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家庭,靠近孩子,用心做幼教
2018-09-14汪小燕
汪小燕
教育的真谛在于真爱!真爱不是口头言辞的溢美,而应当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今天的幼儿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幼儿家庭显露出多元化的情形,幼儿教师所积累的经验不足以应对所有的情况,而要想让幼儿教育真正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一个温馨的空间,就需要教师真正研究幼儿,研究幼儿的成长环境,从而给他们以最适合的教育。
【事例一】一个沉默的小姑娘。
教师面对各种形态的孩子,总会出现一些视觉疲劳,而当“万师访万家”的春风拂过时,我却发现有一个孩子可能需要我更多的关注。
这是一个小女孩,乍看之下与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在课后,在游戏中,也总是像在课上听讲那样“安静”。你很少能够通过她的表情或眼神来寻找到点什么。而当试图与家长进行联系的时候,又总感觉说不清楚,了解不那么透彻。显然,这个时候应该去她家深入了解一下。
预约之时,电话里小姑娘妈妈稍加犹豫了一下,然后约定了一个周末的上午。在迈进孩子家门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整洁的客厅,孩子妈妈的笑容,与孩子在房间里稍显紧张的表情,形成了一个对比,尤其是孩子向我看的一眼,更让我感觉到一丝疑惑:难道孩子周末就一直在家吗?
“孩子有点内向,是吧?”孩子母亲主动挑起了话题,我点了点头。“其实我也知道,我矛盾……”孩子母亲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开始向我倾诉了起来。一番对话之后我知道了,这个小女孩的沉默完全是因为母亲的紧张。这是一个离异的母亲,只与女儿相依为命,婚姻的失败,让她对女儿的保护欲有些异于常人,她不准女儿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于是她女儿的生活世界就变得十分狭小。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母亲。我试图说服她接受已成为现实的单身生活,到了周末的时候常常看她可有空,约她逛个街或者带上孩子一起出去走走。在她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了什么心结的时候,我与她一起讨论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看起来我帮不了她多少忙,但在多次的交流中她明白了我的初衷——让孩子有一个开放、灿烂的童年生活!也明白了我为这个初衷所付出的努力,她甚至也明白了我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改变她来改变孩子。事实上她也确实有了改变,她因为与我本来比较陌生,没有因为以往的相识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因而能够跟我敞开心扉,能够在我的帮助之下面向未来……
【事例二】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
总有一些小孩身上是脏兮兮的,而每一个脏兮兮的小孩背后总有着一些故事。
这是一个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父母在菜市场做海鲜生意,为人友善,生意诚信,生意做得挺好。可就是没空照顾孩子,结果孩子到校之后,常常衣衫不整,还常常有一股海鲜味儿。于是我迈开了走向孩子家庭的第一步。
在他們的摊位前,一阵寒喧之后,我问了他父母一个问题:“孩子到这么大,认真跟孩子过过几次生日?”在孩子爸妈稍显疑惑的眼光中,我给他们俩说了我们班孩子过生日的情形,尤其是重点说了孩子在过生日那天的快乐——父母的关爱,加上同学的祝福……孩子父母俩手上的活儿开始慢了下来,抬头看我的时间也多了起来。一番交流之后,我们仨人有了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孩子父母其实已经进入了自己的生意轨道,但在这个轨道上,却不可能有孩子的位置。“下得来吗?”“试试看吧”——这成了这次家访的结束语。在看到孩子的干净已经成为常态后有一次与孩子他爸聊天,孩子他爸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说实话,放下生意真的很难,看到同行挣大钱,心里还是有些不爽的,但看到您那么真诚地帮孩子,也看到孩子因为我们的关心而跟我们非常亲近时,想想又是值的。总之,还是要谢谢老师你呢!”
孩子身上脏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常常在父母身上,而改变父母们的想法往往比改变孩子更难,他们需要老师真正从孩子成长的需要角度出发,与家长坦诚相待,这样才能从家长那儿获得对孩子教育的支持。
【事例三】一个习惯极差的孩子。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习惯极差、品性很糟,与家长在电话里几次沟通,都有些不欢而散。当我都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借助于“万师访万家”这个契机,我再次萌生了改变这个孩子的愿望。
来到这个孩子家,孩子的父母比较热情地接待了我,但孩子的奶奶眼中则有一些“敌意”,而原因我也心知肚明:这个孩子的奶奶并不配合学校的教育,甚至对孩子父母的教育也持反对态度,这种无原则的溺爱,是孩子习惯极差的根本原因。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我第一次家访时重点就放在跟孩子父母的交流上,我们取得了一个共识,要改变孩子的坏习惯,根子在孩子奶奶身上,而要改变孩子的奶奶,是要等待时机的。后来有一天的早上,孩子父亲打电话给我,说他妈妈也就是孩子的奶奶被孩子给“打”了,两个僵住了,孩子在家里无法去幼儿园上学。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立刻安排好课务,赶赴孩子的家里。当看到孩子奶奶黑着脸的时候,我很直接地说了一句“自尝恶果了吧。”孩子奶奶恨恨地看了一眼孩子,我又跟着说了一句“现在改还来得及。”孩子奶奶的目光终于有些柔和了,当场,我安顿好孩子(这个孩子相对还是比较听老师的话的),然后跟孩子家长约法三章:第一,孩子一旦出了习惯、品行问题,家园所有人的教育态度必须一致;第二,家长在家中关注孩子的“言”与“行”,确保言语礼貌、行事合规;第三,家园坚持每日就孩子的情况沟通至少一个月。
这种情境下的家园沟通是极为有效的,孩子的言行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之下也有了显著的改变,小伙伴们也开始喜欢这个孩子了。
万师访万家,其实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改变”: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幼儿教育更接地气;改变孩子的成长路径,让孩子的成长更好地在成人的关注下实现;改变家园关系,用面对面的交流、交心,去代替虚拟世界的沟通。万师访万家,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