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2018-09-15于秀霞于秀华董昕妹
于秀霞 于秀华 董昕妹
摘 要:急救护理技术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技能型护理人才,更好地与临床接轨。
关键词:急救护理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急救护理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灵活性与综合性特征,教学内容含有很多操作技能。教授护生急救知识的目的是引导和训练其应对日常生活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护生在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机会较少,单靠课堂很难接触到心肌梗死等需要紧急救援的场景,导致学生面对危重病例的抢救时难以应对自如。教师根据急救护理的学习任务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蓝墨云班课教学、参与式教学、综合模拟实训演练等。
一、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护生的水平和能力,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引导护生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学习,如心脏骤停、车祸创伤,组织护生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查阅资料,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对每个环节进行把关和点评,从而提高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以后的临床护理实践打下基础。案例教学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对我国高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
传统实训课步骤为“视频播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抽考—教师总结”,在此基础上穿插情景模拟教学,进行严格合理的教学案例设计。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所提供教学信息的充分性、模拟场景和抢救过程的真实性、决策环境的复杂性、所获取线索的有效性以及指导性反馈的受益性。目前采用的急救教学案例有心跳呼吸骤停抢救、头部包扎、左前臂骨折,教师应提前一周发放案例,把护生提前分组,每组3~4人,让护生从整体操作流畅性、知识技能和沟通交流方面入手查阅相关资料,提前进行设计,提高护生的参与度。实训课情景训练时教师要在旁边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反馈,通过再现真实临床场景和抢救过程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形成“准备—模拟实践—討论—反思”的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教学方式。
三、蓝墨云班课教学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急救护理技术课程中实施蓝墨云班课正符合时代的要求。蓝墨云班课是指蓝墨科技推出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App,以移动网络环境和云服务平台为依托,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来组织课堂教学,实现课堂内外的即时反馈与互动。护理课教师可以借助云端创建班课空间,并进行如下操作:及时发布课程相关信息及学习要求、实时签到、上传课程视频、制作微课课件、进行测试、投票、问卷调查、讨论、答疑、头脑风暴等,可提前发布相关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课程结束时公布护生的经验值,对于表现突出的护生进行加分奖励。
四、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应把理论课班级护生随机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上课前随机抽取小组中一名护生进行讲解。教师可选取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如院前急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暑、淹溺、踩踏等,指导每组护生拟订教学计划、进行板书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护生讲解时间为5~10分钟,由本组其他护生给予补充与说明,最后由教师给予及时纠正或肯定,并做点评总结。参与式教学提高了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学生思维能力及教学效果、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增强了护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解决了护生分析临床护理的问题,有利于培养临床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五、综合模拟实训演练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需进行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综合模拟实训演练。如模拟重大交通事故、房屋倒塌等急救情景现场,分别进行单人/多人心脏骤停、骨折创伤、外出血、休克等患者的现场急救,营造紧张、紧急的急救环境,让护生在学会单项急救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团队急救配合,增强技能操作水平和处理突发急救事件的能力。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以急救护理岗位任务为引领,依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适应不同护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通信作者:董昕妹)
参考文献:
[1]孙芸.急救护理校内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4).
[2]张春青,杨辉.案例教学法结合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在神经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
[3]祁爱萍.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6(19).
(责任编辑:王 瑜 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