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 最后一膛炉火
2018-09-14韩进勇
韩进勇
母亲一辈子不曾与柴草分离,她的生命有多长,与柴草的联系就有多长。
大概在临终前半个月的一天,母亲竟然趁伺候她的子女们离开的空档,连爬带滚地从里屋土炕上挪到外屋地炉旁,在炉膛里点火、添柴、压煤,生起了她生命中最后一炉火。我知道后气愤地埋怨,甚至大声地咆哮。然而,任凭我雷声闪电,母亲却不急不恼,静静地躺在炕上,一脸平和的表情。母亲走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反反复复地回忆当时的情景,一遍一遍地寻思:一个即将油尽灯枯的老人,哪里来的那么多的气力?母亲最后一次点火生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一天,我终于恍然大悟,这是母亲最后親近她一辈子熟悉的气息,她和柴草共同创造的家的气息,那是曾经绵绵不绝的日子的气息。母亲临终的一膛炉火,是跟她无比亲切的柴草告别呀!
是的,母亲属于柴草,尤其是她那双粗糙的手,仿佛就是为柴草而生为柴草而长的。而那根儿一半焦黑的烧火棍,那个一天三遍烧火做饭被母亲拉得呱哒呱哒响的风匣,那一垛一垛一抱一抱一把一把的柴草以及柴草烧过后的一捧一捧一堆一堆的灰烬,则都是属于母亲那双手的。年长日久,不断地与柴草相亲相近,母亲那双手仿佛也有了柴草的性质,就像两段干树枝儿一般。手心长满了老茧,摸一摸仿佛摸到了一片粗糙的树皮。手背上皱褶粗重僵硬,手指则常年用白色的胶布或者黑色的膏药粘住一道道裂口。我曾经以为母亲这双手与笔墨远隔万水千山,曾经以为故乡庄稼柴草的世界与文学判若云泥。然而,就是这样寒酸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双粗陋的手以及这双手中那些卑贱的柴草,不仅给了我一生中最深切最长久的温暖,也让我得到了文学殿堂上的荣光!一遍一遍的回忆里,母亲点燃柴草,点燃故乡深情的岁月,也点燃了我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缝衣做饭,织布纺线,推磨压碾,喂猪养鸡,点种薅草,种瓜摘豆,割谷拾棉,打场晒粮……在故乡的土地上,在四季的风景里,母亲的每一项劳作都有了一首诗的意境,其中经典的动作成了我脑海里的剪影,风吹不走,雨打不去!而最生动的还是母亲用柴草写下的诗篇!每天每天,母亲总是点燃柴草,点燃一家老小温饱的希望,同时也把自己的信念、憧憬、忧伤以及生活的贫穷甚至苦难,连同柴草一起填进灶膛,烧出轰轰烈烈的生机!一年四季,一日三回,灶里火焰熊熊,锅中热气腾腾。几十年里,母亲煮野菜的清苦,也煮鱼肉的浓香。我家的灶头有通常日子的平淡与温馨,也有逢年过节的隆重与热烈!而那缕袅袅的炊烟,是母亲与柴草共同叙述的对亲人对岁月的无限深情,我一生都描写不尽……
而今,炊烟越来越稀疏,最后一代传统乡间的母亲一个个随烟而逝。现代的生活已经远离了柴草。然而,我依然要把我的笔变成一根柴草,燃烧乡愁,燃烧我对母亲对故乡对曾经贫寒而又温暖岁月的怀念和感恩!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