心景区周边、旅游线路沿线的省道、国道共同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驿站,在重点旅游城市建立多功能“一站式”综合集散中心,推动游客聚集区域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四是加快旅游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把旅游数据、应急指挥、智慧旅游等多项服务纳入平台,提升内蒙古旅游的信息服务水平。

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

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一是瞄准贫困人口精准施策。聚焦具有旅游资源、具备旅游发展条件的贫困地区集中发力,通过发展旅游增加贫困户收入。二是积极推动落实扶贫政策,细化分解扶贫任务,引导各方扶贫资金、扶贫惠民政策向旅游扶贫项目倾斜,拓宽旅游扶贫项目的融资渠道。三是开展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科学指导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品牌建设。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一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城市周边游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开发产品,提高供给质量。二是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培育工程,建设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和一二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园区;打造一批乡村酒店、民宿;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落;推出一批精品民俗活动。三是完善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推广实施《农家乐旅游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指导农村牧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五、创新宣传推广,提升内蒙古旅游品牌形象

树立内蒙古旅游形象。一是集合各种营销资源,构建适应内蒙古旅游发展水平的宣传推广体系,用最精准有效的营销扩大内蒙古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给地区旅游宣传营销准确定位,在打响和擦亮地区整体形象的同时,策划提炼好旅游宣介形象,在中外知名媒介大流量多频次地宣介,让“亮丽内蒙古”享誉世界,深入人心。三是继续加大线上线下、图文声影营销产品的制作和展播,丰富内容,提高品质,重点在目标客源地投放。四是面向市场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在软硬件建设上做足功课,靠实力和服务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内蒙古,并且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提高精准营销水平。一是提高营销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分析客源構成,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旅游营销,使每一次活动、每一幅广告、每一笔花销都能有最佳效果。二是要用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旅游主题词,让耳熟能详、润物有声的音乐和图文展现“草原·家”主题、呈现内蒙古之“美”。三是强化旅游节事活动营销,在全区性重大旅游活动的宣传上,要整合各地资源,上下联动,突出主题,整体打造,增强有效宣介,精准体现营销效果。

六、推进“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各业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一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二是突出旅游业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打造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文化演艺和非物质文化等旅游产品,把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三是开发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动土特产品、民族用品、工艺美术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推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一是开展与大众体育、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时尚体育相结合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积极培育赛事品牌,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二是大力培育体育旅游产业,支持户外运动用品和体育旅游装备制造,研发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体育旅游纪念品。三是创新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越野、飞行、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民族文化和体育旅游资源,深挖游客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推动体育旅游产品优化升级。

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一是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水利、交通、航空、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领域相加相融。二是推动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三是推动旅游与产业建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信息建设、生态建设一体发展。四是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健康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营造旅游新热点,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扩大旅游合作开放。一是突出发展入境旅游,完善入境旅游奖励办法,巩固老客源,开发新市场,加大俄罗斯、蒙古等国际市场的推广力度,积极争取解决跨境旅游证件和旅游团队免签政策,把“万里茶道”国际旅游线路打造成旅游精品。二是加强国内旅游合作,巩固与京津冀、辽吉黑、晋陕甘宁旅游合作成果,开展与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性合作。三是加强盟市、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促互进。

(作者系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一起“云旅游”
谁远谁近?
小A去旅游
旅游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