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性原则下的外刊翻译策略
2018-09-14潘聪聪
潘聪聪
摘要:本文基于外刊翻译实践,主要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为例,对外刊文体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外刊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原则。以《纽约时报》作为主流媒体代表进行样母搜集和研究,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推广性。有助于深入学习与透彻理解外刊内容及其形式,本文目的在于使读者初步了解模糊性原则下的外刊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体特点;模糊性原则;模糊修辞
一、外刊文体特点
报刊文体与其它文本有所不同,报刊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基于纪实性和大众性,报刊同样重视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报刊另一大特色是浓缩精炼的语言,省略部分主要体现在新闻标题的编写上,因为标题是对新闻报道内容最清晰、简洁、有力的概括。
外刊善用小词,字母少。例如“curb”替代“control or restrict”;“ban”替代“prohibit or forbid”。翻译过程中,需要既遵守翻译的一般原则,又要注意报刊翻译的基本规律。注意专业术语(proper words)、缩略语、国际组织名称的翻译和特殊词汇的翻译。The awkward couple(糟糕的组合),错误译法“尴尬的夫妇”;Averting a shutdown(避免政府垮台),错误译法“避免财政紧缩”。需勤查词典,善于利用网络查证专业词汇,确保上下文一致。
二、模糊性原则
翻译,除了要传达原文本一定数量的精确思维内容之外,大量的语言信息需要译者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适切地用模糊语言表达或再现源语的模糊信息。[1]1965年,模糊这一概念成为一个学术用语,源于美国加州大学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他指出“对现实的自然界中碰到的对象进行分类,经常找不到精确定义的资格判据。”[2]该理论认为,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广泛存在于各种文体中,英语外刊写作的文体要求使用模糊性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到英语新闻中的模糊现象,下文将结合翻译实践具体讨论模糊性原则,探讨对外刊翻译中的模糊词使用案例。
三、模糊修辞
利用修辞格,比如婉辞、比喻、借代。人们使用模糊修辞时,故意制造语表意义模糊,要求接受者透过表象,去探索真实的内涵。The Population Surprise.(人口减少),表面看来是不符合逻辑的,这就需要读者从更深层次观察,“Surprise”是一个模糊词汇,此处并未使用“decrease”,“surprise”,类似于中文避免“死”一样,人们往往用“pass away”“pass out”“depart ones life”进行替换。余立三认为,修辞手法的翻译,不可偶遇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顾照抄照搬,最好能做到形神兼备,在线原文的修辞效果;若不能得兼,则应遵循“形似不如神似”的原则。[3]
“very”一词本身无法去修饰一个具有明确程度界限的文化一词,同理还有: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九死一生)Scattered about in all directions(七零八落)。这些数词并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代表一种程度。突出模糊性原则的特点。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结语:报刊作为大众传媒,受大众性、节俭性、趣味性、时新性和客观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新闻写作人员在编写新闻报道时在语言运用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译者首先要清楚源语(Source Language)的文体特点,英文报刊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现代,地道实用。翻译时,不必拘泥于格式,因为中英文做到形式对等的可能性较小。同时,英文报刊能够原汁原味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精髓,因此可以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和加深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龔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Zadeh,L.A 1965.Fuzzy sets[A].Information and Control.
[3]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J].外国语,197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