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8—2018在这里回看青春的中国

2018-09-15刘艺琳赵建琳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3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摄影

刘艺琳 赵建琳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汽车很少,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啊、公交车啊,那个时候流行说大三件,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我回国的时候就带着自行车,自行车是宝贝……”三楼展厅的左手边,穿着带有浓重摄影师风格马甲的翁乃强向前来观展的人介绍着,背后是他在40年前所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树枝被冬雪压弯了腰,周围的房子还是低矮简陋的砖墙,人们穿着样式单一的棉袄,骑着二八车,行于大雪中一这是1978年的北京。

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将过往40年的中国风貌汇集于相纸之上,展现于此。一幅幅珍贵的影像,从黑白到彩色,从家用器具、服饰、建筑、教育环境到交通工具、人情风貌,铺展开来一幅现代中国的浮世绘。

影像是时间的化石,好的影像,会在历史深处发出自己的声音,记录着时代前行的脚步和节奏。在王文澜的镜头里,就记录下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尚女郎,五个年轻人烫着“大波浪”,戴着“蛤蟆镜”,穿着至今也没有褪流行的高领毛衣,笑得像花儿一样。王文澜现在再回忆当时拍这张照片的心情,他觉得那是80年代能够激起人们对生活巨变的充分自信。“当时那会儿还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全国上下,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都百废待兴。我当时在北京郊区的风景点,突然问看见这么几个女士,时尚的打扮,朝气蓬勃的神态,给我很大的感染。”如今,照片中的这些女士再次聚首,一起来看展览,虽已过了不惑之年,却依旧充满朝气。

过往的时光不可追,却可以展现。在相机“咔嚓”声响起时定格拍摄者的思绪和被拍者的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40年已是人生的一半;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40年依旧风华正茂。

自今年4月发布征稿启事后,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展览网、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杂志、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的报纸、网站、公众号等对此次影展征稿广泛传播,获得摄影人的积极支持。从各渠道征集作品30000余件,最终入展216件。通过摄影的独特视角形象地再现40年来人们生活状态。

现场人山人海。有意思的是,從七八岁的垂髫小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人手一台相机,与那波澜壮阔的40年相对而立,似在说:你好。再见。而当年镜头后面的摄影师们,他们留下了历史,又成为了别人镜头里的历史。

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冬景。

寒冷冬日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骑车上班。那个年代,私家车还很少。人们出行以自行车、公共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翁乃强 摄

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上课。

清华大学77级入学新生只有800多人,1个月后又扩招了200多人,录取共计1053人。在新生中,职工和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占70%以上。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570万人,录取率仅为5%。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录取率达74.46%。知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命运,而他们也改变了中国。顾德华摄

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时髦女青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蛤蟆镜、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因改革开放焕发的春天气息。王兜阐摄

1983年1月,赶上这天真不赖,洗衣机拉回家。1874年,人类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表机。但在100多年以后,洗衣机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家庭。王文扬摄

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鸳浦街,洱源县农村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来到发廊烫发。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发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编着麻花辫,男性的发型更是乏善可陈。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老百姓的发梢,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决了。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全国约有1万个理发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美容美发店已超过18万家,中国人每年花在头发上的钱超过1300亿元。刘建华摄

1986年,三个身披军大衣的年轻人在北京街头跳舞。

军大衣是中国时尚史上最无可替代的标志性单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兵是很多地区年轻人仅次于考大学的出路,一身戎装也成为很多人的向往。在那个满街“蓝、黑、灰”的年代,绿军装也是一种时尚。既时髦又保暖的军大衣也就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斑斓了街头。蛤蟆镜、喇叭裤、红裙子、爆炸头……你赶过什么时髦?郭建设摄

1987年,广州市江南大道,—位女士在用“大哥大”打电话。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模拟移动通信网。随着90年代“下海热”,生意人几乎人手一部“大哥大”,既是通讯工具,更是富责的象征。30年间,手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转变为集通信、互联、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身的超级工具。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8年第2号)》显示,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47亿。叶健强摄

1990年,上海市贵州路,72家房客。

“72家房客”是住房狭小的代名词。上海滑稽戏经典曲目《72家房客》曾轰动一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住房困难的上海人,对这个名词和这部戏都深有感触。生活远比戏剧精彩。2012年,摄影师龚建华故地重游。照片中的弄堂还在,只是里面的住户,他几乎全都不认识了。所幸,他遇到了照片中那位抱着孩子的女士,她已经成了一位阿婆。龚建华摄

1991年5月22日,雄性长颈鹿珠丹迁居。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摄影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