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什么?防沉迷!
2018-09-14马迪
马迪
在国际上.并没有“网瘾”这一说法,更常用的词汇是科技成瘾。
科技圈最近不平静。“六一”儿童节前夕,腾讯和今日头条再掀口水战,导火索是新华网批评腾讯游戏的一篇评论一《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网游对少年儿童的戕害?》。文中直言:“极易沉溺其中的网游,严重戕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也酿成了无数家庭悲剧”,甚至用上了“人血馒头”这样的说法。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一年前,人民日报三批王者荣耀,腾讯市值一度缩水千亿,火速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然而为什么一年过去,家长们依然觉得孩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实际上,除了游戏,几乎你接触到所有的科技互联网产品都在“使人沉迷”这件事上做了大量的努力。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起手机刷刷抖音,转眼几个小时过去了;频繁查看手机,离开手机一会就浑身不自在;对App上的通知红点充满焦虑,点击和下拉刷新已经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在国际上,并没有“网瘾”这一说法,更常用的词汇是科技成瘾。科技成瘾一词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频繁出现,但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英国心理学家马克提出了几条科技成瘾的典型症状,包括因为使用科技产品而忘记吃饭和睡觉、明明没有需求却无意识地摆弄科技产品、有意识地减少科技产品的使用时长但却失败了……总之,各个国家对于科技成瘾状态的定义都差不多,那就是:“一天不用,浑身难受”。
在移动设备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之下,科技成瘾现象在近年来变得更加普遍和严重。原因之一,是丰富的移动设备。虽然它们分散了科技产品的使用时段,可却增加了使用的总时长。笔记本、手机、平板等等多种设备轮番登场:工作时盯几个小时电脑,休闲时离不开手机平板,有时间还要打几局游戏,看起来是度过了丰富的一天,可实际上都面对着屏幕。
另一方面,科技公司根据人类大脑的生理特性精心设计,吸引力几乎深深地藏在了每一个代码里。比如抖音上每次下滑之前都猜不透下一个视频是什么,跟老虎机一样给你一种未知且突如其来的奖励,从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再比如最為常见的点赞,则是利用社交认同的方式来鼓励用户,每当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或评论的时候,你便会获得一次多巴胺所带来的满足感。
中国用户当然也不例外。2018年《国民手机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达108次,相当于不到10分钟就会使用一次手机。在时长方面,中国人以人均每天3小时的成绩位列全球第二,超过13%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
容易令人上瘾的技术设计让硅谷的科技公司备受诟病。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Google I/O 2018开发者和苹果WWDC大会上,不约而同将防沉迷作为系统更新的重点。
Google的Android P上线了管理通知接受数量和手机使用时长的Dashboard、监控每款应用使用时长的App Timer和强制手机进入免打扰模式的Wind Down。
苹果则在iOS 12里推出了多种功能更新:“别吵我”功能将关掉手机的视觉通知;“安静通知”则是将消息推送静默化、不显示在锁屏,也不出声,也不会在App右上角显示红点;“应用许可”是家长限制孩子使用应用的新特性。
全球最有影响的两大科技巨头如此步调一致,背后是“数字健康”潮流的兴起。这些防沉迷措施固然是科技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不过终究不能指望所有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会在上面花大力气,毕竟,能否瓜分更多用户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款产品乃至一家公司的命运。
总而言之,如何改变科技成瘾的状况,最终还是要靠用户自己,下面就是我们的一些戒瘾建议:
1、关闭视频平台的自动播放下一条功能,让自己从无尽的刷刷刷之中解脱出来。
2、关闭非通信类游戏的通知功能,因为随机的更新会给用户一种寻宝的心态。
3、为自己设立奖励机制,利用成瘾的方式对应成瘾,给自己设定每一小时不碰手机就能看一集电视剧这类的奖励措施。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最有效的可能还是你的自控力一不要轻易把自己交给一块屏幕,别让它决定了你全部的喜怒哀乐,要知道,沉迷虽然能带来短期的愉悦,但永远无法带来长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