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在资本市场中何去何从?

2018-09-15

艺术品鉴 2018年6期
关键词:画廊当代艺术艺术家

潘柬芝《鸟》

近两年来,诸多策展人、评论家、艺术经纪人等艺术界人士及画廊、拍卖公司等艺术机构,纷纷将目光锁定年轻艺术家。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想到2005年至2008年的年轻艺术家热潮。那么,当下这波年轻艺术家热与此前有何不同?年轻艺术家为何再次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身处市场与资本环境下的年轻艺术家,又该何去何从?

在艺术品市场整体上呈现平稳调整的态势下,很多藏家借此良机“逢低吸纳”。与此同时,另一个市场趋势日渐明显,那就是年轻艺术家的出镜率普遍提高,在拍卖会、艺术博览会、画廊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可圈可点。

年轻艺术家——介乎资本、学术与国际化

每年,一波又一波的青年艺术家从学校步入市场。面对每年大批的艺术新人走进大众视野以及艺术市场,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林林总总的青年艺术家活动从资本、市场以及学术等角度关注青年艺术家,虽引发褒贬不一的争议,但在客观上催生了青年艺术家热。

旨在挖掘、推广优秀的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家的“2018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推介活动”于5月18日举行,该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

而2018年6月22日,为加强青年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第23届春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发起“青衿·未来 | 当代青年艺术家主题联展”,着眼于当下艺术新人的挖掘,旨在推出在多个艺术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并为之提供广泛的资源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而主打“70后”“80后”年轻艺术家的各类展览活动也很多。比如《“思古悟今”青年水墨展》,展览的艺术家包括70、80、90后艺术家。

实际上,年轻艺术家早在2005年前后就受到关注。2005年,北京星空间举办了名为“下一站,卡通么?”展览,展出了欧阳春、陈可、李继开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启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出现在画廊的序幕。此后,评论家朱其也策划了展览“漫画一代的崛起”,伍劲策划了“少年心气——中国新锐绘画奖作品展”,至此,年轻艺术家以一种新的面孔出现在艺术界和市场上,向观众呈现当代艺术视觉上的变化。

但“70后”“80后”作为一种新的统称,使这批艺术家也作为一个有别于此前当代艺术家的形象出现。

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面对传统也有所思考:生活方式的改变、创作观念的改变引发的问题。对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关注是他们的新方式。

美国《艺术新闻》编辑芭芭拉·波拉克认为:“中国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已经不用我是中国艺术家来设定自己的身份,而是定位自己是世界的艺术家。”在她看来,这些艺术家擅长利用科技或用自嘲方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性。“年轻一代艺术家准备进入纽约甚至国际市场,他们对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很有信心。”《艺术新闻》杂志主编韦恩也表达了他对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观点,“当代的中国艺术家像此前的欧洲艺术家,具有打开新可能的可能性。”

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与5年前或者10年前又完全不同了,他们不仅是在为符合西方藏家口味而作画,现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更加的个性化,国际化意识很强,欣赏中国艺术家作品的观众也在改变着。

《2018繁星计划》展览作品 《非相》

因为年轻一代艺术家有机会游走在世界各地,使用网络与国外艺术家交流,了解不同背景下的当代艺术,他们的视野和创作更具国际化。年轻艺术家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突破以往架上绘画单一的技法,采用不同的表现媒介进行创作。

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爆发

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甚至蜂拥的艺术品电商交易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都是最为活跃的板块,而少数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突破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大关,也成为市场向年轻艺术家倾斜的信号。

最近几年,在当代艺术处于调整期的局面下,个别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却直线上升,成为市场涌现出的黑马。2013年可视为年轻艺术家市场再次爆发的一年,贾蔼力的《二月物语—过去(床)》、《早安,世界》在香港苏富比分别以580万元和340万元成交,其另一作品《疯景》也在中国嘉德以483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新成交价为“80后”年轻艺术家的市场发力打开了新高度,带动了“80后”年轻艺术家的市场热潮。

80、90后年轻艺术家在新水墨方向上的探索实践的《“思古悟今”当代青年水墨展》作品,罗汉卿 《家乡》

“年轻艺术家作品受到关注,也是市场寻找新热点的结果。”以曾梵志、张晓刚为代表的60年代画家的作品价格经由近10年的爆发式增长,已成为高价位作品,普通藏家和艺术消费者难以企及。而随着当代艺术的逐渐推广,市场处于调整阶段,价格处于低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自然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再者,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买家情况也有改变。买家中,单纯为了投资获利的人群减少,IT精英人群、海归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且以“70后”为主,他们将会成为未来艺术品消费的主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更贴近这部分人的审美需求,作品价位也相对合适,对于新进买家是较为容易进入的板块。

然而,在面对个别年轻艺术家拍卖价格高涨时,年轻艺术家面临的困难仍不小。能出现在一级市场,甚至取得高价的艺术家作品只是凤毛麟角,由于拍卖的特殊性和偶然性,这些取得高价的作品也是偶然,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整体价位尚处于低位。这种价位是消费者和藏家能够接受的价位,也符合当下市场环境。

贾蔼力 《疯景1号》

显然,这样的作品价位意味着“80后”艺术家与画廊合作的难度加大。因为对于盈利性画廊而言,要支撑一个艺术家的个展,基本成本费用必须考虑在内,即便销售数量很大,但实际资金的回笼要比原来困难得多。一些画廊表示,与年轻艺术家合作,更多的是“赚取人气不赚钱”,很多此前关注年轻艺术家的画廊也不得不改弦易张。

视野决定走向

随着新一轮藏家和艺术消费者的介入,市场流行风格和买家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青年艺术家作品成为新一轮投资收藏的热点。

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投机行为,特别是对那些年轻艺术家。在当下的年轻艺术家选秀活动中,商业操作痕迹较重,但现在是一个商业时代,这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还未离开学校就已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这是之前几代艺术家都不曾遇到的。但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很长的成长期,如果盲目将这些艺术家推向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人为拉高其作品的价格,会严重影响青年艺术家市场发展,甚至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当下,年轻艺术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有被过度消费的争议,但也面临此前艺术家不曾有的机会。资本影响市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针对年轻艺术家而言,对有些人会带来伤害,但对艺术家也有好处。年轻艺术家感受到市场的力量,在面对商业问题时比之前的几批艺术家适应得多,对资本的处理方式也成熟得多。

当然,在寻找年轻艺术家“潜力股”的热潮中,参与者不应忽略年轻艺术家的推介与发掘的不确定性。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优势在于价格低、数量大,而劣势在于质量不能保障,创作不定型。总体而言,年轻艺术家处于市场淘选过程中,最终剩下的只有几个,需要长时期观察艺术家的创作方向,面对市场的心理状态、经纪人和画廊的规划也都有影响。

目前看来,年轻艺术家中,“70后”艺术家的市场和学术知识逐渐得到认可,而“80后”艺术家还处于不断淘洗的过程中。当下市场处于相对冷静期,利于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在“80后”艺术家中,那种对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有充分理解、评估和反思,并站在国际化环境下,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创作作品的艺术家会更受关注。

上图:贾蔼力的《二月物语—过去(床)》

下图:展示青年艺术家精神思想的《“青衿·未来”当代青年艺术家主题联展》作品, 王少帅 《红色计划》

猜你喜欢

画廊当代艺术艺术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画廊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