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精神义理

2018-09-14武立敬

老区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道德文化

[提 要]赣南客家道德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在赣南传播与发展而形成的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德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天人和一,是赣南客家道德文化主要的精神义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当今时代,展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和“流”,弘扬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精神义理,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赣南客家;道德;文化

[作者简介]武立敬(1973—),女,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精义与特色研究”(YG 201606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的重要性时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与心理基石,构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因此,实现文化自信,既需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需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赣南客家道德文化就是一支既具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赣南客家道德文化,是在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地理环境,它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天人和一等精神义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加强我国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弘扬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精神义理,正值其时。

一、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精神义理形成的现实条件

赣南客家,形成于唐末五代至宋末或元初历史时期,是部分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与灾荒向赣南迁徙而出现的“客家”群体。在新的生存环境里,他们既沿袭中原宗法制度、传承中原儒家文化,又吸收当地文化特色、融入本地生活,形成了儒家文化的独特一脉。对此,有学者指出:“客家文化在继承中原儒家文化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价值中心,并以侠义为主导来建立家族文化群落组织,呈现开拓进取与隐忍保守相交织的文化心态。”[3]

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历经颠沛流离之苦,以顽强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造并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开拓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风貌。他们把中原较为先进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带给本地人,促进了本地文化生活、生产实践的提升。客家先民与本地人和睦相处、乐于奉献,赢得了本地人的接纳与尊重。他们既传承中原文化,又吸收本地文化。这种文化姿态,突出表现在民居建筑上。譬如,现存的赣南围屋,既保留了中原殿堂式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赣南本地建筑所特有的结构封闭、防御性强的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赣南客家道德文化之精神义理,就是在这种现实条件中逐渐生成并不断传承的。

二、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精神义理的具体表现

赣南客家人既继承原有儒家传统文化,秉持人与人之间“贵和尚中”之思想、人与社会之间“诚信奉献”之精神,又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天人和一”之理念,深厚的传统道德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方道德文化气息并存,相得益彰。

(一)人与人之间,奉行“贵和尚中”之思想

两千年前,因战乱和灾荒而南迁的中原汉人,带着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始到南方定居。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不仅安身立命于此,而且改变了赣南原住居民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他们不想反客为主,始终以客家自居,奉行友善宽容和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道。不同族群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赣南这片土地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热土。在物资短缺时期,赈灾、抚孤寡、扶危救急等义举一直保持下来,成为本地民众之间友善亲和的重要体现。至今仍旧存在的客家妇女在水稻收割的农忙季节相互“帮工”,就是客家族群之间紧密团结的一个具体写照。

(二)人与社会之间,坚守“崇文重教、诚信奉献”之精神

在客居的生存环境中,即使物资匮乏,客家人仍然崇文重教,坚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尤其重视族群成员道德修养的培育。“修身、齐家”是每一个客家人最基本的道德修为。“治国、平天下”是他们人生道德境界的更高价值追求。

时至今日,客家人仍然坚持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与“诚信奉献”之精神。发生在赣南的许多先进事迹,就说明了这一点。譬如,《客家万里行》栏目报导的赣南脐橙种植大户谢光华的个人事迹,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谢光华在自己的创业路上不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然而不幸的是,创业初期就遇到了脐橙滞销。为了减少乡亲们的损失,为了能够让乡亲们挺过当年的经济困难,他自掏腰包把果农的脐橙以合同约定的价格全部买下来。他虽然损失了个人的物质利益,但却大写了诚信奉献之精神。同时,他奖励考上大学的农民子弟,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一义举到现在已持续十多年。另外,他还为乡亲们修路、建学校、修敬老院等。谢光华不是个案,象他这样的客家人很多。在他们身上彰显了赣南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责任与担当。

(三)人与自然之间,崇尚“天人和一”之理念

从中原南迁而来的客家先民,在新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和一”的生态思想。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讲究适度平衡、顺应自然。譬如,在住宅的选址和建造上,既保持了中原殿堂式的建筑风格,又切合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散落在江西赣南的客家围屋,当地称‘土围子,大多背靠青山,面临小河,独立为体。它们大都是方形,是集祠堂、居室、碉堡于一体的家族建筑。”[4]赣南客家围屋在选址上往往坐北朝南,利用天然的地势避风向阳、温暖舒适,又临近水源、交通便利,保证客家族群在此安居乐业。这种生态思想,与今天所倡导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不谋而和,为当代人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三、弘扬赣南客家道德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赣南客家道德文化既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又有封建保守、徘徊不前的思想,因此需要理性地继承和发展。我们应以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精神义理为根基,寻找赣南客家道德文化與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弘扬开拓创新、家国同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

(一)开拓创新之精神

面对毒蛇猛兽出没、遍地荆棘的恶劣生存环境,赣南客家先人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郭沫若先生曾使用“健妇把犁同铁汉,出歌入夜颂丰收”的诗句,描绘客家妇女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彰显了客家妇女勤劳乐观、不畏艰辛的优良传统。客家人不仅具有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更具有舍生取义的革命情怀。在中国近代革命尤其是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中,赣南客家传统道德文化对苏区精神的产生与弘扬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赣南客家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正在转化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下,在国务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客家人不畏险阻、艰苦创业的精神正是当代人要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二)家国一体观念

客家先民在异地他乡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既强调尊祖敬宗,注重血缘亲情,又崇尚社会担当,注重爱国情怀。具体而言,就是孝悌、忠义与爱国思想融为一体。“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人”的家国一体观念,成为赣南客家道德文化的一个基本观念。这种观念把爱家思想与爱国情怀统一起来,对当代人的道德思想、爱国主义起到重要作用。无论身处何方,客家人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思想

当今时代,赣南客家这片历史上的“蛮夷”之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现代化生活气息,这与赣南客家人自古以来就一直坚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有着密切关联。他们普遍认为,自然的美丽,令人陶醉;自然的馈赠,让人生存;自然的富饶,促人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思想,在赣南客家人的心中源远流长。这种生态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思想不谋而合,在当今这个强调生态文明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胜.辩证把握“四个自信”的关系[N].辽宁日报,2016-09-13.

[2]《习近平在山东考察》[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29/c64094-23694123.html.

[3]钟俊昆.赣南客家文化审美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

[4]丘桓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谢 丹]

猜你喜欢

道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谁远谁近?
道德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