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8-09-14
西楚的诗歌,很明显,是带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抒情。编者以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敢于这么写,一者体现出诗人在观念层面上的决断,二者也显示了当下诗歌在经历了后现代冷抒情或反抒情的沖击之后,又重新对写作元语言做出了调整与选择。西楚的诗推进的速度很快,他往往能借助提示语,比如一个词或短语,将诗歌主题快速推进。他的诗歌的核心主题,大多是世事、人生、故乡、时光、生死等,这些主题都是古往今来人类文学的母题,也是文学的“常识”——西楚的写作,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中有关“常识”的价值的体认。关于“常识”问题,熟悉新时期诗歌的读者自然不会陌生。
早在将近二十年前,沈木槿即以其诗歌证明了她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本期刊发的这组诗歌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平。在编者看来,她的写作让诗歌赋予了最原初的意义,——这是一种基于感受性的写作,一种将“知识”等诸多非诗因素排除在诗歌之外的写作。对感受和经验的重视,体现了其写作的纯粹性。同时,她的诗歌还体现了较为深刻的洞察力。至于将这些转化为文字,读者不难看出她的语言天赋和写实的才能。在那些精确的讽喻中,往往包含了古老的经验,从而产生很大的爆破力,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历史感。这组作品中的《春望》一首,情感温暖,笔法细致而精准,写出了一种现世女子的心情,可谓优中之优。
李龙炳对譬喻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也许是他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他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奇特譬喻,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诗的张力与含混。我相信,了解新批评的读者一定熟悉“张力”与“含混”对于诗歌的价值。他似乎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这也许来自于他的诗观。从他诗歌可以看出,他仿佛是在做游戏。他的每一首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小迷局。在这些迷局里,他私设的象征,有着隐秘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来自某种“历史意识”,而是来自一种游戏精神。正因此,想要读懂李龙炳的诗,就必须和他一起进入其中,去侦破他的那些顽皮的小把戏。总之,他的诗让人想起弗罗斯特的一句名言:诗歌始于游戏,终于智慧。
——李龙炳
西楚的诗歌,很明显,是带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抒情。编者以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敢于这么写,一者体现出诗人在观念层面上的决断,二者也显示了当下诗歌在经历了后现代冷抒情或反抒情的沖击之后,又重新对写作元语言做出了调整与选择。西楚的诗推进的速度很快,他往往能借助提示语,比如一个词或短语,将诗歌主题快速推进。他的诗歌的核心主题,大多是世事、人生、故乡、时光、生死等,这些主题都是古往今来人类文学的母题,也是文学的“常识”——西楚的写作,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中有关“常识”的价值的体认。关于“常识”问题,熟悉新时期诗歌的读者自然不会陌生。
早在将近二十年前,沈木槿即以其诗歌证明了她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本期刊发的这组诗歌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平。在编者看来,她的写作让诗歌赋予了最原初的意义,——这是一种基于感受性的写作,一种将“知识”等诸多非诗因素排除在诗歌之外的写作。对感受和经验的重视,体现了其写作的纯粹性。同时,她的诗歌还体现了较为深刻的洞察力。至于将这些转化为文字,读者不难看出她的语言天赋和写实的才能。在那些精确的讽喻中,往往包含了古老的经验,从而产生很大的爆破力,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历史感。这组作品中的《春望》一首,情感温暖,笔法细致而精准,写出了一种现世女子的心情,可谓优中之优。
李龙炳对譬喻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也许是他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他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奇特譬喻,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诗的张力与含混。我相信,了解新批评的读者一定熟悉“张力”与“含混”对于诗歌的价值。他似乎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这也许来自于他的诗观。从他诗歌可以看出,他仿佛是在做游戏。他的每一首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小迷局。在这些迷局里,他私设的象征,有着隐秘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来自某种“历史意识”,而是来自一种游戏精神。正因此,想要读懂李龙炳的诗,就必须和他一起进入其中,去侦破他的那些顽皮的小把戏。总之,他的诗让人想起弗罗斯特的一句名言:诗歌始于游戏,终于智慧。
——李龙炳
孙启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创作,九十年代中断,新世纪重启诗笔,成为一名“新归来者”。他的写作经历是一代人的缩影,从中可以窥见当代诗歌史流变的轨迹。但孙启放的写作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丰富的个人性。比如他始终维持着一份对古典的敬意,同时又拥有强烈的現代感性,他能够毫不违和地融古典与现代于一炉。再如他有一副“雅言”写作的手笔,同时又能够熟练地操作“口语”,他能让两种调子在其写作中自如地转换。总之,孙启放的写作体现了我们时代写作的某些共性,也不乏可贵的个人性,值得我们关注。
——微蓝
西楚的诗歌,很明显,是带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抒情。编者以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敢于这么写,一者体现出诗人在观念层面上的决断,二者也显示了当下诗歌在经历了后现代冷抒情或反抒情的沖击之后,又重新对写作元语言做出了调整与选择。西楚的诗推进的速度很快,他往往能借助提示语,比如一个词或短语,将诗歌主题快速推进。他的诗歌的核心主题,大多是世事、人生、故乡、时光、生死等,这些主题都是古往今来人类文学的母题,也是文学的“常识”——西楚的写作,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中有关“常识”的价值的体认。关于“常识”问题,熟悉新时期诗歌的读者自然不会陌生。
早在将近二十年前,沈木槿即以其诗歌证明了她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本期刊发的这组诗歌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平。在编者看来,她的写作让诗歌赋予了最原初的意义,——这是一种基于感受性的写作,一种将“知识”等诸多非诗因素排除在诗歌之外的写作。对感受和经验的重视,体现了其写作的纯粹性。同时,她的诗歌还体现了较为深刻的洞察力。至于将这些转化为文字,读者不难看出她的语言天赋和写实的才能。在那些精确的讽喻中,往往包含了古老的经验,从而产生很大的爆破力,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历史感。这组作品中的《春望》一首,情感温暖,笔法细致而精准,写出了一种现世女子的心情,可谓优中之优。
李龙炳对譬喻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也许是他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他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奇特譬喻,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诗的张力与含混。我相信,了解新批评的读者一定熟悉“张力”与“含混”对于诗歌的价值。他似乎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这也许来自于他的诗观。从他诗歌可以看出,他仿佛是在做游戏。他的每一首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小迷局。在这些迷局里,他私设的象征,有着隐秘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来自某种“历史意识”,而是来自一种游戏精神。正因此,想要读懂李龙炳的诗,就必须和他一起进入其中,去侦破他的那些顽皮的小把戏。总之,他的诗让人想起弗罗斯特的一句名言:诗歌始于游戏,终于智慧。
——李龙炳
西楚的诗歌,很明显,是带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抒情。编者以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敢于这么写,一者体现出诗人在观念层面上的决断,二者也显示了当下诗歌在经历了后现代冷抒情或反抒情的沖击之后,又重新对写作元语言做出了调整与选择。西楚的诗推进的速度很快,他往往能借助提示语,比如一个词或短语,将诗歌主题快速推进。他的诗歌的核心主题,大多是世事、人生、故乡、时光、生死等,这些主题都是古往今来人类文学的母题,也是文学的“常识”——西楚的写作,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中有关“常识”的价值的体认。关于“常识”问题,熟悉新时期诗歌的读者自然不会陌生。
早在将近二十年前,沈木槿即以其诗歌证明了她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们本期刊发的这组诗歌同样具有很高的水平。在编者看来,她的写作让诗歌赋予了最原初的意义,——这是一种基于感受性的写作,一种将“知识”等诸多非诗因素排除在诗歌之外的写作。对感受和经验的重视,体现了其写作的纯粹性。同时,她的诗歌还体现了较为深刻的洞察力。至于将这些转化为文字,读者不难看出她的语言天赋和写实的才能。在那些精确的讽喻中,往往包含了古老的经验,从而产生很大的爆破力,甚至还有若隐若现的历史感。这组作品中的《春望》一首,情感温暖,笔法细致而精准,写出了一种现世女子的心情,可谓优中之优。
李龙炳对譬喻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也许是他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他诗歌中随处可见的奇特譬喻,使得他的语言充满了诗的张力与含混。我相信,了解新批评的读者一定熟悉“张力”与“含混”对于诗歌的价值。他似乎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这也许来自于他的诗观。从他诗歌可以看出,他仿佛是在做游戏。他的每一首诗,似乎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小迷局。在这些迷局里,他私设的象征,有着隐秘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来自某种“历史意识”,而是来自一种游戏精神。正因此,想要读懂李龙炳的诗,就必须和他一起进入其中,去侦破他的那些顽皮的小把戏。总之,他的诗让人想起弗罗斯特的一句名言:诗歌始于游戏,终于智慧。
——李龙炳
孙启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创作,九十年代中断,新世纪重启诗笔,成为一名“新归来者”。他的写作经历是一代人的缩影,从中可以窥见当代诗歌史流变的轨迹。但孙启放的写作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丰富的个人性。比如他始终维持着一份对古典的敬意,同时又拥有强烈的現代感性,他能够毫不违和地融古典与现代于一炉。再如他有一副“雅言”写作的手笔,同时又能够熟练地操作“口语”,他能让两种调子在其写作中自如地转换。总之,孙启放的写作体现了我们时代写作的某些共性,也不乏可贵的个人性,值得我们关注。
——微蓝
现代汉语诗歌无论如何写,基本的句型还是要具备的,诗歌的叙述或者抒情方式离不开语言各组成单元之间的关系,单元之间须有核心的意象和主题,诗歌的呈现通常是有关人与物的行为或者状态,人与物是句子的主语,行为即为谓语动词,展现状态为状语,这便是诗歌的基本句型。
“大概有人在信里提及了篝火/空气里都是草木灰的味道/隔壁那一封/应该是个女人写的/邮票湿湿的,像刚哭过一样”,我们看到青年诗人尹祺圣的诗歌句型呈现出清新、活泼的态势,副词“大概”表示可能性和动词“应该”表示可能意愿,两者在诗句中的有机运用让诗歌多了情趣和生机。青年诗人刘郎的诗歌语言偏向于日常用语,“雨下了三天还在下,我想/雨还会再下三天。”“你以为它已经死了,/事實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一场雨后它就会绿莹莹地活过来”,刘郎写雨水、瓦片、鸟鸣声,口语化的语调让诗歌句型显得平缓而亲切,字词之间又有忽焉而至灵动与哲思,应该说刘郎在探索一种适合自己的诗歌语言表达途径——试图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激活汉语言中最为朴素的语言机能。胡游、尹祺圣、刘郎的诗歌有着不少相似性,语言清新自然,诗句间洋溢着情趣和青涩之感。相比之下,胡游的诗歌句型呈现出可张可阖的状态,“他们说我像三毛/其实不像,只有长发一样”“我背着书包去上学/也背着二胡的声音/外公拉二胡的声音越来越沉”,胡游于诗歌中让叙述单元中的“我”时时处在核心位置,并由“我”的情绪与情感变化而生成出一系列动态的主语形象。
侯乃琦的诗歌空间感较强,词语相互之间的犹豫、迂回和碰撞让诗句多了说明性的和陈述性的机会,“雨水漫过屋顶的青苔,/琉璃瓦排成难懂的形状。/我要为那鱼鳞中透明的一片/买下整栋房子的姓氏。”侯乃琦在自我的陈述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天真与幽默并行的味道,诗歌需要这样的异质和个性方式。
——樊子
黑陶的诗抛弃了语言外在的华彩炫丽,直面自我的内心真实。他的诗歌写作的推动力,在于深植他骨子里的爱和感动,在于他对存在的表现形式的理解,他的抱朴守真中,有着对故国家园的一腔热爱。鲁迅曾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他的诗歌是具有生命热度的、有灵魂的。“人生彷佛一场/故意的事件”。李樯用场景描绘语言表达他的欲说还休,在平淡自然之中常常诗意陡转,一击中矢,引人沉思。他追求的是一种混沌而模糊的准确,陈述与思辩齐呈,使得诗歌具有大的张力,能够给予人良久回味。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地名,是诗人寿州高峰的一种标配,他这种独特的称谓已被人们所接受。你如果试着去掉前面的定语,单留下高峰二字,可能在感觉上会大打折扣,甚至就不再像是寿州高峰本人了。陳超先生提出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写作,在寿州高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而他的朴素、自然的诗歌表达形式,终其一生心甘情愿被一方土地囚禁,为前史咏叹,为乡情歌哭的情怀负载,使得他的诗歌超越琐屑日常,直抵共鸣的现场。